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人的姓名,我們總覺得古人的名字都是非常好聽的。比如納蘭容若,比如衛子夫,比如西門吹雪,比如葉孤城,這些名字一聽就非常有內涵。
現在的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場景:某家大人的老婆或者小妾或者兒媳婦誰的生了孩子,總是有人會在一旁說「老爺您給起個名」這種,然後我們就會看到這位「老爺」注視這剛剛出生的小嬰兒,嘴裡蹦出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評價「這孩子明眸皓齒,嬌若銀月」,然後順口說道「不如就叫二狗子吧」......等等,小編走錯片場了,轉回來轉回來......總之就是差不多的過程——感慨,然後起名。
在我國古代,「姓名」是兩個東西,「姓」是宗族家裡給的,一家子都一樣,「名」才是長輩為這個孩子定做的。古時候,其實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那就是每個人在成年之後都要有的「字」。
說起來「名」,古人一般是按照族譜,有一個固定的順序,比如兄弟之間按照順序排就有「伯仲叔季」,再比如隔代之間也有不同的用字。所以說,一個人的名若是只有兩個字,那麼真正屬於可以讓他家裡長輩自由發揮的只有一個字。
百家姓
早在商朝的時候,家長給孩子取名字還沒有太多的講究,一般是從天幹地支中選一個出來,然後再結合上類似「太」、「文」、「武」這種常用字。之後封建王朝的皇帝越來越多講究,其中一個講究就是天下所有東西的名字需要避諱君王之名。那個時候的老百姓生孩子,生出來的孩子取名需要好好考慮,因為他們不能讓這個名字和諸如國家名、皇帝名、官職名、山川名等衝突,不然就等著改名或者直接官府帶走。舉個例子,假如當時的皇帝叫「XX泰」,那麼,老百姓的孩子名字裡面就不能有「泰」這個字,甚至於如今鼎鼎有名的泰山也得改名了。
霸道的皇上
咱中國的姓氏除了單字以外還有一些複姓,但是這些複姓可能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複姓,而是姓氏與地位的結合。舉個例子,「公孫」,我們都知道古代是有「公侯將相」等級的,「公孫」裡面的「公」在最開始可能就是指的地位,比如「XX公」,然後剩下的這個「孫」才是這家人正兒八經的姓氏。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在得到公侯封位的時候,獲得封賞的那個是「公」,他的稱呼就是「公某某」,他兒子的稱呼就是「公子某某」,他的孫子就是「公孫某某」。
除了這些,我國的少數民族也有他們的一套起名辦法。其實真說起來為什麼古人名字這麼好聽,完全是因為用字的生僻而導致的「距離產生美」,假如有個人叫「納喇沒準兒」,你聽著好聽不?當然不!辣耳朵!但是,「納喇」是某個少數民族裡面「納蘭」的土語,「沒準兒」翻譯過來可以用「容若」代替,合起來就是「納蘭容若」,這個好聽麼?好聽,真好聽。
圖片來自網絡
小編覺得,古代人還是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名字的,諸位網友知道什麼相關的故事不?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