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考體育100分、體育中考佔比加大、體育培訓市場走俏火爆……最近半年,體育牽動著無數考生和家長的心。
但體育的面貌從不只是分數——隨著體育理念不斷夯實加深,有一群校長用10年或更長的歲月大力開展體育教育,用運動教會孩子如何為人、如何謀生。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全國多地,採訪多位「以體樹人」著稱的體育校長,他們的學校或坐落於城市周邊鄉村、或來自脫貧攻堅地區,也有杭州、成都的現代化大城市學校。
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用體育影響著孩子的未來,體育甚至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
製圖:白浪談起學校裡的主科,任何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語數外」。但在康永邦看來,體育的地位卻應該站在頭一個,「體育是第一學科。」在他擔任校長,位於四川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體育的確成為了最為重要的科目——運動設施遍布全校,學生每天運動時間達到兩小時以上,甚至學生的視力也成了對教師的考評標準。
「現在很多孩子都在溫室裡面,沒有接受光合作用。我的夢想就是辦不一樣的學校,做有靈魂的教育,而兒童健康就是評價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
康永邦校長。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身高更高,吃飯更香2002年決定競聘當校長之時,康永邦是帶著一種理想激情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看過很多學校,都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我當校長就是想辦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而在此之前,他的主業其實更多是放在了數學學科——從縣裡的數學教研員,到去成都繼續做數學教研工作,他得過不少獎項,也出版了多本專著,但要論做校長這樣的行政工作,卻只能從頭學起。
在這位四川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眼裡,自己打造「理想學校」的重要一步,卻是體育。
至今他還記得,2007年剛剛被調來四川電子科大附小做校長之時,自己所受到的震撼——開學典禮上,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一千多個學生裡,就有23個學生因為體力不支倒下休息,「當時教育局的一位科長也在,他跟我說校長,完蛋了,你看看後面倒了多少人,我們特意數了,足足23個學生。」
「當時我的心都疼,你想想,站半個小時就倒了二十幾個人,要是戰爭年代,敵人都不用動槍,只要等半個小時,豈不是我們自己都倒下了?」
學校編寫的體育教材。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那一次開學典禮,成為了讓康永邦下定決心搞好學校體育的催化劑,但想要把體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主課」的地位,過程卻必須要循序漸進。康永邦至今還記得,2007年國家發布有關文件提倡「每天鍛鍊一小時」,自己當時那激動的心情,「文件出臺以後我認真讀、反覆讀,激動得不得了,我心裡想:教育就應該這麼做。」
於是在學校裡,他開始一步步給學生更多的運動時間。比如每天學校大課間的時間,一開始是30分鐘,後來延長到35分鐘,等家長老師接受之後,再延長到40分鐘、50分鐘,一直到現在,大課間時間才穩定在了60分鐘。
而體育課的數量,也同樣在增加——最開始一二三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四五六年級3節,康永邦都覺得不夠。到現在,全校所有孩子每天都有一節體育課。
體育課和大課間,還不是這所學校裡運動時間的全部,每天下午3點半放學後到6點,學校還會提供延時服務,這段時間也會用來給孩子們進行運動鍛鍊。
「現在實現了每天有效鍛鍊時間兩個多小時。為了鼓勵師生運動健康,我們非體育課的老師也要求穿運動鞋,參與體育工作管理的話每天多算0.1個課時,給學生做表率。」康永邦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目前,學校的體育教師人數達到了52人——若是按照其它普通學校的體育課程密度的話,這樣規模的學校原本只需要不到40名體育教師就夠用了。
校園內張貼的「成長塔」。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而在學校裡,還有不少班主任都是由體育教師擔任,學校還專門研究編寫了一套體育課的教材,其內容的細緻程度相比「主科」也並不遜色。除了在培養紀律和規則意識方面卓有成效之外,體育老師做班主任似乎還有了一個意外的附帶效果——孩子們比其它科目老師做班主任的班平均身高更高。
「小孩長時間運動後體質變得更好,平均身高也會往上漲,平時老師跟孩子們一起鍛鍊,每天堅持鍛鍊的孩子有的到了五年級可以長到1米53甚至1米6以上。」擔任著班主任工作的教師陳丹說。
孩子們的健康,還體現在了「胃口」上。有一次一位教育雜誌主編來學校調研,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差不多的食堂水準,這裡的孩子在食堂吃飯這麼香,不像其它學校孩子老是抱怨食堂的菜不好吃?
