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gh Time Of Tim
沉默的傳奇
美國《體育畫報》記者 Jack McCallum
我的同事巴拉德曾問鄧肯,「你不怕別人不了解你嗎?」而鄧肯則反問:「為什麼我需要別人了解我呢?」——蒂姆·鄧肯就是這樣一個低調至極的人,低調到退役時,他也是悄無聲息的離開,只留下閃亮的統計數字和冠軍獎盃。
給蒂姆·鄧肯做一次專訪,實在太痛苦了。這位馬刺傳奇球星不僅惜字如金,而且每逢隊友從身旁經過時,他都會趁機打鬧一番。這當然會破壞我們的採訪節奏,嗯,如果跟鄧肯談話果真還存在所謂「節奏」的話。他確實是在說話,卻從不願把任何有用的信息傳遞給記者,相反他對身旁的隊友顯然更感興趣。
他仿佛是在告訴隊友:「我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寧願跟你們在一起,而不是坐在這裡談論自己。你們趕緊把浴區的水溫調好吧,我馬上就來。」
1997年,當這位叫作蒂莫西·西奧多·鄧肯的年輕人在維克森林大學完成了四年學業進入NBA,並順利地成為選秀狀元時,沒有人會感到意外;而當時間來到2016年7月11日,已經40歲的鄧肯迴避了一切告別儀式而低調宣布退役時,依然沒有人感到意外。在鄧肯告別籃球時,沒有囉裡囉唆的職業生涯回顧、沒有千奇百怪的紀念禮品、更沒有告別戰時被眾人成全的50次出手的機會……既然鄧肯是那種即便現身於聚光燈前卻依然要千方百計隱藏自己的傢伙,那麼由馬刺公共關係部代為宣讀一則簡短的退役聲明,自然最符合他那種「霍華德·休斯式」的做事風格。
生於美屬維京群島聖克羅伊島的「蒂米(法國籍隊友託尼·帕克,給予鄧肯的愛稱)」,並非是為高光時刻、社交媒體這個時代特意打造出來的球星。事實上,他是專門為一座城市而定製的。聖安東尼奧,用一對「隱形的手臂」圍住了他,並牢牢地抱住了他。2000年鄧肯一度恢復了自由之身,為了這座城市他放棄了前往奧蘭多發展的機會。從籃球的角度來看,「阿拉莫要塞」顯然要比「迪士尼世界」更具吸引力,然而當年卻並不是這樣。當時鄧肯的身旁可沒有帕克和馬努·吉諾比利,而與其組成「雙塔」的老大哥大衛·羅賓遜,則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與羅賓遜兩次舉起了總冠軍獎盃後,鄧肯又與吉諾比利、帕克組成了「GDP組合」,三次稱雄總決賽。
鄧肯還是留下了,後來又為這座城市帶來了4座總冠軍獎盃(1999年,與羅賓遜組成了「雙塔」的鄧肯第一次品嘗到了總冠軍的滋味)。儘管透過鄧肯的面孔和裝束,我們看不到任何「帝王之相」,但他確實憑藉自己輝煌的履歷躋身進入「NBA冠軍俱樂部」之中。他排在了擁有11枚總冠軍戒指的比爾·拉塞爾、一批全盛時期凱爾特人球星、卡裡姆·阿卜杜爾-賈巴爾(6枚)、麥可·喬丹(6枚)之後;與「魔術師」詹森、科比·布萊恩特的奪冠次數持平,而後者恰恰也在今夏選擇了退役。
鄧肯究竟能不能被評為「NBA史上最偉大的10大球星」?他擁有足以統治整個前場的全面能力,但這恰恰也成為一些爭論的起因——身高2.11米的鄧肯到底應該算是一名中鋒還是大前鋒?答案其實很簡單:都是。雖然他並不是史上第一個模糊了場上位置的球員(在鄧肯出現之前,曾有過埃爾文·海耶斯和鮑勃·麥卡杜;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凱文·加內特),但鄧肯無疑是聯盟創建至今,能夠同時勝任5號位和4號位的最佳球員——我們乾脆叫他「史上第一的9號位」算了。
無論作為中鋒還是大前鋒,鄧肯在攻守兩端都能展現出極高的效率和穩定性。即便在進入總決賽,鄧肯的表現也絲毫不會「縮水」,職業生涯中他曾三次當選總決賽的MVP。
