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9日,CBA首屆選秀大會在聯賽辦公室舉行。共20人報名,只1人上榜。北控前身重慶翱龍,向西北工業大學的方君磊拋出了橄欖枝。方狀元徵戰CUBA五年之久,基本功過硬、得分能力強,有一定中遠投和傳控球能力,算是大學生球員中的佼佼者之一。踏上CBA賽場水土不服,出場1次交出2分1助,合同到期便宣告退役。
狀元郎只是個醬油客,仿照NBA舉辦的選秀大會,被打上「過場秀」標籤。開弓哪有回頭箭,聯盟開始專研符合中國籃球特色的選秀機制。開放選秀權限、不佔註冊名額、力邀草根球員,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後,CBA選秀大會漸入佳境。
1.球員必中「新秀魔咒」?
來自北大、交大和北體的CUBA悍將,還有NBL、海內外及知名草根球員,成了選秀大會的座上賓。參選球員人數,升至去年的61人。從2017年開始,連續三屆中榜球員人數破十。球員底子厚、中籤人數多,對於聯盟、球隊和聯賽都是好事。不過發展幾年卻墮入怪圈,選秀球員菜鳥賽季,場均得分上不了雙。算不上Rookie Wall,姑且稱之為「新秀魔咒」。
2019年新秀得分王場均8.6分,是次輪被天津先行者挑中的何思雨。「全國第一高中生」王少傑、加州州立大學孫思堯、CUBA東南賽區MVP袁堂文,那些被外界看好的希望之星,進攻端沒能打出名堂。當然也不是所有球員如此,2017年狀元郎陳盈駿,菜鳥賽季出戰21場,場均上場時間30.29分鐘,貢獻10.6分2.5籃板2助攻1.7搶斷,投籃命中率44.9%。CBA至今共有50名選秀球員,唯有陳盈駿一人「破咒」。
2.為何會有「新秀魔咒」?
場均得分上雙很難?只看本季常規賽,登記註冊(包含離席未歸)的球員約有359人,得分破雙僅有32%左右。如果單看本土球員,這個比例還得打5折,得分破雙球員約50人。CBA共20支球隊,均分每隊還不到3人。本土首發佔了先機,新秀菜鳥哪來出頭之日。可用概率學來解釋「新秀魔咒」,不嚴謹也難服眾。「破咒第一人」陳盈駿,其實能說明能力之外的兩個問題。
陳盈駿沒徵戰過職業聯賽,但在登陸CBA之前,一直是中國臺北隊的主力,打過亞洲杯、威廉·瓊斯杯和世大運。在世界級賽場打過球,見過世面底氣足。進攻端果敢有韌勁,對位外援也不示弱,CBA生涯前兩場比賽合砍33分。來自CUBA、NBL和海外聯賽的小將,往往缺乏徵服CBA賽場的自信,處理皮球不夠堅決。本季常規賽第13輪北控VS山東,最後時刻王少傑粘球傳導失誤、關鍵兩罰不中葬送比賽,如此類稚嫩表現層出不窮。其實老將也有這個毛病,比如被杜峰天天怒吼「硬起來」的曾繁日。
再有,地位權重影響。菜鳥賽季陳盈駿雖沒擔任首發,但好在教練信任,安排其負責串聯進攻,場均上場達到30分鐘。球在手、有時間,還有決策力,場均得分上雙不是難事。高位新秀容易得到器重,比如坐穩北控首發的王少傑,出場47次場均23.4分鐘。不過他的職責更多是保護籃筐,進攻端只是策應點而已。順位靠後的新秀,大多數就只是板凳替補,運運球、搶搶板或是犯犯規。新秀場均得分破雙,真難。
3.如何破解「新秀魔咒」?
但是吧,「新秀魔咒」並非牢不可破,得教練願信任、球隊肯栽培。本季新秀得分王何思雨,CBA首場比賽上場8.8分鐘,4投0中只貢獻1次犯規。停擺之前場均上場11.25分鐘得3.2分,毫不誇張地講,板凳坐穿類型的替補。複賽後天津先行者啟用全華班,沒了霸佔球權的馬爾科和蘭德爾,算是徹底激活了何思雨潛質。以68.75%命中率砍下職業新高27分,複賽階段場均上場33.8分鐘貢獻15.25分。
還有2018年狀元郎姜宇星,在複賽階段有了時間球權扶持後,場均得分達到18.93分,比停擺之前高出7分有餘。包括孫銘徽、吳前和趙繼偉等老輩球員,也受益於球權增加,在複賽階段大放異彩。你看,給本土球員機會,他們還是能中用。下賽季實行4節4人次外援政策(五名4節5人次),球權重心要交回本土球員手中。屆時叱吒聯盟的人物,可就不只有郭、周、易等人了。
所謂的「新秀魔咒」,遲早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