被悠久燦爛楚文化滋潤著的桃花坪,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群眾文藝生活十分活躍的古城。新中國成立後,桃城民眾精神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導領下,從沉醉於單一的古裝舞臺戲中「跳」 出來,把嶄新、陽光的大眾文藝形式推廣到機關、學校、街道、廣場,從此,這些豐富多彩的群藝活動使整個桃花古城「沸騰」 起來。
1949年10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9軍147師解放了隆回,四野的後勤部隊隨即進駐桃花坪。歷來注重宣傳、鼓動,而活躍的解放軍「大叔」 。在激昂、高亢、節奏極強的鑼鼓聲中,踩著「唆啦,唆啦,叨啦叨」 的節拍,雙手舞動大紅大綠的綢帶,誇張地扭動身子,跳著「踩十字」、「 扦秧」、「 播種」、「 割禾」 的舞步……給歡慶解放、愛好文藝活動的桃城人,帶來面目全新,載歌載舞的陝北秧歌。部隊文藝宣傳隊隊員隨即進入街道、進入學校、進入機關,指導居民、農民、商人、閒散藝人、剛入伍的職工和在校師生,投入「黃土地」 群藝之中。「教練」 的盡心教授,學員的「聰慧」 苦練, 不到一個星期,一隊隊、一群群高歌「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歡喜……」的秧歌隊在桃花古城大街小巷、學校、機關狂歌勁舞起來。他們在手舉披紅掛彩的鐵錘、鐮刀領隊帶領下,隨著咚咚作響的鑼鼓聲,隊形一下從兩路縱隊,演變成四路、八路、十六路,一下又從一路長蛇陣,跳成8字陣、捆圓陣、八卦陣……「桃城三媛」 甯碧蓮、王立中、朱珍娥的婀姿典雅,蘇素月、馬愛玉的豔麗開放、賀衡江的趣味橫生、阮大鵬的大腹便便……最讓人「心儀」 的是南下幹部、時任桃花坪派出所所長杜寬進的「大娘歡騰舞」 ——濃裝豔彩的「小腳」大娘,頭捆黑紗、發插紅花,厚厚白粉臉頰上兩團大紅胭脂,在嘴右上角點上一棵圓而黑亮的大痣,再在兩耳垂吊著兩個既長又紅的朝天辣椒,手搖破蒲扇,誇張地踩著舞曲節拍,變換著使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動作……使人眼花繚亂,目接不暇。當時,湧顯出周樂懷、鄧名權、王超、王賽群、彭珍華、丁秀英、羅金梅……一大批秧歌高手,帶領古城人們為秧歌而「痴」, 為秧歌而「狂」。
隨著濃濃黃土高原氣息的秧歌,同時傳來舞姿優美、粗獷奔放、節奏極強的腰鼓(花鼓)。十二節優美的鼓點交迭,隊列整齊有序地變換,使人目接不暇。而花鼓,擊鼓動作更誇張、舞姿更優美。當時,我有幸成為隆回縣第一完全小學(東方紅小學前身)腰鼓隊「領隊」, 帶領六十多名隊員,在周日清、羅青銳(女)老師的悉心教練後,打出了「威風」。但距桃城二十多裡,「訓練有素」 的雨山鄉中心小學腰鼓隊,竟在輔導老師聶劍琴率領下磨拳擦掌地向我隊下「戰書」——欲切磋「鼓藝」。打擂臺那天,我隊隊員整整齊齊分兩排列隊,從校門口到大操坪道路兩邊迎接「對手」。「來了!」遠處傳來了腰鼓聲,我們在周日清老師激昂的「咚、咚、咚」 大鼓聲指揮下,「唰」地甩開扎著紅、綠綢帶的鼓棍,「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巴」的「散鼓點子」禮貌迎「客」。