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等揭示野生大熊貓滾馬糞行為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在自然界中,野生哺乳動物通常對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種糞便表現出迴避行為,如捕食者糞便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是獵物的重要化學警報信號。對其它物種的糞便表現出吸引或利用的現象,在哺乳動物中較為罕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經過長期的野外觀察總結髮現,馬糞對秦嶺野生大熊貓具有較強吸引力。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會被其遇到的新鮮馬糞吸引,表現出嗅聞馬糞、在馬糞上打滾、用臉頰在馬糞上磨蹭、將糞便塗抹在全身等行為(圖1,視頻1)。

  近期,魏輔文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研究組合作,在PNAS上,發表題為Why Wild Giant Pandas Frequently Roll in Horse Manur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科學報導了大熊貓滾馬糞行為;利用多種宏微觀研究技術,結合氣象因素、大熊貓——馬之間的歷史互動等系統闡明該行為產生的原因,初步解析了該行為的潛在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紅外相機技術,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三官廟保護站監測大熊貓滾馬糞行為,記錄併科學描述這一行為過程,並將其定義為「HMR(horse manure rolling)行為」。研究發現,「HMR行為」與馬糞的新鮮程度相關,兩周以內的馬糞對大熊貓具有吸引力。研究人員通過GC-MS化學分析比較發現,新鮮馬糞中的BCP(β-石竹烯)和BCPO(石竹烯氧化物)等物質含量顯著高於自然揮發兩周後的陳舊馬糞,這可能是誘導大熊貓「HMR行為」的關鍵化合物。研究人員進一步將這些化合物在北京動物園進行驗證,通過在乾草垛上噴灑這兩種物質的標準品的稀釋溶液,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也產生了類似行為(視頻2),這進一步證實了這兩種關鍵物質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還發現幾乎所有的「HMR行為」事件都是在-5℃到15℃的環境溫度中記錄到的。結合當地氣象數據,研究人員發現,該行為的發生概率與冬季環境溫度降低呈正相關關係。結果表明,「HMR行為」是一個溫度誘導事件。為進一步揭示「HMR行為」與溫度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利用電生理技術,在分子細胞水平研究中發現,BCP和BCPO能夠抑制大熊貓「gpTRPM8」受體的冷激活和薄荷醇激活。TRPM8作為動物皮膚表面重要的冷覺感受器被抑制,在一定時間內會鈍化動物對外界寒冷的感應。模式動物大、小鼠的實驗表明,塗抹BCP或BCPO可增強小鼠對冷板的耐受能力,在寒冷條件下不需聚群取暖(視頻3);同時注射Icilin和BCPO能夠抑制Icilin誘導的大鼠顫抖行為和小鼠跳躍行為,明顯增強大、小鼠對寒冷的抵抗力。研究證實了大熊貓在寒冷的冬季通過「HMR行為」將馬糞塗抹於全身有輔助禦寒的效果。

  該研究描述了野生秦嶺大熊貓一種不尋常的行為(「HMR行為」),確定了BCP和BCPO作為TRPM8離子通道的新化學抑制劑,並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化學輔助機制,即動物可能積極地從棲息地尋找、利用潛在的化學資源以適應溫度變化。但大熊貓如何感知到這些物質以及這種行為的發生是否還有其它分子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由動物所、昆明動物所和北京動物園等單位合作完成。動物所博士後周文良,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楊仕隆、副研究員李博文和動物所研究員聶永剛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魏輔文和賴仞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前沿重點項目及雲南省科技廳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野生大熊貓「HMR」行為 

[video:視頻1:單眼相機(上)和紅外相機(下)拍攝野生大熊貓「HMR」行為視頻]

視頻1.單眼相機(上)和紅外相機(下)拍攝野生大熊貓「HMR」行為視頻

[video:視頻2:噴灑BCP/BCPO的草垛引起圈養大熊貓(北京動物園)類似「HMR」行為]

視頻2.噴灑BCP/BCPO的草垛引起圈養大熊貓(北京動物園)類似「HMR」行為

[video:視頻3:低溫(4℃)條件下塗抹BCP/BCPO的小鼠表現出不聚群行為(右)和對照組的聚群行為(左)]

視頻3.低溫(4℃)條件下塗抹BCP/BCPO的小鼠表現出不聚群行為(右)和對照組的聚群行為(左)

