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斯洛伐克國家選舉委員會宣布,現年45歲的斯洛伐克知名律師蘇珊娜·恰普託娃在二輪總統大選中以58.40%的得票率擊敗其競爭對手馬羅什·謝夫喬維奇,當選斯洛伐克第五任總統。恰普託娃將於6月15日正式宣誓就職。這位被眾多媒體稱為中歐版「馬克龍」的單身母親,何以從13名總統候選人中突出重圍,以絕對優勢登上總統寶座?她的當選又將如何影響斯洛伐克乃至中東歐地區的政治局勢?
政治新人PK職業外交官
恰普託娃生於1973年,畢業於布拉提斯拉瓦考門斯基大學法學院,長期在非盈利公共事務領域擔任訴訟律師。她最為人所知的事跡是曾花費十多年組織佩濟諾克城居民爭取關閉一處有毒的垃圾傾倒場,開啟了斯洛伐克的公民環保維權活動。她因此在2016年被授予有「綠色諾貝爾」之稱的戈德曼環境獎。2017年12月,恰普託娃加入斯洛伐克議會外新興政党進步斯洛伐克黨,並於次年1月擔任該黨副主席。2018年5月底,恰普託娃宣布以獨立候選人身份競選總統。
自宣布競選以來,恰普託娃在數次民調中表現良好。在2019年3月16日舉行的首輪總統選舉中,她獲得了40.57%的支持率,在斯洛伐克全部8個州的投票中獲得勝利,以領先第二名近21個百分點的優勢強勢進入第二輪選舉。排名第二的謝夫喬維奇在歐盟擔任歐盟委員會主管能源的副主席,他只獲得了18.66%的支持率。
恰普託娃是如何在這場政治新人與職業外交官對決中取勝的?在這場對決中,恰普託娃和謝夫喬維奇雖同為獨立候選人,但實則分別獲得了議會反對黨和執政黨的大力支持。為了凝聚反對黨的支持力量,選前民調一路領先的另一位反對黨候選人羅伯特·米斯特裡克在選前主動退出選舉,公開為恰普託娃背書。而屬於執政黨的斯洛伐克現任總理佩特爾·佩列格裡尼及其他內閣高官則多次在公共場合為呼籲選民支持謝夫喬維奇。自2018年2月斯洛伐克揚·庫恰克及其女友遭槍殺的案件被爆出後,斯洛伐克執政黨和政府的聲譽遭遇重創,這自然也導致選民更傾向於選擇反對黨主推的恰普託娃。其次,恰普託娃律師出身,她在競選綱領中重點強調了「司法公正」,「養老問題」和「環境保護」三大問題,這很好地契合了當下斯洛伐克民眾在庫恰克案後對「公民正義」的呼喚以及對切身利益的需求。此外,恰普託娃的政治主張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色彩,反對民族主義,主張民族平等的觀念為她贏得了國內少數民族,尤其是匈牙利族的支持;而在同性婚煙、女性合法墮胎等敏感問題上的開放態度則幫助她吸引了年輕人的選票。充分的競選宣傳,女性身份的加持也為她的獲選增添了一臂之力。
相比之下,執政黨主推的謝夫喬維奇長期在布魯塞爾任職,對國內形勢缺乏充分了解;其競選綱領偏向保守,無法吸引反建制選民;執政黨已然身陷信任危機,自然也無法為他帶來更多選票。另外,謝夫喬維奇直到2019年1月底才宣布競選,備選時間的不足也是他競選失敗的原因之一。
「記者之死」衝擊政壇
今年的總統選舉結果與斯洛伐克2018年一起謀殺案緊密相關。2018年2月25日,斯洛伐克調查記者揚·庫恰克和其女友的屍體在家中被發現。庫恰克在生前最後一篇未完成的調查文章中揭露了義大利黑手黨與政府高層的「秘密勾連」。此案一出,舉國譁然,民眾對政府和執政黨方向黨的信任度跌至谷底,紛紛走向街頭進行遊行示威。在種種壓力下,執政黨不得不進行政府重組。
然而政府重組並未平息斯洛伐克民眾的憤怒。緩慢的調查進度,不透明的調查過程以及方向黨依舊保持的主導地位使得民眾對現有政府的不滿越發強烈,對司法公正,政府清廉的呼籲更加熱切。他們對傳統的政黨和政客已經厭倦,他們期待新的面孔,新的政黨,新的執政聯盟,新的解決方法,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改變」。恰普託娃的出現正符合了當前背景下斯洛伐克民眾對未來政治走向的期待。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恰普託娃毫無政治經歷的「劣勢」正是她受部分選民追捧的「優勢」。根據民調機構調查,支持恰普託娃的選民中,有一半選民是出於對謝夫喬維奇的反對,因為他和執政黨有所牽連。
由此可見,恰普託娃的當選絕非偶然,也不僅僅代表她個人或反對派的勝利,而代表著一年前就已開始了的斯洛伐克民意的轉變。庫恰克之死深刻改變了斯洛伐克的政治局勢,這場政壇地震的餘波或許還會繼續影響即將來臨的2019歐洲議會選舉和斯洛伐克2020年議會選舉。
中東歐的「民主之光」?
