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玏做客掌閱女神夜讀
2014年憑藉電視劇《大丈夫》裡的趙康一角,演員楊玏開始逐漸走進觀眾的視野。
楊玏並不屬於流量型明星,也自嘲自己是一個「馬上就要人到中年,馬上就要謝頂、油膩的一男的」。
雖然不是紅的發紫,但楊玏這幾年卻有不少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比如《大丈夫》裡溫暖逗貧的趙康、《小丈夫》裡的混世魔王陸小貝、《匆匆那年》裡青春陽光的陳尋、《何以笙簫默》裡暖中帶萌的攝影師路遠風、《致青春》裡隱忍上進的陳孝正……劇中的楊玏千變萬化,劇外的楊玏卻始終給人留下一種「逗比隨和」的印象。
戲劇,從生活到專業
楊玏是在高二那年去英國念的書。高中畢業時,楊玏想選的第一專業並不是戲劇。或許是父親楊立新對他從小到大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戲劇成為他生活環境的一部分。他習慣了生活中有它(戲劇)存在,習慣到與日常的刷牙吃飯一樣,忘記它也可以單拿出自己的生活,作為自己研修的專業。
於是楊玏在選專業時,第一想到的並不是戲劇,而是國際關係。後來在與父親的交談中,才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專業——戲劇。
2008年,楊玏進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戲劇系學習;之後,他又轉學到杜克大學戲劇系。雖然身上有著「星二代」的光環,但楊玏卻並不是個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人。八年的國外求學生活讓他自立也自強。大學畢業時,他的成績在班上排前幾名,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因為父親是人藝的話劇演員,所以,楊玏從小就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特有的藝術氛圍中成長。大學還未畢業時,楊玏以演員副導演助理和副導演的身份兩度參與馮小剛拍攝的電影。
馮小剛還在拍攝結束後當眾誇他有眼力見兒,這對普通演員來說,絕對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楊玏卻與眾人不同,相比較名利雙收,他更執著於對表演藝術的追求。這也是他參加《演員的誕生》的原因:「它(《演員的誕生》)的初心是把演員這份職業最本身的技術呈現給觀眾,是從職業出發的。」
他不僅僅想把演員當做一份職業來看待,更想把它作為自己的專長。有觀眾說,他在《演員的誕生》排練中是有些焦慮的。針對焦慮,他坦言,確實沒有,「但是壓力確實有,因為這個節目從第一期錄到最後一期,每期都是很焦灼的,甚至對於我個人來講,我覺得是蛻層皮的那個過程。」正是這種「蛻皮」的過程,把楊玏的演技真真切切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人們開始拋開「父親是楊立新」的標籤來看待這個青年演員。
他一直是個追求專業的演員。在被問到一個好的演員需要什麼特質時,他定了定,說,「是活著。」查德一聽顯得有些故弄玄虛,緊接著,他解釋了這個「活著」:「你每點一下頭,你可能微笑一下,你手裡的筆是怎麼拿的,這都是……當然,(作為演員)你得是一個平時活著的人,你得敏感,你的情感稍微豐富一點,不能太木訥,也不能心裏面太堅硬。」
除此之外,他還談到了作為演員比較重要的幾個素質。首先是閱讀文字的能力,「就是你看這一段劇本,你知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作者的用意是在哪?」一連兩個發問不難看出,楊玏對自己作為演員的要求。
其次是個人的想像能力,「你看完這段文字以後,這個人能不能躍然紙上,你能不能想到他行走坐臥是什麼樣的,你能不能有那個能力去搜集相關的資料、文史書籍,然後腦子裡大概有這麼一個人的人物形象。」
最後是表現能力,「你把這個形象轉化成這表演表現的能力,能夠把它呈現給看得人,不管這個看的人是觀眾、攝影師、導演還是別的任何人。」
這是他對演員職業素質的理解,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正如他在談到《演員的誕生》的排練時所說的那樣,「(演員的誕生)對於我來講,最難的地方是從一開始拿到劇本,你如何把這個劇本裡的人物,還有情節全部合理化。」這種合理化過程,就是楊玏自己解讀劇本的一個過程。
謙虛,從幼齒到而立
談及參加《演員的誕生》的收穫,楊玏用了兩個「開眼」來形容。一個「開眼」是遇見了一班特別好的演員,「因為上了這麼一個節目,能夠有機會接觸到他們,能夠在旁邊看,說原來別的演員對待工作的態度是這樣的,原來別的演員進入角色的方式是這樣。又能夠有機會跟他們一起拍戲,一起排節目,一起業務上的交流。這是一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個開眼的過程。」
