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娭毑正在專心致志地維修箱包。長沙晚報記者 王斌 攝
長沙晚報記者 王斌 實習生 顏夢婷 何旖旎
長沙黃興南路步行街大古道巷是有名的「箱包一條街」。整條巷內從事箱包維修最早的,當屬1989年從業的曹娭毑,30多萬元歐洲名包和30多元的山寨包她一樣都能修好,人送外號「都能修」。隨著城市的變遷,大古道巷的箱包業者越來越少,曹娭毑也失去了自己的門面,擺攤為生。這門做了25年的老行當,還能繼續下去嗎?昨日,記者走訪了曹蓮英娭毑。
自造英制螺絲修好外國名包
從步行街南段東側進入大古道巷一兩分鐘,就能找到曹娭毑的攤位。只見路邊的一個小攤位上,擺著一臺電動縫紉機、一臺補鞋機、一臺磨鑰匙機,69歲的曹娭毑靠著這幾臺機器和一雙巧手,成了遠近聞名的修包專家。
「三十幾塊錢的山寨包包我修,30多萬元的外國包包我也修。」曹娭毑說,前不久,長沙一位女士在英國買的價值30多萬元的包包提手壞了,託人到她這裡修。她一看,這個包的提手用的是2.8個厚(直徑2.8毫米)的英制螺絲,螺絲壞了沒地方配。但這當然難不倒「都能修」。曹娭毑的老伴為她找了根3個厚的螺絲,拉一拉絲,很輕鬆就做了根「英制」螺絲,裝上去天衣無縫。
拆自己的包琢磨手藝
曹娭毑是益陽南縣人,中年時到長沙當保姆。當時人力資源豐富,保姆不賺錢,也不存在月嫂這一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工價只有一兩百元,我就發誓要做一個手藝人,一技傍身,百年不愁。」曹娭毑說。1989年,曹蓮英開始創業,賣了身上唯一值錢的項鍊,用700元在大古道巷租了個4.7平方米的店鋪,做起了箱包生意,既賣包又修包。
不會修包怎麼辦?「就把自己的包拆開,把裡面的每一個零件、每一種線、每一塊布料都摸透後,又把包原樣拼回去。」熟能生巧,曹蓮英先是修自己賣出的包,後來整條巷子都來找她修包,再後來連附近幾條巷子的人也找了過來。「我當時住在垃圾站對面,見到很多被扔掉的鎖,便兩毛錢一斤買回來拆著玩。」這樣又摸索出了修鎖這門手藝。
想開箱包醫院傳下手藝
如今,城市的變遷、街巷的改造和行業的發展,讓大古道巷箱包生意冷下來了,曹娭毑從事了25年的老行當也似乎成了夕陽行業。「現在的社會發展快,一個女人有幾十個包包很正常。也許多數包包還沒用過幾次就打入了冷宮,但她最愛的那一個包包壞了,可能就會想到要把它修好,這就是商機。」曹娭毑很篤定地說,大古道巷箱包生意冷下來了,不等於社會就完全不需要箱包維修了。「九龍倉就快要建好了,我想到九龍倉哪個樓梯間或拐角上開一個『箱包醫院』,做長沙市最好最專業的箱包維修,把我攢了幾十年的箱包配件、工具傳給我的兒子。」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