誰知長途跋涉的雨山隊員一接近校門,竟精神抖擻地打出了高難度的笫九節向我們舞來。我見此「陣勢」,隨即在周老師的臨場授意下,高舉兩根架著十字的鼓棍,吹響三聲急促的哨聲,「咚、咚、咚!咚、咚、咚!咚巴咚巴咚咚!巴、咚!咚!咚咚巴咚巴咚!」 我隊齊刷刷地打響難度更高的第十節。緊接著,隊員又在我的三聲哨聲令下,轉身向著大操坪,前隊改為後隊,後隊成為前隊,裹著「客人」向前舞去。一到操坪,雙方就進入白熱化的「絞殺」。一會兒雙方裹進8字陣,一會兒你追我趕的進入一字長蛇陣,一會兒雙方像滾雪球樣你裹我、我卷你絞殺在捆圓陣中……圍觀的師生和聞風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的桃城人,被雙方精湛的鼓藝和臨陣不亂,變換高難度的隊形而讚嘆不已,在熱烈的掌聲中,佔「地利」的我隊略勝一籌。當時打擂的盛況,曾成為餘味未盡的桃城人一段佳話。
「歡騰」的秧歌隊、腰鼓隊在部隊首長和新政府文教科吳步程科長、桃洪鎮申季龍鎮長的精心組織下,通過巡視、傳經、「實戰」, 一支支勁旅脫穎而出。他們和部隊秧歌隊及古城民樂隊、龍燈隊、獅子隊、高蹺隊、蚌殼戲漁翁、假人背真人、跑旱船……先後歡送過挺進大西南的二野威武之師、雄赳赳氣昂昂的抗美援朝志願軍,也在成立縣農協會、縣婦聯、團縣委和土改勝利的歡慶會上「靚麗現身」,更為建國初期的桃花古城帶來了歡樂。
「解放大叔」不僅給桃花古城傳授了載歌載舞的秧歌、腰鼓,而且還給桃城人帶來別開新面的歌詠新形式——拉歌。剛解放,隨著各項政令的發布,一個接著一個的運動開展,群眾集會多。在每次大會未正式開始,而與會人員到得差不多時,各單位就效「解放大叔」 之法,用嘹亮的歌聲來顯擺「主人翁」的陽光心態,不讓會場「冷場」。每個 單位總喜歡推出一位身材魁悟、訓練有素的「領頭羊」,聲音宏亮地高呼「XXX」(別單位或個人名稱),本單位與會人員立即齊聲高呼「來(唱)一個」;「一、二、三」,「 快、快、快 」。若被拉單位遲遲未做迴響,則又會被「XXX」,「 怎麼啦」 的奚落。受拉單位往往會站出「領隊」發音或指揮,激揚、動聽的歌聲隨即徊蕩在會場的上空。歌聲剛落,機靈的啦啦隊會馬上高呼「唱不唱得好」,「好」;「唱不唱得妙」,「妙」;「再來一個要不要」,「要」,「鼓掌歡迎」……整個會場在此起彼落的呼叫聲、歌聲「沸騰」,熱鬧非凡。別小看這一拉一唱,建國初期這可是上級領導對各單位的歌詠水平的檢閱,更是體現各單位業績一項重要標準。所以各單位領導對此項活動十分重視,在平時會對與會啦啦隊進行精心組織、專門訓練。所以在會前的拉歌場面,獨唱、輪唱、重唱、領唱、指揮在此一一「高水平」現身。一小周日清老師指揮的輪唱「團結就是力量」、「 志願軍戰歌」、「 我是一個兵 」,群賢蔡雙紋、羅躍良領唱的「翻身道情」,馬道財風趣的「走絳州」、「 三套黃牛一套馬」…… 使人至今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建國初,隆回縣的「大事」一件又一件的接踵而來。縣農協會、團縣委、縣婦聯、縣商會一一建立,支前徵糧、土地改革、貫徹「婚姻法」、抗美援朝運動一個接一個開展。每件大事的展開,古城人們都用自已特殊方式,參與宣傳、發動或慶祝。各行各業及機關、團體、學校的文藝宣傳隊像雨後春筍應時而生,活報劇、小歌舞、小話劇、小花古、快板、相聲、漁鼓、三句半既宣傳了新政府的時事、政策,又活躍了桃花古城的群藝生活。
