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辰
來源/商榷
導讀: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包括基金會在內的許多公益組織通過募捐款物、志願服務、馳援醫護前線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然而整個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防疫物資,身為慈善行業基金會和一線公益組織還能做些什麼項目呢?此文僅整理六個不同類型的抗擊疫情項目,供大家學習借鑑。
1共抗疫情綠色通道小額資助
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
自1月25日起,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開通綠色通道,面向全國,以小額資助的方式(3萬元以內),重點支持專業社會組織開展補充性疫情防控,以服務對象需求為本,結合自身專長合理安排資源,合力協作行動。
截止目前,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累計資助全國範圍內社會組織抗擊疫情項目28個,覆蓋湖北、陝西、安徽等8個省份,以及包含1個全國性普及項目。基金會持續跟進,推動項目科學、有效、透明地開展。
圖片:共抗疫情綠色通道小額資助項目概覽
28個項目類型包含防疫物資派送、社區互助服務、困境人群援助、心理援助等。服務對象涵蓋一線醫護人員、當地社區居民、志願者、環衛工人、鄉村兒童、愛滋病群體、殘障人士等。
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作為資助型基金會的代表,第一時間就開通綠色通道,資助與疫情相關的項目,涵蓋多個省份和人群,為一線公益組織參與「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
2湖畔魔豆抗疫項目專項基金
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
1月31日,浙江省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成立抗疫行動特別小組, 並於2月2日正式捐贈1000萬元設立「湖畔魔豆抗疫項目專項資金」,相應資金將主要用於解決緊急階段疫情定點醫院相關醫護人員以及特殊醫護人員家屬的餐飲及生活保障等問題。
此次抗疫行動,共開展了5個項目行動:武漢醫護免費供餐項目、武漢醫護及家屬生活安頓個案項目、湖北省醫護生活補貼安置項目、醫護特別關愛項目、緊急醫療物資援助項目。
圖片:湖畔魔豆抗疫項目概覽
這5個項目覆蓋一線醫護人員各方面需求,服務範圍從醫療物資、餐飲住宿到特別關愛、家屬需求緊急響應等,盡力做醫護工作者堅實的後盾。支持範圍包括湖北省重點疫區醫護人員及家屬、浙江出發的醫療人員及家屬的需求。
3特殊需求困難家庭疫情期間緊急求助網絡
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
2020年1月23日,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原融合中國網絡)發起,整合各地家長組織、家長小組及其他合作單位,推動建立「特殊需求困難家庭疫情期間緊急救助網絡」。
該網絡是一個為心智障礙家庭提供服務項目,對有緊急救助需求的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確保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的安全和基礎生活保障。
圖片:緊急救助網絡服務概覽
截止3月14日,全國各地有287個組織加入該救助網絡,共同努力支持了19個個案。在救助網絡中,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角色定位在三方面:事件通報者、資源連結者和家庭陪伴者。
「緊急救助網絡」就像是毛細血管一樣,能夠為散落在各個地區的家庭提供支持;同時又像神經末梢一樣,能夠感知到這些心智障礙家庭的需求,並反饋到中樞神經,從而做出更準確的介入。
4守護者後盾行動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
2020年2月3日,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的「守護者後盾行動」,所有因公參加 2020 年抗擊新型肺炎的工作人員,包括但不限於醫務人員、檢疫人員、媒體記者等,如果在救援中致病、致殘甚至不幸殉職,都將獲得援助。
圖片:「守護者後盾行動」提供六方面的支持
截至3月29日,「守護者後盾行動」已搜尋到543條初步符合資助條件的受助對象線索,513位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聯繫,已資助李文亮醫生、民警尹祖川、宋英傑醫生等共計119位,撥付總金額574.5萬元,46位正根據項目流程準備相關材料,項目組正在積極推進中。
「守護者後盾行動」項目算得上是國內創新的長期支持項目,對資助對象及其被贍養人、被撫養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建立長效保障機制。
5支援抗疫醫療廢物處置項目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2020年2月4日,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在生態環境部指導和支持下緊急發起了「支援抗疫醫療廢物處置項目」,籌集資金,採購醫療廢物轉運車支援湖北,主要解決醫院在疫情期間醫療垃圾的回收處理問題。
截止3月9日,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向湖北省17個城市交付了醫療廢物轉運車68輛;向武漢醫廢處置中心交付了1000個醫療廢物轉運箱;向武漢市生態環境局交付了550個醫廢周轉桶(240L),為湖北疫情醫療廢物收集和處置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根據自己的業務範圍,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做擅長的項目,不失為是抗疫疫情的亮點項目。
6「和衷共濟」小微企2億元應急支援計劃
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
順德區創新創業公益基金會
2月6日,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偕同順德區創新創業公益基金會,聯合推出針對順德區小微企業的紓困項目——「和衷共濟」小微企2億元應急支援計劃。
「和衷共濟」小微企2億元應急支援計劃採取無償資助模式,重點支持順德區內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零售、餐飲、住宿、旅遊、居民服務及製造業等行業的個體工商戶及小型、微型企業,紓緩其在租金、人工等方面的短期資金壓力。
和衷共濟」計劃分類施策,具有較強的精準性。該計劃根據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個體工商戶、微型和小型企業的實際困難,分別給予不同額度的無償資助金,防止這些企業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出現生存危機,使小微企業在疫情危機中重新振作起來,提升應對疫情危機的能力,避免倒閉和破產風險,這對於緩解地方經濟運行的壓力也起到直接的支持作用。
圖片:「和衷共濟」應急支援計劃概覽
截止目前,「和衷共濟」小微企2億元應急支援計劃已經資助了3000家個體工商戶和1200家微型企業,目前第三期資助計劃正在進行中。
「和衷共濟」小微企2億元應急支援計劃在此次公益慈善行業的抗疫行動中是一次有益的創新探索,為小微企業化解疫情危機、紓解生存困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為家族基金會參與應急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拓展了思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疫情期間,整個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口罩,作為基金會應該尋找和找到更多的社會問題,這樣才能體現出第三部門在整個社會治理的價值。
首先,在疫情期間,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募集存在一定現實阻力,基金會和慈善組織在開展公益項目時面臨著壓力,例如物資供應渠道的遴選、物資質量安全的保障等。
其次,此次疫情的影響必然具有一定的持續性。疫情過後,包括殘障人士、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貧困家庭等在內社會弱勢群體都需要一段期間內持續性、專業性的幫助,物資的充足並非絕對代表疫情影響的清零。
以上可以看到即使是文化、教育、藝術、環保等類別的基金會也並非完全無用武之地,基金會可以應結合自身的業務範圍來設計合理、符合需求的公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