另一個「開眼」,則是真正有機會作為一個後輩演員受到宋丹丹這樣的表演藝術家的指導。因為父親的原因,所以楊玏從小就跟宋丹丹、濮存昕這樣的藝術家有接觸,但最多也就是「嘮嘮家常」,在工作上受到這些藝術家的指導,還是頭一次。
說道宋丹丹的指導,楊玏臉上不由自主的現出一點崇拜的神情來,「她做每一個示範,你能夠看到她作為一個前輩演員,不管是男性角色還是女性角色,一秒鐘就能夠以一個特別活靈活現,而且特別生動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你才意識到,原來真正的舞臺演員,尤其是有這麼多年經驗的前輩演員,她的職業價值在這兒。這也是一個開眼的過程,真的是開了眼。」
從小到大,楊玏都是一個謙虛好學的人。這種謙虛好學給他的人生打下了紮實的地基。在這塊地基上,他有著自己的堅守,也有著明確的對演員職業標準的判斷。在近一個半小時的採訪中,他四次提及自己心中的演員價值,不是演的表情姿態多麼到位,而是把戲裡面的真情、中間的人性傳遞給觀眾。
這為他做演員以來從不驕矜自誇做出了有力的證明。「作為演員來講,最大的價值是通過一個作品,能夠把自己對於整個世界對於人性的理解傳遞給觀眾,這才是最真的,和好導演、和好演員合作並不是最重要的。」楊玏在表演中一直致力於把戲中的真情、人性傳達給觀眾。所以在《何以笙簫默》中,有觀眾評價說,他和米露飾演的「路遠風」「蕭筱」這對情侶甚至比鍾漢良、唐嫣飾演的主角情侶讓人覺得更甜更貼切。
對於演戲,楊玏一直以謙虛對外。與他合作過的人,既有實力派老戲骨如葛優、何冰、徐帆,又有新生代演員如白敬亭、王子文、關曉彤等。不管是誰,他都覺得對方身上有許多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楊玏的表演中,既有自己戲劇專業知識的理論沉澱,又有從眾多演員身上所吸取的長處。
父親,人生的「啟明星」
與大多數年輕人不同,楊玏對父母從來沒有特別叛逆的時候,甚至於青春期都因為在國外求學而與「叛逆」兩個字拉遠了距離。當被問到整個演員圈子裡,有沒有誰是啟明星一樣的存在時,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是楊立新。
父親對自己的啟明星作用,早在他十幾歲選大學專業的時候就已經顯露的一覽無遺了。楊玏清楚地記得,自己對父親在2008年那通電話裡所說的一段話:「您要是一個政治家,或者您要是一個跟政治有關係的從業者,我可能也學這個。您要是一個富一代,我就是一天生的富二代,我能繼承您帳戶裡邊多少個零,那我可能也就學商,就這興趣吧還是和您脫不開。您說您作為演員,我能從您身上繼承或者說能夠得到的經驗,它是無形的。」
對舞臺的喜愛,對表演的興趣,這一切在楊玏看來,都來源於自己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我小的時候就構建起這種(對舞臺的)喜愛了。這件事我沒有意識到,我如果不做演員的話,可能完全不會意識到這種喜愛,我覺得真的像你說的就是耳濡目染。」對於舞臺的審美,楊玏更是直言:「他的那個審美基本上就是我的審美。雖然成年以後會有自己的思維,會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但是根也是那個根,他那根從哪兒來,他那根從北京人藝來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還是喜歡人藝的東西,就是現實主義。」
除了在專業和工作上,楊立新的性格也對自己的兒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爸爸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就是我從來沒見過他說因為什麼事跟別人紅過臉,或者他因為自己什麼事著過急焦慮。所以我也算心態比較平和那種。」言如其人,不管是接受採訪還是其他演戲之外的活動,楊玏都是很平和淡定的態度。時不時展現出的北京爺們式的「逗比」氣質也讓他憑添了幾分「逍然世俗之外」的灑脫直率。
說到自己的業餘生活,楊玏說自己平時很喜歡看書,疲乏的時候,會看一些不過腦的書,像小說、攝影集,提起興趣的時候,則會看一些政治或者是跟專業相關的書。楊玏在採訪中還半玩笑半認真道,大家有空一定要在掌閱多多看書。
採訪最後,說到自己2017年做的最酷的一件事,就是一直在工作,「特別酷,我就熱愛工作,什麼都不熱愛。沉迷工作,日漸消瘦。」說完跟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來。看起來有些調侃的話,實際上卻是這個北京爺們內心的寫白:表演很酷,把表演當作工作更酷!
-END-
文 | 楊冬雨
圖 | 楊玏工作室微博
BGM | 趙海洋 -《日長天久》
推薦掌閱書城
《演員自我修養》
斯坦尼拉夫斯基 著
本書內容包括:初次檢驗、演技的藝術觀、動作、想像、注意的集中、單位與目的、信念與真實感、情緒記憶、交流、適應、內在的動力、內心的創造狀態、下意識的起點等。
隨時來看我,留言給我
喜歡的話,動動小手給小閱點個讚哦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閱讀《演員自我修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