「當然是肚子餓了的時候飯菜最香,現在很多孩子吃不下飯,也就是因為運動少了。」康永邦笑道。
天台上的桌球臺。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800多張桌球桌其實,電子科大附小對於體育的重視,從走進校園的第一眼就能看到——除了操場、足球場、網球場之外,密密麻麻的桌球桌几乎遍布了校園裡的空地。
據了解,學校的四個校區一共擺了800多張桌球桌,甚至在樓頂天台上也擺滿了球桌。如果從空中拍照俯瞰,場面蔚為壯觀。
「桌球臺是我們的特色,省內應該沒有哪個小學臺子比我們多。」談到學校的桌球臺,體育教師盧城西也頗為自豪。
事實上,這也是學校因地制宜的選擇。
康永邦首先談到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效率」——不僅是場地上的,更是成本上的,「(桌球)物理空間上不佔場地,樓頂上、樹下、校門附近都可以放,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成本小,不像一些場地動輒需要幾十萬,桌球臺一個只需一千多元。」
「桌球可以保護視力,也可以開發智力,培養孩子的競爭與合作精神。打桌球也很簡便易操作,大課間的時候桌球臺都可以用起來,下課後非體育老師也可以帶學生鍛鍊,不像足球場地有限。我們學校四個校區加起來73畝地,有6000多名學生,如果只搞足球籃球的話,受益面太小了。」
校園內還有高科技的桌球機器。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這些桌球臺絕對不只是給外人參觀的擺設,無論是體育課還是活動時間,有的孩子兩人一臺,有的四人一臺。平時,學校的體育器材庫裡也常備著大量的桌球和球拍,有孩子沒帶器材,或是球被打壞了,隨時可以去借用。相比一些學校收集一些體育「尖子生」來集中培養打比賽,這裡更加重視普及的氛圍——此前有一次國乒梯隊到訪校園,結果從圍觀的學生隨便站出來幾個,都能打得不錯,讓國乒教練也頗為驚訝。
與此同時,對於安全的重視也貫穿了校園裡體育運動的始終。
比如天台上的桌球桌區域,四處都張貼著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不要去欄杆外撿球的標語。校園裡的體育設施也被分成了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有各自的安全管理責任人,隨時發現並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而且在每一節體育課的開始,學生都要集體呼喊口號:「安全第一,規則為大」,「這就是形成一種開課的儀式感,讓學生把安全記在心裡。」康永邦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不過,體育運動依然始終會存在風險,每個學期我們都會有家長培訓會,在體育方面也會反覆溝通,希望家長能夠理解體育運動有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
天台上張貼有安全標語。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不重視體育就是不重視教育回首往日,康永邦也說,自己對於體育的重視,也曾經遭到過反對。
「有的家長意見很大,說體育課又不考試,你這個校長不懂教育,還有家長去投訴。也有老師在大會上反映,曾有一位老教師在大會上質問我,你到底抓不抓教學?因為他認為搞體育就不是抓教學,我只能說下來再討論。」
對於外界的質疑聲音,康永邦的態度卻一直很堅定,而應對的辦法也很直接,「慢慢做工作。」
此前,這所學校也曾在媒體上得到過關注——學校舉辦自願參與的「家長資格證」的學習課以及考試,包括筆試和答辯的環節,康永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家長學習更多的教育知識。而對於體育的重視,以及對於運動風險的認識,正是他希望傳達給家長的一個方面。
電子科大附小共有800多張桌球桌。但相比做思想工作,最為有效的到底還是實際效果,「後來大家發現孩子有興趣上學了,性格陽光,身體健康,生病也少了,慢慢的才讓家長老師都認同了理念,現在更是越來越認同了。」獲得認同的還有康校長自己。2020年9月,蔡崇信公益基金會正式公布了首屆蔡崇信「以體樹人」傑出校長評選的10名獲獎校長名單,康永邦就名列其中。
事實上,早在當年剛剛開始做校長的時候,康永邦就已經自己總結了很多學校教育面臨的三大問題:孩子身體素質差、情商低、思維能力弱。
而「巧合」的是,這三大問題,其原因卻都能匯聚到一個點上:孩子們「動」得太少了。
桌球臺遍布學校各處。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現在一些重點大學的大學生身體素質也相當差,我們的高端人才工作非常辛苦,需要非常旺盛的精力,現在的年輕人有那個精力,有那個體魄嗎?」康永邦還記得一個令他不安的數據——2011年,北京高中生體檢身體合格率只有13.3%。對於時常出現的青少年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甚至導致犯罪或是自殺的悲劇,他也認為必須用體育來「對抗」。
「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而情商提高必須藉助磕磕絆絆的場景,少了運動的平臺和同伴,就像釜底抽薪一樣,孩子的情商也變低了。」
在康永邦看來,想要改善問題,體育運動是最有效的途徑。而他的思考,也被總結成了一個教育的金字塔:從下到上分別是身體好、情商高、學習能力強——身體好是排在第一位,而不像很多學校那樣是把成績放在首位。
「塔基、塔腰、塔尖都出問題的話,那我們培養出來的人就會弱不禁風,就是一個病人,塔就要倒掉,就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學生就跑不起來。」
家長手捧「資格證」。而在2008年,他就決定把班級的近視率納入對於教師的考核,如果一個時間段內,班級孩子近視增加的人數太多,教師的考評也受影響,「跟老師績效掛鈎,這個沒弄好,一票否決。」當時,這樣的措施也曾引起爭議,畢竟教師難以管到學生在學校之外的生活習慣,但康永邦依然堅持,得到的結果的就是——學校的近視防治工作的確效果明顯,「小眼鏡」不多。
並且多年對於體育的重視下來,學生的體質監測數據從最開始的20%多優秀率,到現在已經超過了45%。相比之下,不少學校的優秀率甚至不到20%。
此外,近兩年,國家各個層面都愈加重視青少年體質和視力的問題,更讓康永邦堅定了自己的教學理念。
「不重視體育就是不重視教育。我很認同一句話:體育是最好的教育,體育是第一學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