那些排名更高的大個子球星(包括拉塞爾、威爾特·張伯倫、賈巴爾)都是純中鋒,他們背身坐進籃下、實施勾手投籃、用肌肉開路展開近距離攻擊的機會都明顯高於鄧肯。鄧肯雖然不懼力量的對抗,但那些距離籃筐18英尺外的中投卻同樣具備殺傷性;大多數進攻的時刻,他都無法用「迷蹤步」繞暈防守者,但卻總能瞅準時機找到投籃空位,然後再用擦板投籃(他最擅長的技能之一)解決問題;他顯然不是三分球的專家(在其職業生涯試投過168次,命中率僅為17.9%),然而曾經命中過的一球——2008年季後賽首輪第一戰經過雙加時苦戰最終以117-115擊敗太陽時投進的絕殺三分球,卻已成為馬刺隊史最經典的瞬間之一。鄧肯在那場比賽中獨砍40分,護送馬刺以總比分4-1射落太陽。
都說鄧肯沉悶呆板,這一特點倒是在數據上也能得到展現。從進入NBA的第一年算起,鄧肯曾連續13個賽季打出了兩雙的數據,而在最後5年裡,他的賽季場均得分數依然還能上雙,而場均籃板數也還能穩定在10的邊緣——8.9、9.0、9.9、9.7和9.1;季後賽的平臺更為重要,而鄧肯的表現則更為出色,他總共參加過251場季後賽——僅次於德裡克·費舍爾(259場)。15次入選全明星賽的履歷,則令費舍爾也望塵莫及。自從2000年與沙奎爾·奧尼爾分享了一次全明星周末的MVP獎項之後,他就沒有心思再在這樣的場合下砍分了。在那些所有人都出手投籃的夜晚裡,鄧肯甘願為他們做嫁衣——但在每場比賽裡,他還是能憑藉本能搶下雙位數的籃板。
馬刺主帥格雷格·波波維奇曾指出過:「評價鄧肯的球員生涯時如果不提及他的防守,那就是一種罪過。」與拉塞爾、加內特一樣,正是防守才將鄧肯提升到了如今的歷史高度上來。
不懼位置上的差異,鄧肯能夠盯住中鋒、大前鋒(有時也包括小前鋒)。在NBA進入了一個擋拆戰術盛行的時代後,鄧肯也改變了自己的習慣——在籃下統治力沒有被削弱的情況下,他也越來越頻繁地拉到外線,幹擾對手的擋拆戰術。既是前沿哨兵、又是籃下鐵閘,在防守端沒有人能比鄧肯做得更多更好。
由於具備選位的天賦,使得鄧肯似乎總能輕鬆地完成所有工作。在場上,你很少見到一個氣喘籲籲的鄧肯,更多時候他一直都在球場上思考和聊天。他所做的一切貌似都稀鬆平常,卻確保了聖安東尼奧的防線長年以來一直都對三分球、籃下強攻保持著「高壓態勢」。他們唯一不去提防的一種進攻方式就是:中圈投籃——NBA得分率最低的一種進攻手段。
鄧肯的綽號是「大基石」,聽起來一點都不性感,因為他壓根就不是一個性感的球員。前馬刺的防守專家布魯斯·鮑文曾對我說過:「當一個人達到了他那種高度後,通常都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但蒂姆卻始終如一,從未改變過。」通過不同渠道,我們也經常聽說:波波維奇在訓練時會責罵鄧肯,有時候是針對業務,而有時則單純要在隊內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而鄧肯每一次都無條件地接受了那些垃圾話。
這只是一個小細節。然而在NBA總決賽進行的關鍵時刻卻將鄧肯按在了板凳上,那就是一個大新聞了。2013年的總決賽進行到了第6場,面對著熱火排出的「小個子陣容」時,波波維奇出人意料地決定要用鮑裡斯·迪奧取代鄧肯。很難想像一個未來絕對要進入「籃球名人堂」的巨星,不僅要老老實實地坐在冷板凳上,而且還要在賽後為棄用自己的主教練進行辯護……原本拿到了賽點的馬刺此役錯失勝局,並在第7戰輸掉了一切。無論波波維奇和鄧肯如何解釋,這個換人決定都絕對是一個大錯誤。
這支曾強硬無比、隊內奉行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準則的馬刺隊,已經從「職業體育圈的模板球隊」逐漸變成了明日黃花。過去那樣的比賽在今後可能再也看不到了,因為你根本無法複製出「第二個鄧肯」——那個能在大學讀滿4年、那個能抵禦住大合同誘惑、那個場內場外始終態度一致、那個始終都在躲避著關注(成功後還會露出一絲狡黠微笑)的大傢伙。
蒂姆·鄧肯,聽好了。雖說你對我們沒有半點留戀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會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