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反思:誰是蝗蟲災害的剋星?唐朝大詩人給出的答案意想不到

2020-12-10 坐照入神

2020年庚子鼠,全球進入「多事之年」。澳大利亞大火震驚世界,中國防控疫情全民動員,而四千多億隻蝗蟲跨過山和大海縱橫東非和南亞,蝗蟲群鋪天蓋地飛過,糧草顆粒無存。

一隻體重2克的蝗蟲一天會吃掉2克以上食物,推算下來,四千億隻蝗蟲一天的消耗實在嚇人。

我們的近鄰印度和巴基斯坦正與蝗蟲對抗,有人不免擔心,蝗蟲是否入侵中國。

這次的蝗蟲主要來自沙漠地區,要進入我國需要飛過喜馬拉雅山脈的高海拔冰雪屏障,進入中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網友們也樂觀認為,中國人面對蝗蟲還是有勝算的,古代有吃蝗蟲的皇帝,今天有「飛蝗騰達」的菜譜,來十隻蝗蟲夠穿一串的了。

事實上,一些養雞專業戶很早就用蝗蟲餵雞,這些食用蝗蟲的雞免疫能力強,下的蛋營養價值極高。

第一個吃蝗蟲的皇帝是唐朝的李世民,在《貞觀政要》記載,公元628年,蝗蟲即將成災,李世民捉只蝗蟲吞下。

是沒糧吃了嗎?不是,是李世民想責罰自己。

唐朝人相信天災與人禍有相應關係,如果人間的皇帝治理國家不善,上天就會降下處罰,比如蝗蟲災害。

李世民覺得蝗災是自己為君不善招來的,就在皇宮禱告: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這一口吞下後,還真是十分幸運十分巧合,當年蝗蟲的危害極小,沒有造成全國蝗蟲危害。

唐朝的詩人白居易作《捕蝗》詩感嘆,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捕蝗-刺長吏也

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飢欲死。興元兵後傷陰陽,

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

雨飛蠶食千裡間,不見青苗空赤土。河南長吏言憂農,

課人晝夜捕蝗蟲。是時粟鬥錢三百,蝗蟲之價與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飢人重勞費。一蟲雖死百蟲來,

豈將人力定天災。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

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白居易是生活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剛好那時也發生了蝗蟲災害。唐玄宗開始時也自責,認為是自己德行不足引發天譴,這也難怪白居易這樣寫詩了,大有責難捕蝗勞民傷財之意。

從詩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蝗災非常嚴重,「雨飛蠶食千裡間,不見青苗空赤土。」白居易追思李世民吞蝗蟲的往事,對現實中捕蝗也產生懷疑。

這種懷疑不只是白居易有,唐朝的一些官員也認為是天譴。當時的汴州刺史倪若水就抱著感化天災的想法,在蝗蟲施虐的田地邊焚香禱告,他還上奏唐玄宗皇帝,建議「以德治蝗」,沐浴齋戒謝罪,心誠則蝗蟲遠離。

當時的宰相是大名鼎鼎的姚崇,果斷反擊一些人「畏蝗」的動搖想法。質問:什麼都不幹,等著讓蝗蟲害人就不失德了嗎?

這是打那些不作為官員的臉啊,你們一隻蝗蟲也不捕,就玩嘴皮子,蝗蟲剋星何在?

姚崇的想法在今天看來不奇怪,可在當時被很多官員和平民百姓懷疑。當時一些地方沒有受蝗災,百姓還讚揚官員清廉有德蝗蟲遠避。蝗蟲受災嚴重地區,老百姓還偷罵官員無德引蝗災。

唐玄宗後來明白了,他不認為自己洗幾次澡就能驅走蝗災。他抓起蝗蟲罵道:爾食朕百姓五穀,如食朕之肺腑!