相關焦點

  • 吃肉、滾馬糞……你還是我們認識的大熊貓嗎?
    為什麼野生大熊貓愛滾馬糞? 在自然界中,野生哺乳動物通常對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種糞便表現出迴避行為,如捕食者糞便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是獵物的重要化學警報信號。對其它物種的糞便表現出吸引或利用在哺乳動物中是極其罕見的。
  • 野生大熊貓沉迷馬糞無法自拔,長達10年研究發現原因與天氣有關
    在常人眼中,大熊貓活潑可愛,一般也被保育員們照顧得乾乾淨淨,然而野生大熊貓卻被發現愛在馬糞堆中打滾,引起研究人員注意。中國科學院的團隊為此展開長達10年的研究,並與北京動物園合作,結果實驗證實,大熊貓在寒冷天氣中滾馬糞,有輔助禦寒和保暖的效果。
  • PNAS:我國科學家終於搞清楚了為什麼大熊貓沉迷馬糞不能自拔
    在自然界中,糞便就像是動物的身份證,動物會嗅出自己同類的糞便,了解性別和交配狀況,而嗅出其他動物的糞便也可以發現是否有捕食者在附近。因此,野生動物通常對區域內其他動物的糞便表現出迴避行為。魏輔文院士團隊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視頻顯示,一隻野生大熊貓在遇到新鮮馬糞後,先是嗅聞,然後在馬糞上打滾,用臉頰在馬糞上磨蹭、並將馬糞塗抹在全身。
  • 大熊貓秒變「滾糞君」!科學家觀察10餘年,結論讓人肅然起敬
    對於大山裡的野生動物來說,它們怎麼躲避嚴寒?在這裡,為了更好地解釋大熊貓如何建立滾馬糞這一行為。我們想從動物行為學上稍微腦洞一下:幾千年前,商販帶著馬隊經過秦嶺,一堆堆馬糞橫亙在馬路中間。04大熊貓滾糞行為還能從分子機制上解釋?
  • 大熊貓痴迷於馬糞裡打滾?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這個「怪癖」的原因!
    但這些都不能解釋——為什麼自然保護區的野生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會被馬糞吸引。在野外,孤獨的熊貓根本不會和這些有蹄子的動物有什麼互動。 為了弄清真相,研究人員分析了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保護區用紅外攝像機拍攝到的38起「熊貓滾糞」事件。
  • 中國科學家破解大熊貓沉迷馬糞裡打滾之謎
    作為國寶級動物,大熊貓也有一些怪癖,比如喜歡在馬糞裡打滾,而且非要弄的全身沾滿糞便在意猶未盡的離去。為什麼大熊貓往自己身上抹馬糞呢?中國科學家給出了答案:取暖。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研究組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Why Wild Giant Pandas Frequently Roll in Horse Manure》的研究論文。
  • 為何大熊貓總在馬糞堆裡打滾?中國研究團隊給出了解釋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相信許多人都同意,大熊貓是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但喜歡在馬糞堆裡「洗澡」的野生滾滾,你還愛嗎?十年前,中國科學院的一支團隊與北京動物園合作,對「野生大熊貓在馬糞堆打滾」象展開研究。現如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布了這個團隊的研究結果——原來滾滾這是在塗糞禦寒……滾馬糞結束後的大熊貓科研人員們之所以要研究「野生大熊貓滾馬糞」,還得從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發現說起。
  • 為什麼大熊貓往自己身上抹馬糞?美媒給出解釋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7日報導對此解答,全文摘編如下:上周三,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兼動物行為學專家阿萊婭·鮑伊收到了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採訪請求,讓她著實愣了一會兒才明白是怎麼回事。郵件的附件裡有一個中國科學家團隊發表的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論文。這個團隊花了十多年時間研究為什麼大熊貓會把大量的馬糞抹在自己身上。
  • 大熊貓為何喜歡洗馬糞浴?中國科學家找到了原因:保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經過長達10年的野外觀察發現,大熊貓這種不尋常的滾馬糞行為是為了在低溫環境下禦寒保暖。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堂堂國寶熊貓,竟痴迷於馬糞裡打滾大熊貓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然而,這樣圓滾滾的小可愛竟然有如此怪癖——滾馬糞。大約十年前,魏輔文和同事們第一次注意到了大熊貓對馬糞的「特殊愛好」。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如何為野生大熊貓留下最後的庇護所
    2018年開始的新一輪大規模調查,涉及1032平方公裡的大熊貓棲息地,每2平方公裡設置一個調查網格,目前已經完成全部工作量的4/5,收集到野生大熊貓10天以內的新鮮糞便等樣品183份。「通過收集大熊貓新鮮糞便提取DNA,可以在分子水平識別個體,確定同一個體在不同季節、年份活動範圍的變化,了解其種群擴散機制和劃定巢域。
  • 上海生科院揭示長壽不一定延緩動物行為退化
    3月1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蔡時青研究組在《神經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不同長壽模型差異性調控老年線蟲五羥色胺/多巴胺水平及行為退化》的研究論文。  目前衰老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壽命調節方面,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調控動物壽命。
  • 大貓熊翻滾全身蹭馬糞|原是冬季防寒秘招
    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中國野生的大貓熊被觀察到一項謎樣行動,在冬天會去翻滾蹭馬糞,讓馬糞沾上全身。
  • 2020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崗位招聘1...
    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現因科研工作需要,擬招聘助理研究員崗位人員1名。一、崗位職責助理研究員應聘者應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素質,在課題組長的指導下承擔科研任務,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協助實驗室管理,協助課題組長指導研究生。
  • 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PNAS: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2016-11-2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11地聯手當「保鏢」 邛崍山系野生大熊貓數量增至528隻
    36年來,護林聯防,讓十縣(市)一區無較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災,為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邛崍山系野生大熊貓數量從200多隻增加到528隻。1985年,藉助「搶救大熊貓」行動,在原四川省林業廳的協調下,山系內各市州、縣(市、區)建立聯防機制。聯防區域主要為邛崍山系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集中分布地,總面積15050平方公裡。該區域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區域,也是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密集地區,具有生物多樣性,動植物資源豐富。聯防36年,聯防區域內生態環境良好,大熊貓逐年增加。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2020年4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後杏仁核中向下丘腦腹內側核投射的興奮性神經元門控攻擊行為》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