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第一座少年宮,第一份少兒期刊……這幾個與兒童有關的「第一」,你知道嗎》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六一國際兒童節設立70周年。後天,孩子們一年一度的節日就要到了,在這個充滿鮮花與微笑的時刻,我們尋找到一批在新中國婦女兒童事業史上幾個與兒童有關的「第一」的故事,以饗讀者。
1952年,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圖片來自人民政協報
第一座少年宮
1
在上海市靜安區延安西路64號,矗立著一座巍峨典雅的西方宮廷式建築。這個佔地1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4700平方米的地方,曾給幾代上海人留下了童年時期的美好記憶。這裡,就是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少年兒童金色搖籃」的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所在地。
1952年7月22日,宋慶齡在出席中國福利會年會時,在聽取與會者的建議後決定,在原有的少年兒童文化館和少年兒童圖書館的基礎上創建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隨後,她參與了少年宮選址等工作,幾經對比,最後親自選定了上海當時最好的建築之一「大理石大廈」。經過近一年的籌備,1953年6月1日,新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群眾性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面向社會開放。
在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開幕一周年之際,1954年6月,宋慶齡請毛澤東主席為少年宮題寫了宮名——少年宮。據中國福利會首任秘書長、從1952年到1978年擔任這一職務長達26年之久的李雲同志回憶:「1954年6月,宋慶齡從北京帶回來毛主席書寫的『少年宮』宮名。」如今,全國各地少年宮門口懸掛的「少年宮」三個大字,就是依照毛澤東為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親筆題名放大製成的。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計算機」還是個稀罕物件的時候,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就設立了全國第一家兒童計算機活動中心,並在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共同參與下,舉辦了我國第一屆兒童電腦程式設計比賽。
1984年2月16日,中福會少年宮特級教師王頌讚,帶著這次比賽的獲獎者、中福會兒童計算機活動中心學員李勁和叢霖,來到上海展覽館參加科技成果展。王頌讚曾回憶說:「當時接到的命令就是去做個表演,說有一位首長要來,但是究竟是誰、什麼時候來,我們都不知道。」
當天上午10點多,鄧小平等領導同志就來到中福會少年宮的展臺前。大家在激動之餘,很快就開始了表演。叢霖先用單板微型計算機做了團體操隊形變換表演。接著,李勁操作一臺連接了14英寸彩色電視機顯示屏的蘋果電腦,先是打出「熱烈歡迎」幾個字,之後屏幕上又出現一個機器人,唱起了:「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原計劃的表演全部結束後,李勁又用他自己設計的小程序,與電腦下了一盤黑白棋。結果,電腦贏了。小平同志開心地笑起來,親切地詢問孩子們的名字,跟他們簡短交談後轉過身對隨行的同志們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從那時起,「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這句話,一下子就傳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言,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計算機普及工作。1984年6月,中福會少年宮和《兒童時代》社共同創辦了我國第一份輔導少年兒童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專業報紙《兒童計算機世界》,1989年更名為《學生計算機世界》。鄧小平同志欣然為該報題寫了報名。
2004年2月,中福會少年宮還舉辦了紀念「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講話發表20周年活動,並向上海科技館捐贈了當年現場操作演示使用的老電腦。如今,做演示的小男孩李勁,也已經成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據不完全統計,開宮66年來,中國福利會少年宮為2700多萬少年兒童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為40餘萬中小學生開展興趣培訓和實踐舞臺。根據4-16歲孩子的不同年齡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少年宮設立了100多個科技、文化、藝術興趣小組,首創了「少年兒童遊戲節」「小孔雀舞蹈節」「布穀鳥歌詠節」等一系列活動。著名油畫家陳逸飛,歌唱家黃英,影視演員孫儷、陸毅等一大批活躍在當今各領域的知名人士,都曾經是中福會少年宮的「小學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還是開展民間外交的重要平臺,中福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多次出訪,向世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國少年兒童的良好精神面貌。
