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庚子鼠,全球進入「多事之年」。澳大利亞大火震驚世界,中國防控疫情全民動員,而四千多億隻蝗蟲跨過山和大海縱橫東非和南亞,蝗蟲群鋪天蓋地飛過,糧草顆粒無存。
一隻體重2克的蝗蟲一天會吃掉2克以上食物,推算下來,四千億隻蝗蟲一天的消耗實在嚇人。
我們的近鄰印度和巴基斯坦正與蝗蟲對抗,有人不免擔心,蝗蟲是否入侵中國。
這次的蝗蟲主要來自沙漠地區,要進入我國需要飛過喜馬拉雅山脈的高海拔冰雪屏障,進入中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網友們也樂觀認為,中國人面對蝗蟲還是有勝算的,古代有吃蝗蟲的皇帝,今天有「飛蝗騰達」的菜譜,來十隻蝗蟲夠穿一串的了。
事實上,一些養雞專業戶很早就用蝗蟲餵雞,這些食用蝗蟲的雞免疫能力強,下的蛋營養價值極高。
第一個吃蝗蟲的皇帝是唐朝的李世民,在《貞觀政要》記載,公元628年,蝗蟲即將成災,李世民捉只蝗蟲吞下。
是沒糧吃了嗎?不是,是李世民想責罰自己。
唐朝人相信天災與人禍有相應關係,如果人間的皇帝治理國家不善,上天就會降下處罰,比如蝗蟲災害。
李世民覺得蝗災是自己為君不善招來的,就在皇宮禱告: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這一口吞下後,還真是十分幸運十分巧合,當年蝗蟲的危害極小,沒有造成全國蝗蟲危害。
唐朝的詩人白居易作《捕蝗》詩感嘆,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捕蝗-刺長吏也
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飢欲死。興元兵後傷陰陽,
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
雨飛蠶食千裡間,不見青苗空赤土。河南長吏言憂農,
課人晝夜捕蝗蟲。是時粟鬥錢三百,蝗蟲之價與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飢人重勞費。一蟲雖死百蟲來,
豈將人力定天災。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
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白居易是生活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剛好那時也發生了蝗蟲災害。唐玄宗開始時也自責,認為是自己德行不足引發天譴,這也難怪白居易這樣寫詩了,大有責難捕蝗勞民傷財之意。
從詩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蝗災非常嚴重,「雨飛蠶食千裡間,不見青苗空赤土。」白居易追思李世民吞蝗蟲的往事,對現實中捕蝗也產生懷疑。
這種懷疑不只是白居易有,唐朝的一些官員也認為是天譴。當時的汴州刺史倪若水就抱著感化天災的想法,在蝗蟲施虐的田地邊焚香禱告,他還上奏唐玄宗皇帝,建議「以德治蝗」,沐浴齋戒謝罪,心誠則蝗蟲遠離。
當時的宰相是大名鼎鼎的姚崇,果斷反擊一些人「畏蝗」的動搖想法。質問:什麼都不幹,等著讓蝗蟲害人就不失德了嗎?
這是打那些不作為官員的臉啊,你們一隻蝗蟲也不捕,就玩嘴皮子,蝗蟲剋星何在?
姚崇的想法在今天看來不奇怪,可在當時被很多官員和平民百姓懷疑。當時一些地方沒有受蝗災,百姓還讚揚官員清廉有德蝗蟲遠避。蝗蟲受災嚴重地區,老百姓還偷罵官員無德引蝗災。
唐玄宗後來明白了,他不認為自己洗幾次澡就能驅走蝗災。他抓起蝗蟲罵道:爾食朕百姓五穀,如食朕之肺腑!
這樣,唐玄宗吞吃了蝗蟲,成了第二個吃蝗蟲的皇帝,意義卻與第一個吃蝗蟲的皇帝李世民不同了。唐玄宗李隆基吃蝗蟲表明態度後,果斷下令全民抗擊蝗蟲災害。
唐朝官民動員,白天挖坑造隔離帶,夜間升火吸引蝗蟲驅光自焚,捕殺掉億萬隻蝗蟲……
危急時刻,總有明白人出手,成為災變的剋星,詩人也未必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