這些文藝宣傳隊在不拘形式、不分劇目、不論場地大顯神通。剛剛成為明德小學校址的王松齋莊園的大操坪(將菜園、果園、前坪改造而成的操坪)湧動的人群在臨時用樹木、木板搭的舞臺前,嬉嬉哈哈觀看頭帶高禮帽,身著西裝的賀愛卿扮演著《反對美帝武裝日本》活報劇中杜魯門;新街與馬路上交叉路口,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圍觀著趙聖安、鄭桃華載歌載舞的小歌劇《兄妹開荒》;中山臺(現九龍廣場處)人山人海觀看大型歌劇《劉胡蘭》。在演到劉胡蘭英勇就義一幕時,觀眾竟義憤慎膺齊聲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當國民黨大鬍子連長一聲「開斬」令下,剛參加工作的縣委小通訊員競眼含淚花,跳上舞臺,對演得維妙維肖的大鬍子連長——蘇德慶左右開弓地連連幾大耳光,臺下一片「打!打!打!」的呼聲不絕……
桃花坪民國末期就校園文藝十分活躍,松坡、求是、明德、群賢、中小、新義、聯波,都擁有一批能歌善舞的師生。特別是明德的範容、羅秀池、陳光照他們培養的「桃城三媛」演出的「四郎探母」、「 遊龍戲鳳」在古城久享盛名。
新中國成立後,隆回縣第一小學的師生演出陣容更為龐大。在愛好文藝的校領導周鑫、王賓帶領下,組成文藝全才周日清、能歌善舞的羅青銳、藝貎雙全的劉德英、演技精湛的張湘蓮、魁梧多藝的羅代吉、精通樂理的歐陽正堂和愛好文藝的青年教師聶先日、鄒霞君、陳文斌、劉吉成及有文藝特長的學生馬道才、甯碧雲、胡帶蓮、李林英、禹秀桃、甯劍輝、朱麗蘭、肖權偉、方志高、肖長友、禹竹庭……演出班子。接二連三地演出大型歌劇《鋼鐵戰士》( 羅代吉演英雄排長、馬道才飾小通訊員)、《牛郎織女》(周日清演牛郎、劉德英飾織女、羅青銳扮王母)及蘇聯大型話劇《鄉村女教師》(羅青銳飾早期女教師,張湘蓮演晚年女教師)轟動了桃花古城。松坡中學(隆回一中)不甘示弱,「桃花三媛」的大型歌劇》《白毛女》,和劉佩箴老師(原部隊文工團編導)導演的抗日救亡名劇《松花江上》一上演,就在當時的校園文藝中與「一小」平分秋色。群賢小學也以「太陽呀,一出喲,嘿嘿、嘿嘿、嘿嘿喲嘿嘿,窮人翻身做主人」——《翻身道情》博得觀眾的喝採……這些文藝異軍為如火如荼的桃花古城群藝活動增添了異彩。
建國初期,新政府為了隆回縣的經濟發展,為了促進城鄉的聯糸,不定期組織縣內各鄉鎮的土特產和貿易單位的日用百貨、南貨糖果、農資用品,手工業者的加工製品,到縣城召開大型展銷會——物質交流大會。每次大會都要邀請群藝優秀演出隊伍拿出最好的節目,在大會場正面的大「主席臺」 演出,吸引城鄉人們擁躍與會購物,促進貿易交流。