第一份少兒綜合期刊
2
1950年4月1日,由宋慶齡題寫刊名的《兒童時代》創刊號出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份少兒綜合期刊。從創刊時月發行量2千餘冊,發展到最高時月發行120萬冊。創刊69年來,《兒童時代》累計讀者超過3億,引領了新中國幾代人的精神成長。另外,它還是新中國第一本走出國門的少兒刊物,創刊後不久,就曾向美國、法國、日本等17個國家發行。
宋慶齡曾說:「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兒童時代》創刊後,宋慶齡一直關心著這本刊物的成長,親切地稱它為百花園中的「小紅花」。前後幾十年時間裡,宋慶齡自己發表了10篇文章,4次為它題詞。其中,她最後的一篇文章《願小樹苗健康成長》,就發表在1981年第11期《兒童時代》上。
巴金、冰心、老舍、季羨林、秦牧、陳伯吹、任溶溶、蘇步青、高士其等都曾經為《兒童時代》撰寫過稿件。程十髮、黃永玉、韓美林等著名畫家也曾為《兒童時代》畫過封面。兒童時代社老社長、主編馮秉序曾撰文回憶冰心先生為《兒童時代》撰稿的二三事。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他到北京找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袁鷹組稿,期間聊起冰心在《人民日報》副刊上剛剛發表不久的《再寄小讀者》一文,很希望把這篇文章發表在《兒童時代》上。經袁鷹介紹,馮秉序拜訪了冰心先生。冰心先生聽他是《兒童時代》的編輯並問明來意,當場就答應了。1978年復刊後,冰心又為《兒童時代》寫了《三寄小讀者》一文。另外,冰心先生的《媽媽》《我差點兒被狼吃了》等作品也都發表在《兒童時代》上。
著名漫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與《兒童時代》也有著很深的淵源。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就曾為《兒童時代》創作過系列漫畫作品。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後,《兒童時代》又請張樂平先生創作了系列漫畫《三毛愛科學》。寓教於樂、生動活潑的內容,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後來,這些作品又出版了單行本《三毛愛科學》。高士其先生在序言中寫道:「《三毛愛科學》一書,可以激勵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啟發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從小愛科學,嚮往未來。」「愈來愈受小讀者的歡迎,這是時代的需要,祖國的需要。」
創刊69年來,《兒童時代》不僅刊發了大量名家的作品,也始終歡迎小讀者投稿,為孩子進行創作嘗試提供平臺。據著名作家、詩人,雲南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菡芳同志回憶,上個世紀50年代,他還是一位10多歲的少年。一天傍晚,他在昆明翠湖邊遇到一位和藹可親的奶奶,並靦腆地向她行了個少先隊隊禮。奶奶見他如此懂事,就笑著誇獎他懂禮貌,跟他聊起來並詢問他有什麼愛好?長大了想做什麼?菡芳回答說,他是學校黑板報的編輯,老師說他長大了說不定能當作家呢!聽了菡芳這樣說,那位奶奶親切地回應說,有一種專門為孩子們辦的刊物叫《兒童時代》,並鼓勵菡芳向它投稿。第二天,菡芳在《雲南日報》上見到宋慶齡和雲南少數民族兒童在一起的大幅照片,這才知道,昨天遇見並鼓勵他給《兒童時代》投稿的竟然就是宋慶齡奶奶。
在《〈兒童時代〉與我們一家三代》一文中,菡芳寫道:「我回到大理,把我的幸運告訴給老師和同學,大家都興奮和羨慕極了。」「老師還將我的第一篇小說《金八哥》寄給《兒童時代》」;「編輯還給我寄來一封很長很長的信鼓勵道:『宋慶齡奶奶關心著全國各族的少年兒童成長,你的作品很有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只要你努力多讀多寫,將來定會成為一名作家的。』」
在翠湖邊「奇遇」宋慶齡這段難忘的經歷,不僅激勵著菡芳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也使得他的家庭與《兒童時代》結下了不解之緣。菡芳的兩個女兒楊梅和楊柳,從小就在《兒童時代》上發表習作,現在成為「白族姐妹作家」。更讓人高興的是,菡芳的兩個孫輩也是《兒童時代》的「小粉絲」,也已經在期刊上發表過作品。
《兒童時代》一直緊隨時代腳步,推陳出新,努力貼近兒童們的閱讀需求和成長需要。比如,在欄目設置上,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啄木鳥」、60年代的「萬寶全爺爺」、80年代的「我的兒童時代」「知識宮」,90年代的「心博士」,到當下的「快樂閱讀」「神秘魔方」等,都在不斷薰陶著孩子們的精神氣質。拿「我們的兒童時代」欄目來說,豐子愷、蘇步青、侯寶林、季德勝等數百位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都曾在這個欄目「出場」,展現了幾代中國人的奮鬥歷程,深深吸引了小讀者們。