政治新人的身份,新興政黨出身,改革的綱領和和反民粹,反民族主義的政治主張使得眾多媒體將恰普託娃喻為「中歐版馬克龍」,認為她的當選釋放出一個積極信號—中東歐地區民主勢力的增強,給中東歐地區帶來了其迫切需要的「民主進步」,是該地區「民主的希望」。恰普託娃當選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歐洲委員會主席圖斯克、歐洲議會議長安東尼奧·塔亞尼等歐盟高級別領導人紛紛在推特上向恰普託娃表示祝賀。容克表示,他為恰普託娃的親歐態度和對寬容、團結與相互尊重的呼籲感到備受鼓舞。圖斯克則表示「在歐洲的心臟地區,人民選擇了文明的政治,法治的國家和相互寬容。」馬克龍在賀信中更是表示恰普託娃的當選是「斯洛伐克人民給世界的強烈信號,即他們強烈擁護進步、自由和團結的歐洲價值觀」。
與之相反的是,恰普託娃的當選在在維謝格拉德集團(由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四個中東歐國家組成)其餘三國中卻反響冷淡。捷克總統澤曼曾在二輪選舉前曾公開支持恰普託娃的競爭對手;波蘭政府在其當選兩天後才發出賀信;匈牙利媒體則將自由派的恰普託娃形容為「斯洛伐克的索羅斯」。近年來,中東歐地區的右翼勢力增強,在匈牙利和波蘭,國內保守主義盛行,「疑歐」傾向凸顯。2017年底,波蘭因司法改革招致歐盟制裁威脅。2018年9月13日,歐洲議會認為匈牙利「危及歐盟核心價值觀」,首次針對匈通過《裡斯本條約》第七條制裁條款。捷克自2017年議會選舉後國內右翼勢力有所抬頭,現任總理巴比什總理是有「捷克川普」之稱的超級富豪;而去年連任的總統澤曼被視為「普京的盟友」。
2015年9月以來,維謝格拉德四國強烈反對歐盟的難民分攤政策,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在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多速歐洲」、「西巴爾幹國家入盟」等重大議題上保持團結合作,成為歐盟東擴後最具影響力的「新歐洲」國家集團。如今,在其餘三國「疑歐」情緒增長的背景下,斯洛伐克卻「反其道而行之」,選出一位公開反對民粹主義,擁護西方傳統政治價值觀的總統,這對於面臨「東西矛盾」困境的歐盟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目前,斯洛伐克正擔任維謝格拉德集團輪值主席國,恰普託娃的當選或許可以打破該集團內部的政治平衡,成為中東歐地區歐盟價值觀的踐行者和歐洲一體化的維護者。
恰普託娃能順利「勝任」歐盟對她的期待嗎?她雖然以絕對優勢當選,但此次總統選舉參選率為史上最低,僅為41.8%。如何在上任後獲得國內其他選民的信任為這位新總統的一大挑戰。同時,斯洛伐克總統權限受到憲法諸多限制,如何與執政黨和執政聯盟協調配合也將是恰普託娃面臨的難題。另外,有分析人士認為恰普託娃的政治主張建立在模糊的框架之下,經驗缺乏的她會帶來「真正的民主」還是會如馬克龍般面臨斯版「黃馬甲」運動也尚未可知。由此可見,儘管恰普託娃的當選被視為近年來中東歐地區少見的「民主政治的進步」,但這種「進步」能否繼續延續甚至擴大還存較大變數。
1997年,在與北約、歐盟的入盟談判中,同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相比,斯洛伐克的融歐進程屢屢受挫,被西方媒體喻為中東歐「民主黑洞」。20餘年後,當下的斯洛伐克頗有中東歐「民主之光」的意味。在中東歐國家轉軌三十年之際,對斯洛伐克而言,這種轉變是意味著轉軌的「成功」,還是折射了歐盟的困境?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助教)
原文出處:《世界知識》2019年第9期。經作者授權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