1952年11月20日,隆回縣首屆物質交流大會在桃花坪中山臺揭幕。中山臺大坪周圍的東、南、西三面由縣商會、貿易部門用樹木、竹曬簟搭起幾十間整齊有序的「商鋪」,擺滿隆回各地匯集的貨品。正北面搭起座「華麗」的主席臺(大戲臺)。上午8點48分,縣領導致辭後,金鼓齊嗚。在三眼銃和「噼噼啪啪」 的鞭炮聲中,「紅星業餘劇團」 的《天官賜福》和《八仙過海》演員隨著宏亮的嗩啦聲和「咚咚鏘鏘」 鑼鼓聲「亮相」、「 走場」…… 緊接著,熱鬧非凡的《大鬧天宮》、《楊門女將》正式開臺。人山人海的觀眾在入眚入劇情的展開中,時而歡笑,時而嘆息;時而激昂,時而黯然;時而唏噓,時而鼓掌……儘管豔陽當空,儘管無固定坐椅就坐,儘管從洞口黃橋、武岡雙牌、邵陽黃家亭子、巖口鋪聞訊湧來的人越來越多,但人們仍然井然有序,專心觀看戲文。臺上的「前臺」 時時留意人頭攢動的觀眾,當發現有熟悉的「名士達人」, 就要演員立馬「易幟改弦」 ——「打加官」( 由臉捂面具的天官,在歡樂的嗩啦、鑼鼓聲中展開寫著「XXX洪福齊天」 的長豎幅,停樂高呼三聲「XXX加官」)。此時,被打加官之人就會喜氣洋洋地摸出早準備就緒的紅包,在觀眾簇擁下上臺迭送紅包。然後鑼鼓鎖啦再起,歡送「貴人」 下臺,又「言歸正傳」。在熱鬧的人群中,只有端著香菸匣子、挎著花生瓜子的小商販在觀眾中來回走動,為賺兩個小錢擠得滿頭大汗……
東、南、西面幾十個「鋪面」前,這時,看貨、購物的人群也川流不息。在琳琅滿面的貨品前,人們通過精心挑選、討價還價中買自己滿意的貨物。人們可以一邊挑貨,一邊指手劃腳的觀看戲文;也可以邊看戲文邊擠出人群在貨臺前買好老婆(丈夫)要買的物品帶回家。餓了,可舒坦地坐在小吃棚來碗餃面,來碗湯圓,來碗白粒圓(米豆腐),來幾個包子或幾塊烤餅、幾個烤紅薯填飽肚子,又鑽入黑壓壓的人群中……
接連一個星期的交流大會,戲臺上《花田錯》、《珍珠塔》、《打金枝》、《白門樓》、《黃鶴樓》《穆柯寨》……連連上演,幾十間「鋪面」 貨物傾銷近空。在「群藝搭臺,貿易唱戲」下,「隆回縣第一屆物質交流大會」 取得了預期效果,圓滿結束。
新政府為了進一步引導隆回人民的文化、文藝生活健康地發展,很快地組建了以劉薰陶(部隊文工團精通樂理、演、導均優)為館長,文藝奇才蔣潤、能演善畫的彭寶田為專幹的文化館。後又陸續從部隊文工團轉入盛嘉增副館長、管樂行家羅瑩、懂聲樂的譚克仁、工作認真負責的李求山和陳正安。從此,梅山文化極其濃厚的隆回縣,在這支專業技能極強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各路「神仙」 大顯神通。特別是在群眾文藝活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文化館剛正常辦公,就把桃花古城的文藝愛好者組成兩支文藝宣傳隊。一隊由蘇得慶為隊長,隊員則是社會閒散藝人。以演出古裝祁劇、花古戲為主,時而結合當時政治形勢演出「文明戲」和小歌舞、快板。他們演出的《夫妻觀燈》( 張素娥、梁茶林 )、《磨豆腐》(賀衡江、阮大鵬)、《小姑賢》( 賀衡江、張素娥、潘玉姣)是老桃城人喜聞樂見的戲劇。而蘇德慶等人主演的《劉胡蘭》 和阮大鵬緊扣時事的即興(像臺灣急智歌王張帝)順口溜也深受觀眾青睞。
二隊則由民國時教師賀懷理牽頭,隊員是青一色的社會青年和假期拉進隊伍的學校文藝尖子。他們是演現代歌劇、話劇、小歌舞、活報劇為主。像趙聖安、鄭桃華的《兄妹開荒》,馬愛玉、鄧雲《放下你的鞭子,胡帶蓮主演的《小二黑結婚》,蕭順蓮的《放風箏》和賀懷理、趙聖安、鄭桃華、賀愛卿聯袂主演的大型歌劇《赤葉河》 在桃花古城風靡一時。特別是「祖祖輩輩刨荒坡,風吹雨打受飢餓,今天多刨一垧地,子孫們多吃個黑窩窩」 粗獷的男低音(《赤葉河》序幕牧羊老大爺的唱腔)在古城流行很廣,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過「苦日子」)還唱個不休。