《兒童時代》一如既往地堅持為小讀者們呈現精品佳作的同時,也在努力豐富品牌內涵,拓展服務外延。例如,隨著「繪本熱」的到來,中國中福會出版社自2012年起推出了「兒童時代圖畫書」系列出版物,從「文學」和「科學」雙向用力,「致力中國原創、講好中國故事」,每月推出一本文學圖畫書和一本科學圖畫書,用深入淺出、幽默詼諧的語言帶領小讀者「把愛和美讀進心裡」,啟發他們成為能夠「感知幸福、給予幸福和獲得幸福」的完整的人。自創辦以來,「兒童時代圖畫書」已經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佳作獎」「中國優秀出版物獎·提名獎」「上海好童書獎」等多項獎勵。
第一家兒童劇團和兒童劇場
3
1947年4月10日,中國福利基金會兒童劇團誕生,建團10周年後,1957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中福會兒藝」),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公益性、教育性的專業兒童藝術院團。1958年2月1日,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場開幕,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專門為演出兒童劇而建立的劇場。多年來,中福會兒藝創作、演出了400餘部題材各異的兒童劇,累計演出近20000場,觀眾達1700萬人次,用戲劇的形式為幾代孩子們帶來歡樂和啟迪。
中福會兒藝有著光榮的歷史,創作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古裝童話劇《馬蘭花》是中福會兒藝老院長任德耀創作的作品。自1956年3月首演至今,各種形式的《馬蘭花》依然綻放在各地的戲劇舞臺上,常演常新、長盛不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兒童戲曲創作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目前,這部作品有滬劇版、越劇版、採茶戲版、木偶劇版等多個版本,還有電影版、動畫電影版等。此外,中福會兒藝創作演出的《小足球隊》《童心》《雁奴莎莎》《白馬飛飛》《享受艱難》《燦爛的陽光》《成長的快樂》《彩虹》等一大批作品,多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金獅獎、全國兒童劇展演優秀劇目獎等國家級獎項。
為了提高殘疾人士的藝術欣賞力和綜合素質,中福會兒藝自2008年開始開啟了「陽光之家」志願者服務活動。兒藝還通過舉辦殘疾人文化藝術培訓班、陽光課堂等公益活動,給予殘疾人學員相關藝術培訓。2017年六一兒童節,「海星之願」———特殊兒童藝術體驗及幹預研究計劃項目啟動。藉助《可愛的農莊》等沉浸式戲劇對認知障礙兒童進行一對一藝術啟發,為患有腦癱、唐氏綜合症、自閉症的兒童送去關愛。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項領先和大膽的嘗試。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媒,最容易拉近兩岸同胞的距離;以喜聞樂見的兒童劇為橋,最方便架設起孩子們童心相通之橋梁。從2014年起,中福會兒藝每年都赴臺巡演。兒童劇《司馬光》《花木蘭》等劇目,讓臺灣小朋友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感知兩岸一家親的深刻內涵。近兩年來,中福會兒藝赴臺巡演又增加了不少適合臺灣兒童觀賞需求的項目。比如當臺上兒童劇演員用閩南話唱起臺灣童謠《天黑黑》時,臺下觀眾不約而同地跟著唱起來,現場共鳴強烈,場面溫馨感人。據悉,今年6月,中福會兒藝又將開啟赴臺之旅,把這場臺灣小朋友和家庭喜愛的演出,持續不斷地舉辦下去。
劇場是劇院的「家」,是呈現兒童劇目的舞臺。自1958年在上海延安中路555號延安電影院(前身為金門電影院)的基礎上改建開幕至1996年配合重大市政工程停用,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場這個新中國第一座兒童劇場,共接待國內外105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4930場。
目前中福會兒藝已經有3個劇場,分別是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大鯨魚」的上海兒童藝術劇場、馬蘭花劇場和微劇場。這些劇場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種類的兒童劇,成為了孩子們課餘最渴望、最喜歡去的地方。
第一家婦幼保健院
4
1951年9月,宋慶齡獲得了「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金10萬盧布。在當時,這是一筆數額十分可觀的巨款。宋慶齡欣然把這筆錢全部捐出來,她在匯款單的背面親筆寫道:「此款捐贈中國福利會作婦兒福利事業之用。」1952年9月18日,用宋慶齡捐贈獎金籌建的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在上海正式建成啟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婦幼保健院。
