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是中國的大姓,更是位列百家姓之首。由於《百家姓》是北宋年間出現的,而宋朝的國姓就是趙,所以趙姓成了百家姓之首。有這樣一群外國人,他們卻自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來自韓國白川的趙氏宗族曾多次來到中國多地進行尋根活動,他們自稱祖先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因避難而逃到朝鮮半島生活,經過上千年的開枝散葉,現已有數十萬之眾。
趙匡胤畫像
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其中德秀和德林均早夭。趙德芳就是《七俠五義》和《包青天》中的八賢王,手執鋼鞭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當然這只是文學作品的演繹。史書記載趙德芳981年因病去世,而趙德昭更是979年便自殺身亡。
韓國白川趙氏自稱是趙匡胤後裔,依據是其先祖《恭和公諱之遴神道碑銘》,碑銘記載,(白川趙氏)「始祖恭和公府君諱之遴字撰叔也。府君姓趙,大宋太祖皇帝長子,魏王諱德昭,第三子也。太祖賓天,太宗即位,有剪除魏王膝下之志,府君明炳禍機,潛行出境,東渡鴨綠,至於銀川縣都臺裡居焉。即麗家景宗四年也」。大意是白川趙氏的先祖名叫趙之遴,是趙德昭的第三子,因害怕宋太宗剪除趙匡胤後代,逃到朝鮮半島定居。
影視作品中的八賢王
根據元人所著的《宋史》記載,趙德昭有五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名叫趙惟固,《宋史》對其的記載僅一句:「 惟固字宗幹,本名元扆,太平興國八年,改賜名授左千牛衛將軍。是冬卒。」意思是說趙惟固死於公元983年冬天,但根據《宋會要輯稿》中記載趙惟固是卒於987年,差了足足有4年。更加奇怪的是,元朝的《文獻通考》中記錄趙德昭之子,竟然沒有趙惟固。
其實關於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歷史學家們一直多有疑問。一般來說,皇家傳位極少兄終弟及,而趙匡胤猝死,趙光義馬上便即位。趙光義在當上皇帝之後,先是逼趙德昭自殺,後趙德芳又不明不白因病死去,一切跡象都在指向,趙光義可能是在清除影響其帝位的子侄。趙惟固作為趙匡胤長子趙德昭之子,極可能是被捲入了這場鬥爭之中,所以才會有生平語焉不詳,甚至有的史書閉口不提。
1994年刊印的《白川趙氏大同世譜卷》中記載:白川趙氏的祖先為「惟固之遴」。該族譜中惟固僅出現一次,其後均稱作趙之遴,這應該是趙惟固流亡到朝鮮之後,改名為趙之遴。據記載,此後趙之遴在高麗做了高官,曾官拜吏部侍郎。
韓國首爾白川趙氏大宗會趙秉稷(右)
那麼韓國白川趙氏究竟是不是趙匡胤的後人呢?史學界其實並無定論,至少從現有史料來看,至少有以下兩個疑點:
一、高麗景宗是高麗王朝的第五任君主,975年即位。《恭和公諱之遴神道碑銘》記錄趙之遴是景宗四年到朝鮮半島的,那也就是978年,而其父趙德昭是979年自殺身亡,如果趙之遴便是趙惟固,那也就是說父親去世前一年逃亡,似乎有點說不通。
二、《東都事略》中記載,趙惟固至少有兩個兒子,名叫趙從信、趙從恪,甚至還有一個孫子趙世規,如果按照白川趙氏族譜記載的趙之遴是因為擔心「剪除魏王膝下」,那逃亡的時候不帶上兩個兒子,似乎也不符常理。
從這兩個疑點來看,白川趙氏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還真的有點無法自圓其說,當然也備不住有其他隱情。
近年來流行這樣一種風氣,就是很多姓氏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偉光正的祖先,彷佛姓劉的都是劉邦後人,李姓便是李唐後代,這不遠在韓國的趙姓也說自己是中國皇室後代,至於真假與否,還是要留待更多歷史真相來驗明正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