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這一概念的提出由來已久,截止至2018年年末,全球範圍經聯合國公認的發達國家數量已多達21個,其中還不包含一些較小的經濟體。而這些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集聚在除東歐以外的廣大歐洲地區,亞洲國家名列其中的只有4個,按列入時間的先後順序依次為1990年前的日本、1997年的韓國、以色列和新加坡。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至於1997年韓國、以色列、新加坡三個國家成為發達國家後的二十多年間,偌大的亞洲再沒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躋身進發達國家的行列。這倒非是那麼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因為即便如此,亞洲國家尤其是遠東國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紀後的蓬勃高速的發展依然有目共睹。

從貧窮落後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進出口額更是霸榜世界第一,中國的發展大概是最為世界所稱道的。如此巨大的轉變,也引發了人們一系列的討論:亞洲第5個發達國家會是誰呢?社會上普遍認為,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這三個國家成為亞洲下一個發達國家的可能性最大。

細心的讀者對此已然有所覺察,不論是中國、泰國還是馬來亞,全都分布在亞洲的東部,也就是西方人常說的「遠東地區」。換句話說,在現在乃至未來,「遠東」已經被看作為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
當然,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讀者朋友們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成為發達國家的標準都有哪些。一是看綜合國力的發展,其中包括工業基礎、科技水平、人均經濟和第三產業佔比;二是看經濟體系的成熟度;三是看經濟與國際的密切程度。只要有一項達不到標準,這個國家大體就會無緣於發達國家的隊伍。

作為「亞洲四小虎」之首的泰國,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紡織業、食品業等一些輕工業十分發達,在汽車製造、輪船製造上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泰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備選國」之一,很大程度上則要取決於它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旅遊業的發達,讓泰國在這方面顯示出了蓬勃的朝氣。

作為東南亞一個讓人無法忽略的新興經濟體,馬來西亞的發展在二十一世紀以後也取得了足以驕傲的成績。五年計劃、生物谷、再生能源走廊等一系列計劃的提出,極大地促進了馬來亞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其列入發達國家備選名單提供了足夠的實力。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達的工業體系和社會體系,軍事實力甚至能與世界頂級軍事強國一較高低,比起泰國和馬來西亞,中國不管從哪方面更具備入選發達國家的資格。那麼,成不成為發達國家真要那麼重要嗎?重要,也不重要。畢竟生活得好與壞,只有我們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