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現今很流行的一個詞語,它既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高尚的人生修為。
人一旦到達了淡定的境界,不僅心胸會更開闊,思想會更深邃,眼界也會更高遠。
做人要淡定,即便是歷經世事滄桑、歷經歲月蹉跎、歷經悲歡離合,靈魂依然潔淨,內心依然溫潤。
即便是遍嘗人情淡薄、遍嘗世態炎涼、遍嘗生活百味,心中依然能夠充滿希望、充滿熱情。
做事要淡定,無論是遇到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難事易事,都要沉著冷靜、不卑不亢,不急不緩。
都要認真對待、仔細思考、果斷處理。既不會推諉躲避、拈輕怕重,也不會畏懼和退縮。
古往今來,但凡成大事者,必有淡定的風格。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大兵攻城、無兵可用的危機之下,大開城門。
他獨自一人坐在城樓上,從容淡定地彈琴唱曲,令司馬懿引兵退去。
32歲的秋瑾,在得知革命失敗的消息後,拒絕離開紹興,最終淡定赴死。
她留下千古名句: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不知從何時起,淡定已經演化成一種能力,一種深思熟慮、運籌帷幄之後的氣定神寧、安然若素。
其實,淡定更是一種難得的個性,一種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的人格魅力。
當一個人經歷過撕心裂肺的痛和刻骨銘心的愛,經歷過千瘡百孔的傷和千辛萬苦的累之後,就已心靜如水、淡定如石。
既不會滿腹牢騷、怨聲載道,也不會爭強好勝、攀比好鬥了。
人們常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一顆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平庸、無法淡定的心。
一旦心淡定下來,人才能淡定下來,方能將一切看清、看透、看淡,方能無所謂得到,更無所謂失去了。
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完美,人性也是極其脆弱而極易裂變的。
如果能夠練就一顆淡定的大心臟,我們就能挺過各種不公平、各種誤解、各種委屈,既不會倒下,也不會隨波逐流。
淡定的人從不與天爭、也不同人鬥,更不會跟自己過不去。
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僅能調劑好自己的心態、心情和氣度,還能不被生活的焦慮、工作的壓力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所困擾。
盡力去做一個從容淡定的人吧,看似與世無爭,卻始終能以自己的方式腳踏實地追求幸福。
做一個從容淡定的人,只忠於自己的內心,擁有自己的品格,專注於自己的生活,簡單快樂,自在瀟灑。
本文為作者原創,轉載須經作者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