這樣,唐玄宗吞吃了蝗蟲,成了第二個吃蝗蟲的皇帝,意義卻與第一個吃蝗蟲的皇帝李世民不同了。唐玄宗李隆基吃蝗蟲表明態度後,果斷下令全民抗擊蝗蟲災害。

唐朝官民動員,白天挖坑造隔離帶,夜間升火吸引蝗蟲驅光自焚,捕殺掉億萬隻蝗蟲……

危急時刻,總有明白人出手,成為災變的剋星,詩人也未必做到……

相關焦點

  • 蝗蟲剋星,Chinese!
    甚至會繼續繁殖出500倍多數量的蝗蟲,加上荒漠蝗蟲每天的移動距離就能達到150公裡,受災地區隨之會迅速蔓延。 蝗蟲剋星,珍珠雞。 蝗蟲對農業生產的危害,一直以來都是令人頭痛的難題。
  • 我國古代經常遭受蝗蟲災害,為何現在沒有了?還得感謝此人的貢獻
    在中國與新冠病毒作鬥爭的時候,千萬裡之外的非洲也在正在承受災難,這場災難名叫蝗蟲災害。成片的蝗蟲飛向已經成熟或者接近成熟的莊稼,凡是蝗蟲經過的地方,再好的莊稼也被毀得一乾二淨。幸好,這些蝗蟲並沒有出現在中國,否則,就算中國的國力再強,也難於承受雙重災害。
  • 蝗蟲最害怕什麼?而發生蝗蟲災害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呢?
    文/仗劍走天涯蝗蟲最害怕什麼?而發生蝗蟲災害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呢?2020年絕對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想必大家也非常的有了最直觀的感受了。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僅是中國國內開始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之旅,從東非開始蔓延的蝗蟲災害也即將開始對亞洲侵犯。難麼為什麼到了21世紀,蝗蟲災害依然還會對人類產生威脅?究竟這些蝗蟲災害是為什麼會發生呢?而蝗蟲又最怕什麼?據科學家們估計,目前非洲地區的蝗蟲災害已經達到了4000億隻。蝗蟲的生長周期是非常短暫的,在20天之內會大規模的繁殖,甚至達到上萬億隻。
  • 百年難遇的蝗蟲災害席捲而來
    據《印度斯坦時報》5月26日報導,成群的蝗蟲已入侵印度中部、西部和北部幾個邦,鋪天蓋地。多地的糧食作物和蔬菜受到威脅。其中蝗災嚴重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是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確診超過5萬例。當地農業部門人員開始對農作物和植被進行化學噴灑,以免其受到蝗蟲的侵害。印度首都新德裡也發出了警報。有目擊者稱,蝗蟲群達到兩三公裡長。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大量蝗蟲的入侵正威脅著糧食供應。
  • 肆虐非洲、西亞和南亞地區的蝗蟲災害,會不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從2019年底開始非洲東北部地區,包括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地區就爆發了蝗蟲災害,此次爆發的蝗災品種是「攻擊力」極強的沙漠蝗蟲,據悉此次蝗蟲災害的規模十分巨大,可能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至於蝗蟲災害發生的原因,據科學家推測很有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非洲東部乾旱地區降水量異常增加
  • 蝗蟲改變中國
    在這種大規模旱災蝗災連續侵襲的背景下,建興四年(316年),南匈奴的劉曜最終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至此滅亡,掀開了此後持續近400年的地獄亂世。而在大歷史隱藏的背景下,蝗蟲與蝗災,無疑是導致魏晉南北朝以及此後歷朝歷代大動蕩的一個隱性因素,沒有人注意到,那一隻只小小的蝗蟲,即將給中國歷史帶來的震撼衝擊。
  • 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蝗蟲災害,可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蝗蟲,俗稱「螞蚱」,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使農產品絕收,進而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戰禍。現在聯合國糧農組發布報告顯示,一場大範圍的蝗蟲災害席捲了從西非到東非、從西亞至南亞20多個國家,受災面積總計1600多萬平方公裡。在衣索比亞,蝗災使2200多萬人口的糧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該國農業部統計,約有6.5萬公頃作物受災。在東非小國吉布地100多萬人口中,有28萬人面臨饑荒。
  • 唐朝詩人排行榜,快看看你喜歡的詩人排第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根據這本經典小說拍攝的電視劇也是央視當年的大手筆。三國這一題材至今仍是電影、遊戲等香餑餑。今天小仙仿照這首詩,來給唐朝詩人進行排名。免責聲明:大唐詩人二千餘人,《全唐詩》作品五萬多首,小仙熟悉的只是汪洋大海裡的一朵浪花而已。自古說「文無第一」,再加上唐朝詩人的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留存作品等都不盡相同,因此以下排名純屬娛樂!
  • 唐朝崔姓詩人經典作品
    坐看戰壁為平土,近待軍營作破羌。《留別杜審言並呈洛中舊遊》斑鬢今為別,紅顏昨共遊。年年春不待,處處酒相留。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故人從此隔,風月坐悠悠。讓李白低頭的大詩人崔顥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
  •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是如何消滅蝗蟲和預防蝗災的?
    多個國家因為蝗蟲的入侵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蝗災不但是現如今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我國古代,蝗災就位列農業社會三大災害之一(水災、旱災、蝗災)。因此在古代社會,大災之年更容易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原因所在。古人對蝗蟲的認知「螽斯,蝗屬,長而青,長角長股,能以股相切作聲,一生九十九子。
