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公上師:學法要專精一門

2021-02-19 文殊大般若

我們學法要有體系。沒有體系、東抓西抓的,那就是不成套,不成套就不能解脫。學法要專精一門,一門通了之後,學其他的就容易了,因為佛法是相通的。當然雖説相通,每一種體系卻是不同的。如果唯識跟中觀合起來講,或者把唯識跟《大乘起信論》的體系合起來講,那就矛盾百出。《大乘起信論》,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真如能隨緣的。而唯識裡邊真如是無為法,無為法不會動的,不會隨緣的,如果隨緣,就是有為法。所以這裡邊,同一個名相,在不同體系裡作不同的解釋,作用也不一樣。你若亂湊的話,表面上看起來學問很大,什麼經都通,實際上是一竅不通。
現在有些雜誌、文章天花亂墜地寫了一大篇,內行人仔細分析一下,裡邊矛盾也不少。書看得很多,東抄西抄的,不一定就是學問,這衹是文抄公。文抄公在文壇裡是絶對受反對的。

……這裡提一下,海公上師為什麼得大成就?他到中國藏地去親近祖師,主要學的,教理方面《現觀莊嚴論》是重點,得了這個,一通百通,其他都能夠旁通。他學《現觀》學了好多年,大概六、七年之久。第一次進藏是學《現觀》為主的,先學教理。海公上師過去是做軍官的,四川劉湘、劉文輝那些大軍閥都是他的同僚,所以他去的時候帶了很多綢緞、金銀、供品,同時也帶了一部藏經進藏。到了康薩仁波切那裡之後,按一般想法,他以為要學法當然是參考書越多越好,一部藏經全部帶去了。結果到祖師那裡,跟他學《現觀》。祖師説參考書兩本夠了,《小品般若》《摩訶般若》兩本拿出來,其餘的鎖起來。如果東看西看的,反而把真要學的耽擱了,這是學習的方法,我們也這樣做。

不要説我們小氣,圖書館封起來。與《俱舍》有關的書,你儘管去借。沒有關係的,希望你們暫時不要看。因為你正在學《俱舍》,就像打鐵,這塊鐵燒紅了,你不去打,另外拿一塊冷鐵去打,氣力費了很多,冷鐵又打不成一個器,而這塊熱鐵卻冷掉了,可惜了。所以學法要專,有一定的道理。世間上的學問也是,大學裡的分科就分得很細、很專。我們學佛法,當然也要有重點,一門深入,然後一通百通。

