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菌 趣科普 來自專輯身體の小秘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又到了暴露年齡的時候emmm),劇中劉墉給乾隆皇帝露了一手「動耳朵」絕活,當時不僅把皇帝給驚呆了,我也看得一愣一愣的,心想著這是怎麼做到的?
除了這部劇之外,還有許多武俠劇中的武林高手,不僅武藝高強,這種什麼「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的基本操作更是不在話下,當四周出現什麼風吹草動時,他們就會發動「耳動神功」準確地辨認出敵人位置。
好像真能聽到什麼似的...
而在現實中,也有一部分會這種「特異功能」的人群。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怎麼別人的耳朵可以動,而你用意念呼喚自己的耳朵時卻得不到回應呢?
首先關於耳朵能不能動,其實主要還要看動耳肌。
動耳肌主要由耳上肌(控制耳朵向上運動)、耳前肌和耳後肌組成。
這玩意兒不光人類有,許多哺乳動物也有(畢竟誰還沒耳朵呢),它們動耳肌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控制耳朵自由轉動,以便改變耳廓方向,集中收集某一區域的聲音。
有了動耳肌,哺乳動物就可以真正做到「耳聽八方」,隨時了解四周的風吹草動,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提前感知並迅速逃跑。
比如你家的阿貓阿狗,只要你嘗試從它們背後接近,每次都感覺自己已經非常「狗狗祟祟」了,可是它們總能夠及時發現你,正是動耳肌的功勞。
而人類雖然也有動耳肌,但由於人類耳朵和頭部的構造,功能已經退化,因此組成動耳肌的三組肌肉只是作為支撐我們外耳骨架的「工具人」,和韌帶一樣,起到一定的固定耳廓作用。
當然,那群「耳朵會動」的人不太一樣。
原因在哪呢?一開始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基因的問題,畢竟從基因的角度上來看,肌肉是我們身體各個部位動起來的關鍵,比如控制眼睛轉動、舌頭伸縮,而這些刻在DNA中的操作或許是「耳朵會動」的一個原因。
1949年,一項關於「耳朵能不能動」的研究發表在Hereditas(遺傳)雜誌上,研究結果發現,在能動耳朵的人群當中,74%的比例顯示至少父母中有一人能做到,47%的比例顯示兄弟姐妹中至少一人可以做到。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懂這是道送分題,根據孟德爾遺傳定律,只有當父母雙方中的一方或雙方都表現出動耳朵時,這種現象才會被遺傳下來,也就是說這屬於一種顯性性狀。
但是!這研究還沒完呢,後面研究人員又發現有「父母不會動孩子會動」的情況(鬧呢),因此很明顯,動耳朵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受基因控制的遺傳特徵。
那麼這些天生會動耳朵的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了,回到我們人類還在野外生活的那段時間,由於當時處於野外求生模式,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面臨的處境是相同的,獵人與獵物的角色隨時會互換。
所以祖先們也需要通過轉動耳朵來聽音辨位,從而更快地發現未知危險,保住自己的小命。
但隨著人類進化,頸部的靈活性大大提高,我們不再需要轉動耳朵來捕獲外界聲音信息。相應地動耳朵這項特技也逐漸退化了。
不過儘管一退再退,動耳肌可沒有消失,更具體來說是控制動耳肌的神經沒有完全消失。2015年在《Psychophysiology》雜誌發表的一篇綜合報導總結了過去幾十年間對耳廓神經的研究,發現控制耳朵運動的神經迴路在完全退化的情況下已經沉寂了2500萬年。
所以說白了,動耳朵能力其實屬於一種進化殘留特徵,沒啥厲害的。類似這樣的進化殘留特徵還有不少,例如以前我們祖先為了咀嚼相對堅韌的植物,它們的智齒就會很有用,而現在智齒只與牙疼掛鈎,一無是處。
特別聲明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於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601-5223.1949.tb03359.x
https://genetics.thetech.org/ask-a-geneticist/wiggling-your-ears
知乎@CHANGEclub
圖片來源於
Google圖片
我們旨在分享優質文章、原創作品,與您共同學習成長
本文如有侵權歡迎原作者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署名或刪除
如對本文有所意見或發現錯誤歡迎指正
原標題:《90%的人都不會的特異功能,你會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