  • 西亞阿拉伯半島南部地區再現蝗蟲肆虐,沙漠蝗蟲會不會捲土重來?
    自然災害通常可以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等類型。自然災害通常會表現出複雜性、潛在性、群發性、多因性、突發性和周期性的特徵。 葉門再現「沙漠蝗蟲」肆虐 許多自然災害都有十分明顯的「周期性」,比如氣象災害中的洪澇、乾旱、沙塵暴、高溫、暴雪等災害都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徵,
  • 唐朝詩人中的風流浪子第一人,你知道是誰嗎?
    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詩人。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你知道唐朝詩人中最為風流的詩人是誰嗎?他就是元稹。圖片來源於網絡在韋叢死後,元稹和唐代才女薛濤的愛情故事便在中唐文藝界出了名了。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前言如今在語文考試中,假如見到這首題:唐朝詩人被稱為詩仙的是哪一位?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填上李白。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大家會這樣回答嗎?恐怕不一定了。因為在唐朝有好多個「詩仙」,偏偏找不到有誰曾經稱呼過李白為詩仙。一、姚合稱賈島是詩仙中唐有一位喜歡「推敲」的苦吟詩人賈島,曾經被稱為詩仙:懶作住山人,貧家日賃身。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野客狂無過,詩仙瘦始真。
  • 一首經典的集句詩,不得不佩服詩人的博學,每一句都運用得很到位
    創作集句詩首要的條件,那就是對於古人的詩句一定是融會貫通,理解其中的意思,再動用到詩作中,以此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對於這一題材也是極為講究,如果運用得不好,反而會落入俗套。北宋很多的文人都寫過集句詩,例如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曾鞏等人,那都寫過集句詩,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在這裡稍稍舉一個例子,王安石寫過一首七絕《梅花》,這首詩就是集句詩,化用了四位詩人的名句,從而形成了新的經典,寫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梅花。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 必須認識的唐朝詩人
    的來歷李白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五歲時就開始學習讀書認字,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作出了多首詩作,並且開始得到了一些社會上層人士的推崇。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李白開始學習劍術,喜歡行俠仗義。李白二十四歲的時候,離開故鄉踏上遠遊的徵程,再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遊東下至渝州。
  • 能咬斷脖子的蝙蝠漫天聚集,千億蝗蟲大軍肆虐,它們瘋了嗎
    2020年對地球是不公平的一年,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生了山火災害,很久亦未能撲滅。當地政府也作出非常大的努力,然而火勢太盛,非人力所能及。這牽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超過600萬公頃的大火,對野生動物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據相關媒體報導,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考拉,在大火中喪生數量過萬,鳥類更是無法統計,數億的動物受到波及。
  • 蝗蟲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只是貪個嘴,就成了這首詩中的達官權貴
    下面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尋找答案。幼時的我不懂,還以為詩人李紳與我有著同樣的疑惑,等到後來書籍閱覽逐漸的廣泛,才明白,當時的李紳在寫下這首詩時,他的難過是多麼的難過,他的心酸是多麼的心酸。李紳不僅僅是在哀嘆,更是借著這首詩來進行諷刺,諷刺誰呢?誰是讓農民餓死的罪魁禍首,他諷刺的就是誰。那麼答案很明顯了,他諷刺的,是當朝權貴。史料雖然沒有過多的記述李紳寫這首詩的背景,但從他的創作時間——唐德宗元年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已經是唐朝繁盛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後了。
  • 唐朝最「笨」的詩人,三年想出兩行詩,連自己都感動得一塌糊塗
    所謂聽人勸吃飽飯,透露出做人要善於聽從別的意見,不要牴觸別人對自己的良言相勸。能夠廣開言路,聽取別人的忠告,容納不同的聲音,可以很好地規避許多沒必要的煩惱。為人處世太過固執,往往會成為人際交往的屏障,將他人隔閡在推心置腹的門外,所以日常交際中,大部分都不是特別喜歡那些固執的人。生活和詩詞中,不同的「固執」凡事都有利有弊。
  • 唐朝詩人失意時寫了一首隨感詩,流傳至今成經典,還被納入教科書
    唐朝時期,出了很多的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等等,一首首經久不衰的詩作,一直相傳至今,經典的詩還被收錄到教科書上,我們經常看到小小的孩童從小就要求背誦古詩,用稚嫩的聲音背出很多的古詩,讓人為之讚嘆,家裡來了客人,會讓孩子現場背誦一首,得到誇讚,父母好不得意。古詩詞是中華歷史文化中的瑰寶,絢麗而燦爛,經久永傳。
  • 唐朝詩人出遊攻略來啦!看詩人如何變身旅遊達人~
    ——《上得天堂,下得地獄》 唐朝的詩人們,如果聽到這句話,可能會想穿越一千多年時光和作者安迪·安德魯斯握手:知己啊! 讓我們數一下《全唐詩》中與旅遊相關的字眼:遊覽、遊觀、閒遊、縱遊、樂遊、遊玩、遊宴、遊仙、歡遊、春遊…… 「浪蕩」的唐朝詩人們,為了紀念遊玩之旅,竟然動用了超過50個不同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