沒有多久,一隊因已擁有唱祁劇的正生(老生、鬚生)焦森林,小生(含武生)廖繼明、梁茶林、錢書傑(兼後臺及燈光),花旦(刀馬旦)張素娥,閨門旦(正旦、青衣)潘玉娥、範美秀,老旦唐再生,搖旦賀衡江,花臉(淨)肖餘成、阮大鵬,三花子(醜)馬道才、封煥民的「雄厚」班底。再加之桃花坪是祁劇泰鬥唐福耀家鄉,所以在歷來十分喜愛祁劇的桃城人強烈要求下,一隊改組為專唱祁劇的「紅星業餘劇團」( 後又為自負盈虧、財政適當補貼的「春光劇團」)。二隊則一分為二,賀懷理帶領一隊,鄧雲成為二隊隊長。從此,他們三支群藝隊伍,「你追我趕」,為活躍解放初期的桃花古城的群藝生活各顯神通。
1954年,隆回縣文化館在縣委宣傳部領導下,為參加湖南省建國初期的首屆農村群藝調演選送節目,也相應在桃花坪舉行了隆回縣首屆群藝會演。活躍在全縣各地的文藝演出隊、業餘劇團,在鄉鎮、區的篩選下,各路「神仙」 摩拳擦掌地帶著各自的看家戲,雲集縣城,欲奪魁首。這時,從上節街(工商上街)上首搬入橫街(和平街馬德成莊園)不久的文化館,人來人往,忙個不停。
各路「神仙」通過近十天的角逐,落下帷幕。焦森林、阮大鵬、張素娥、廖繼明(祁劇),肖春秀、段本突、羅子文、羅菊青(花鼓),劉映軒(木偶),胡帶蓮、馬愛玉(歌舞)這些優秀演員演出的《楊排風》、《孟良扮兵》、《斷橋會》、《打鳥》、《劉海砍樵》、《補瓷缸》……得到上級的肯定,群眾的認可。在這次會演中,我也初次目睹了活躍在農村基層群藝活動的「牽頭羊」 肖樂之、王餘吾二老師的風採。
會演結束後,文化館幹部更為忙碌,整天為排練送市選拔、赴省調演節目而累得團團轉。付出了汗水,必有收穫。在省調演圓滿結束時,隆回縣代表隊滿載榮譽而歸。當回縣匯報演出時,戲園子(朝陽門新修的鎮人民會場)觀眾裡三層、外三層湧擠不堪,鞭炮、嗩啦、金鼓齊鳴。在場的縣領導和桃城人,觀看到省優秀演員胡帶蓮、蔣潤演出赴省調演獲優秀節目獎的《雙下山》時,不禁為衝破封建勢力阻力,爭取自由婚姻的小尼姑(胡帶蓮飾)、小和尚(蔣潤飾)拍手叫好,更為她(他)倆的演技而讚嘆……散場後,不少的戲劇愛好者,學著她(他)的唱腔哼唱不止,特別是模仿蔣潤那詼諧、滑稽的演技:「背了(家)時,倒了(家)運,討了個老婆生了病……」到家,還餘味未盡。不久,年青靚麗的桃城妹子胡帶蓮,竟華麗轉身——湖南省花古劇團將她破格錄為青年演員。
這時的文化館工作人員,並沒躺在人們的聲聲祝賀中而停滯不前,而在劉薰陶館長的帶動下,根據會演資料整理成冊,付梓成書——建國初期的隆回縣第一本融花古戲曲調、打擊樂器曲牌為一體的《隆回縣花古戲戲曲集錦》呈現在全縣人民面前。從此,桃花古城和隆回縣其他鄉鎮的群眾文藝活動,在新政府的關心下,開展得更活躍,更有聲有色(據1956年統計,全縣的業餘劇團發展到156個,劇團改為俱樂部後、竟達600多個),如火如荼進入湘西南領先行列。
2015年8月1日於隆回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