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新春,疫情襲來。
面對這一場特殊的「大考」,市政協委員或白衣執甲、逆行出徵,或連續奮戰、保障一線;或建言資政、凝聚共識……
他們用熱血與責任,書寫出了「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八個字的厚重與可貴。
圖片說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隊馳援武漢前,帶隊的姜保國委員發出動員令。(市政協供圖)
醫療救治一線上的守護神
「各位隊員、各位戰士!今天我們奔赴武漢、決戰武漢!我們一定要打好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作出貢獻!」2月7日8點半,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向即將奔赴武漢的醫療隊發出動員令。
「武漢加油!」「人民必勝!」呼喊聲響徹天空。在他帶隊下,1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武漢。
一到武漢,就是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正面較量。姜保國帶隊,僅用24小時,就把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普通病房改建成能適應傳染病救治的重症病房。在武漢奮戰70多天,他們接管的病區共收治101位患者,絕大部分都是救治難度最高的重症、危重症。截至返京時,84位病人已出院,還有部分患者在過渡病房治療基礎病。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湖北和武漢是重中之重,首都北京責任重大。醫藥衛生領域的市政協委員第一時間歸崗,戰鬥在最前線。
他們直面疫情,守護市民生命健康。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大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以新委員在社區防控一線連續奮戰,參與密接人員排查和集中隔離工作。她說:「作為醫務工作者和委員,我有責任站在救護第一線。17年前抗擊『非典』時我是這樣做的,現在更要這樣做!」
他們作為醫院管理者,調兵遣將、統籌指揮。中日友好醫院院長孫陽、安貞醫院院長魏永祥等委員在做好醫院診療同時,積極動員組織醫務人員馳援武漢。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委員與其他醫院合作,圍繞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產品進行科研攻關。
他們發揮專業優勢,助力疫情防控。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委員針對如何安全實施氣管插管等高風險醫療操作給出權威解答,讓醫護人員明確流程規範。市疾控中心信息統計中心副主任韋再華委員全天24小時在崗值班,收集、統計、分析每日疫情,為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為戰疫持續輸送硬核支援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來自科技、經濟等界別的委員,在科研攻關和物資生產這條戰線上,持續輸送硬核支援。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公布後,市政協委員張誌及他所在的金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就開始了與病毒的賽跑。
1月16日,第一代檢測試劑盒開發成功,僅過5天,又研發出第二代產品。為了組織好生產,張誌在大年三十緊急召回關鍵崗位員工。在動員會上,他號召全體員工「在崗盡責、死戰不退」。目前,他們所生產的病毒檢測試劑盒產能已接近千萬人份。
春節期間,同樣心情焦灼的還有納通科技集團董事長趙毅武委員。看到口罩供應告急,他組織100多名員工迅速復工,短短5天內,就完成了一個口罩生產線的從無到有,日產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20萬個,極大緩解了本市醫用口罩供應不足問題。
面對救治一線緊缺防護服的情況,韓沈軍委員的選擇也是挺身而出,「要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快速復工復產,緊急研發,支援一線。」他的服裝生產企業連夜組建防護服生產線,僅用了36個小時,首批醫用防護服即投產。
關鍵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這就是政協委員的家國情懷。
隔山隔水但不會隔離愛。何超瓊、黃永光、楊莉珊、葉沛群等市政協港澳委員、港澳臺僑工作顧問無論身在何處,都心繫祖國。他們發揮各自能量,或「全球掃貨」馳援抗疫,或積極組織捐款捐物,或發文聲援、建言獻策。
「我們一起牽手走過這崎嶇,儘管有不安和恐懼,也要一起擁抱暖陽。」一個個口罩、一件件防護服、一句句暖心的加油……承載著委員們的責任和擔當,為白衣勇士們帶去信心與勇氣。
凝聚全民戰疫強大合力
全民戰疫,誰也不是旁觀者。廣大政協委員各盡其能,把履職答卷寫在疫情防控各個戰場,為戰疫凝聚起最廣泛的正能量。
「應對突發重大疫情,需要公共衛生、醫療、科技共同發力」「公共衛生行業人員待遇不高,人才流失嚴重」「全民要補上公共衛生這一課,提高健康衛生意識」……
4月10日,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為主題的專題座談會召開,來自醫藥衛生領域的10位委員通過視頻形式,為公共衛生體系完善深入建言資政。自疫情發生以來,這樣的履職建言已開展了近70場。
市區兩級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成員等還密切追蹤疫情走勢,為疫情防控提出大量有針對性、前瞻性的社情民意信息。截至3月30日,共收到相關社情民意信息達2682件。
為戰疫助力,委員們一方面踴躍建言資政,另一方面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疫情期間,大家如何待在家裡也能強身健體?我是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凱。今天和您一起聊一聊。」2月11日上午10點,隨著程凱委員親切的開場白,市政協主辦的「委員講堂——抗擊疫情網絡直播」第一期正式開講。
自此,市政協「委員講堂」一周三次,準時與網友相約。來自醫藥衛生、體育、教育等界別的委員,「跨界」擔任主播,通過鏡頭面對公眾,傳播防疫知識、引導科學健身、做好心理疏導、堅定社會信心。
截至4月10日,這樣的講堂已開展到第二十七講,總點擊量超1.28億次。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沈琳委員說,通過這一平臺,委員以接地氣的方式走進群眾,向大家介紹知識、解疑釋惑,更大範圍地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群眾力量。
【委員聲音】
市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柳學信
提升社區應急管理能力
建議完善社區應急管理的法律規範體系建設,推動社區應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要理順政府和社區職能定位,形成政府主導與社區自治相結合的綜合社區應急管理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居民、居委會、社會中介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力量,向社區公眾提供及時有效的應急服務。社區應急管理中,政府的作用應定位於政策制定、 規範統一、支持指導、資金提供、服務監督、評價考核。
市政協委員、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
以長遠眼光發展公共衛生事業
公共衛生工作像教育、文化工作一樣,是一項長期事業,是無法立即見到效果的,需要投入、需要「養」。我們必須要以全局觀點、寬宏視野和長遠眼光,加強公共衛生專業院校建設,擴大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專業招生,在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精神衛生、婦幼保健、應急救治等方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同時建立健全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社會治理體系,突出基層治理重要性,加強培訓,建立起一支基層公共衛生事業專業幹部隊伍。
市政協委員、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李志起
激發創新型服務業發展潛能
疫情期間,從事快遞物流、電子商務、新餐飲、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創新型服務企業表現可圈可點。未來,這些服務新模式也將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建議放手鼓勵創新,為更多創新型服務業態提供更大政策支持。同時,現代商業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此次受疫情衝擊嚴重,建議政府為這些新生力量提供更多支持,包括提供防護物資保障,在經營中提供經濟補貼,如辦公室租金費用減免、更大範圍發放消費補貼優惠券、科技研發優惠券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