相關焦點

  • 漢學早教班答疑4
    末學愚痴,認為出生在海外的華人子弟將來擔當的是「橋梁」使命,所以自作主張讓8歲半長子背誦了「弟子規」的中英法三語,目前準備開始進入抄寫和默寫階段,這是否破壞了他的清淨心?解答:漢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先把漢語學通了,學其它語言就非常容易了。
  • 《攝類學》講義001
    如果問問題都要選擇問聰明的問題,那對講法者而言,他是不是也應該選擇講高深的法,而不要講太簡單的法?為什麼?講太簡單的道理他會覺得很丟臉,別人會嫌他:「怎麼講那麼簡單的道理,應該要講深奧的法門才是。」所以講法者永遠都講緣起性空,那誰來教《攝類學》?如果問問題的人都要選擇問聰明的問題,那應該不會有人想要來教《攝類學》,而且還不止教一遍、兩遍、三遍,已經好幾遍了。
  • 《攝類學》講義003
    「我為什麼要學佛?我想怎麼學佛?我學佛的目標為何?我要如何達到那個目標?」  為什麼要思考這些問題?在學法的期間,我們一定會遇到挫折、瓶頸,比如:在學習《攝類學》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聽不懂的地方,甚至經由反覆地思考,依舊無法突破的某些瓶頸。如果當初我們的目標沒有設定好、方向有所偏差,或是我們學法的動機不夠純正,當我們面臨這些困難時,我們慣有的習性是什麼?
  • 《攝類學》講義004
    有沒有可能忙到沒有時間學法?   如果我們真心想學法,但是白天工作很忙碌,晚上回家又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真的沒有時間學法,這時不得不犧牲三十分鐘的睡眠時間來學法,這應該值得吧?(學員:值得。)所以這時候說:「因為我的工作太多,而且我沒有時間學法。」這個理由不合理吧?這個理由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當我們說「我沒有時間學法」,是真的沒有時間學法嗎?還是沒有找出時間學法?
  • 法會訊息---► ▌2016 臺灣善果林青年學戒念佛法會▌ 歡迎十方善信,踴躍前往參加
    故一心念佛者,雖能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尤為守佛明誨,現在則紹隆僧種,臨終則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又念佛以淨其心,正是無上妙戒,不遵念佛得度之訓,亦是虧違如來教敕,律制所訶。至若恃十念往生之捷徑,而輕戒相為煩瑣,便非真念佛人!臨終十念,敢保決難成就。故必淨戒為因,淨土為果,方成出要,是為一道清淨。」
  • 《攝類學》講義002
    另外一個可能,有心學法但遲遲無法掌握要領;或是雖然你懂得掌握要領,但是你懶得複習,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學員:也有。)這些是否都會導致你學不上去?(學員:是。)          但有很多人不會這樣思考,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因為我的資糧不足,以致我學不上去,所以我要去累積資糧。」請問:你要累積多少的資糧才願意回來學法?你要當多少次義工、做多少事情才願意回來學法?
  • 《攝類學》講義005
    這時你就要去問有經驗的人:「我想學習《中觀》,但我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裡面有很多名相,我根本不知道那在說什麼,請問我要如何了解那些名相?」對方會告訴你:「你應該先學《攝類學》、《心類學》。」這時你可以去聽聽《攝類學》、《心類學》在上什麼。你就會發現:原來在課堂上所說的世俗諦、勝義諦、有為法、無為法、無遮、非遮……這些名相都有出現在《攝類學》裡面。
  • 低溫學的奧秘──《知識大圖解》
    低溫學是研究極低溫度的一門科學。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是了解如何產生與維持絕對溫度123度或是攝氏-150度以下的低溫,同時研究在這種低溫環境下,各種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會產生什麼變化。分子的隨機運動會產生熱,而溫度只要下降,分子運動就會開始變慢。
  • 由褚入門,早點學王
    就是說要在學各家各派之前先讓王佔據你的潛意識,其他各門各派就沒有機會侵佔你的欣賞水準了,況且王的書法是「真王」。 近來起早貪黑讀《書譜》賞《蘭亭》收穫頗豐,別說李世民枕著《蘭亭序》安眠了,我輩即是枕著《蘭亭序》一字即可酣眠。蠅頭解人生,方寸知世界。是我一年來學書法的最大體會。
  • 【漢學開示視頻】~認識漢學(97-99集)
    【漢學開示視頻】~認識漢學(01-03集)01.認識傳統教育02、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03、傳統文化如何學習(共1集)【漢學開示視頻】~認識漢學(04-06集)04、傳統文化如何學習105、傳統文化如何學習206、傳統文化如何學習3【漢學開示視頻】~
  • 戒定慧三學(淨空老和尚開示)
    所以佛法不是專利的,佛法不是獨尊的,這一點一定要知道。學基督教的,制心一處,能不能明心見性?能。學印度教的能不能?能。就是要達到究竟,要達到常安住,才能見性。定的功夫,淺深差別很大,一定要到究竟圓滿的大定,就見性了。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一個標準。有起心動念,你有定,不深。你雖然沒有分別執著,你還有起心動念,這是什麼?三賢菩薩。
  • 敏公上師::什麼樣的業,會當下受報
    後來他最後,他提婆達多害病了,他自己還不甘心,要把佛害死。他就是他的手指甲留得很長,他請人去請佛來,他說他要死了,請佛來慈悲,來看他一下。佛當然慈悲,你很可憐,他就看你。他卻是心不懷好心,他是指甲裡邊沾了很多的毒藥,就是那個什麼呢?慧毒門一樣的,跟《王子復仇記》那個一樣的,這個毒,只要皮一破好了,馬上全身要充滿的,要死掉的。他呢,佛來的時候,他就想怎麼呢?
  • 什麼是上師相應法?如何與上師相應?
    主講:常空法師居士問:如何與上師相應?師父答:如果從心性法來講,如何與上師相應?不僅僅是和上師的心光光相照,你和法界一切諸佛的心都光光相照、心心相映,這是真正的上師相應,這是大相應。從禪宗來講,什麼叫上師相應法?不僅僅是念念上師名號,恭敬禮拜,或者供上師的一張照片。
  • 【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
    當中五十三參是為弘法、護法、修學的必須課程,自己成就,一門就夠了;弘護是一切都要懂得,成就後得智,無所不知。 「善財在文殊會上得根本智,才去參學。」學後得智,一定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沒有得到,哪來的後得?像種樹一樣:後得智是枝葉,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現代人最大的困難,沒有根本就搞枝葉,所以枝葉全落空了。
  • 漢學開示視頻】~群書治要02、推動《群書治要》促進世界和平
    【漢學開示視頻】~認識漢學(01-03集)01.認識傳統教育02、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03、傳統文化如何學習(共1集)【漢學開示視頻】~認識漢學(04-06集)04、傳統文化如何學習105、傳統文化如何學習206、傳統文化如何學習3【漢學開示視頻】~認識漢學(07-09
  • 【實修在線】修準提法即是修十念法、六度、三十七道品
    選自~南師親領十三週準提開示 連載你們要了解,現在在修準提法,這在佛法的十念法裡頭是念什麼啊?你們有沒有想過?沒有,現在我問到才曉得想,所以講你們沒有資格學佛。在這裡聽教理,白聽了!像這樣修法,自己還在起煩惱,東想西想。你們現在坐在這裡,只不過比較口業不造、身業不造,但意業還在造啊!貪嗔痴慢疑,見思惑等邪見、邊見、身見都有,不好學,不深思,沒有正思惟。
  • 《攝類學》講義007
    (學員:有些人要求完美,所以一定要等到都了解之後才開始修行,不然他會擔心修錯了。)意思是只要他還有些道理不懂,他就不願意修行,一定要全懂了之後才開始修行?(學員:有這種人。)意思是還沒有獲得一切遍智之前都不修行?(學員:他覺得學佛的地圖還不完整,所以他認為應該還要再學多一點。)  以空性的法類為例,我們什麼時候才要開始修學空性?是要完全了解空性的道理之後才開始修嗎?
  • w219.學佛和學世間法不同,學佛第一個就是要有信心
    信是他的信心,這個對於修行非常重要,因為學佛不是學世間法。世間法你搞學問研究可以用懷疑,你有懷疑,提出問題,接著去研究、去測試、去做試驗,然後慢慢推算出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這個是研究。但是學佛不是,學佛第一個就是要有信心,對佛法僧三寶有清淨的信心,不能懷疑。對佛的經典所講的這些義理、這些境界、修行的方法不能懷疑,這個是聖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