在「實驗性、示範性,加強科學研究」方針的指引下,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創造了不少「醫林之最」:創院初期,在國內率先開展孕期家庭自我監護、組織召開「媽媽會」,宣傳婦幼保健知識;1963年國內首批建立獨立的新生兒科;1979年,成為國內最早應用腹腔鏡手術技術的醫院;2011年,成為衛生部首批四級婦科內鏡手術基地;2016年以來,誕生國內首例遺傳性甲狀腺癌胚胎基因診斷的健康嬰兒,國內首例基於NGS(下一代測序)的SNP單體型分型胚胎植入前診斷(PGD)技術阻斷成骨不全症遺傳的健康嬰兒,國內首例胚胎植入前診斷(PGD)技術阻斷嗜血細胞症候群的健康嬰兒……
經過近70年的發展,婦幼保健院從開創之初的「單一產科、50張床位、107名醫護人員」發展壯大為一家擁有500張開放床位、1000餘名職工、年門診量120萬人次、年住院病人約4萬人次、年手術量3萬餘例的三級甲等婦產科專科醫院。30餘萬新生命在這裡平安健康誕生,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率指標維持在國際領先水平,產科急危重症病例搶救成功率100%,極低體重兒搶救成功率大於98%。
進入新時代,隨著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醫療資源需求的增長,呼籲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擴建的呼聲越來越高。可喜的是,2018年9月7日,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中福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奉獻院區開工建設。建成後,一座擁有500張床位的研究型婦幼專科醫院新院區,將面向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老百姓開放,在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
第一家寄宿制託兒所
5
1950年,宋慶齡創辦中國福利會嬰兒託兒所,後改名為中國福利會託兒所,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寄宿制託兒所。
從1950年到1954年間,為了幫助最急需託兒的家庭解決實際困難,最大程度地發揮託兒所的作用,中國福利會託兒所曾免費接收了七組三胞胎。2018年6月,在中國福利會成立80周年之際,開展了「尋找和宋慶齡在一起的孩子們」的活動。當年託兒所接收的這七組三胞胎,有五組又回到了中國福利會託兒所。如今,雖然他們都已白髮蒼蒼,但對在託兒所的日子,他們還都記憶猶新。
鹹慕真、鹹慕和、鹹慕群三姐妹出生於1950年1月28日,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第一組三胞胎。她們回憶說:「中福會託兒所的老師們很盡心,我們吃得也很豐富,有鈣片、牛奶、蜂蜜這些稀罕物,還有菜譜呢。我們從託兒所待到幼兒園,後來還去了少年宮,所以中福會就是我們的娘家。」
李惠敏和兩個同胞哥哥出生於1952年5月7日。她回憶說:「我們那時都是全託,周一去,周六回。我們一直在託兒所待到四五歲。」
鄭家三兄妹(鄭珊憶、鄭珊毅、鄭姍姍)出生於1954年1月30日。鄭珊憶在重返託兒所時說:「從1950年至1954年,這裡共有七組三胞胎,我們鄭家是最小的,也是中福會託兒所最後一組三胞胎。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在祖國溫暖的懷抱裡成長、壯大,從前的小毛頭現在都成為年輕的老人了。我們將繼續回報祖國、回報社會。」
「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的說法,一般是用在大學上,被稱作「研究型幼兒園」的還十分少見,中國福利會託兒所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之初,中福會託兒所做了不少嬰幼兒保育保健、教養結合方面的探索,曾在國內率先開展嬰幼兒三浴鍛鍊(日光浴、空氣浴和冷水浴)、冷水按摩、中草藥防病等研究。另外,注重對孩子全面發展的培養,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參加一些孩子們力所能及的勞動鍛鍊,等等。
如今,除了中福會託兒所,中福會旗下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的直屬機構還有中福會幼兒園、宋慶齡幼兒園。這些幼教單位,也都致力於「研究型幼兒園」建設。例如,中福會託兒所形成了以營養為特色,以保健為基礎,保教結合、身心並舉的健康教育模式,出版《給孩子最健康的食物———中國福利會託兒所膳食寶典》等圖書。中國福利會幼兒園運用「學生活、學學習、學做人」的生存課程體系,形成了健體健心、自理自信、動手動腦、全面發展的保教結合特色,出版《沐浴世界的色彩———幼兒園節慶活動的設計與組織》等書籍。宋慶齡幼兒園則長期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成長規律,形成了「尊重」與「要求」並重的幼兒保教原則,培養幼兒寬闊的胸襟、活躍的思維、好學的態度、開闊的國際視野,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貢獻獎等多項獎勵。
以最初中福會託兒所為起點,今天的中國福利會的教育事業板塊已經遠遠超出了幼教領域,宋慶齡學校開展了小學、初中、高中教育教學。目前,正探索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貫制」教學模式,努力從實踐的層面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經驗。
來源:人民政協報(黃紅山),作者系中國福利會宋慶齡研究辦公室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