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沙市是典型的「插花式」貧困區。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全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一招,突出「準實」二字,依託資源稟賦,發揮特色優勢,注重因村制宜、因戶擇業、因人施策,走出了一條城郊型鄉村「特優精名」產業扶貧的新路。全區12個貧困村村村有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特色產業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比例達99.1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率為87.98%,貧困戶通過參與扶貧產業,人均增收近5000元;截止2019年底,全區順利實現國網貧困對象3899戶12260人脫貧、12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02%,基本實現整區脫貧目標。
立足我區農村近郊靠城、依江傍湖優勢,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推動扶貧產業發展。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制定《沙市區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2年)》,將全區特色農業劃分為長湖沿線「農文康旅」結合體驗帶(將泗場、坮林、三洲、習口等貧困村納入鄉村一日遊精品線路之中)、318國道沿線「現代農業和休閒農業」示範帶(帶動鐵剅、何橋、皇陵等貧困村發展稻蝦綜合種養、有機蔬菜等現代示範農業)以及蓮花渠以南「田園綜合體和文旅結合」體驗帶(帶動張場、白瀆、定向、沙口等貧困村發展採摘消費等休閒體驗農業),通過「三帶促脫貧」,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出臺《沙市區產業扶貧獎勵補助辦法》、《沙市區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和扶貧項目引導,推動全區圍繞城郊蔬果和蝦稻種養兩個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近幾年來,全區累計投入7000萬元用於56個產業扶貧項目建設,發放各類產業獎補資金2251萬元。設立1000萬元貸款風險基金,撬動金融機構「開閘放水」,解決了480戶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難題。目前,全區12個貧困村中,長湖及各支渠沿線的泗場、坮林、三洲、習口、何橋、鐵剅、白瀆、定向、張場等9個村發展稻蝦(蓮蝦)綜合種養,總面積近8萬畝,畝均收益超過3000元。318國道、上海大道沿線的皇陵、沙口、定向、張場等4個村發展果蔬面積近1萬畝,畝均收益超過4000元。三是強化改革驅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有分紅」模式,因地制宜鼓勵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2019年底,全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近22萬畝,流轉率達72%。如觀音壋鎮荊香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近6000畝,還接受周邊坮林、宜陽、天星觀、槍桿等四個村以資金和集體機動地入股,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而相對集聚的規模化種養殖也為一產業二三產業化和實現「三帶促脫貧」提供了支撐。
重點圍繞特、優、精、名,念好「四字經」。一是依託資源優勢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支持發展坮林蓮蝦、沙口雞樅菌、西湖黃花菜、農村扶貧路等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全區逐步形成稻蝦種養和蔬果種植兩個主導產業,總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超過全區耕地面積的70%,小龍蝦產量位居全國縣級第29位。二是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優質精品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初加工優質農產品,並逐步向精細加工產品延伸。目前,我區的精品再生稻、清水小龍蝦、蓮子、藕帶、蔬菜等一批本地高品質特色農產品開始邁向市場。在此基礎上,2020年我區又重點扶持西湖、坮林、定向、沙口等村發展冷庫、蔬菜烘乾等農產品儲存、加工項目,推動產業提檔升級。三是打造名牌產品提升農業附加值。打造沙市區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沙鮮生」,目前,我區的精品霸王蝦、皇冠調味品、荊沙魚糕、再禾香再生稻等一批精緻農產品都贏得了較好的口碑,我們的目標是將沙市區所有農產品都形成品牌。四是強化引領帶動助力脫貧攻堅。全區牽頭組建1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2個貧困村共遴選61名產業致富帶頭人,這些合作聯社和致富帶頭人通過土地流轉、技術指導、統購統銷、吸納用工、吸納入社等方式,引導和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主導產業,目前全區特色產業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比例達99.1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戶帶動率為87.98%。五是推進消費扶貧助力扶貧產品銷售。打通線上和線下兩個銷售渠道。線上除市級平臺外,將亞惠、富民等6家農產品供應商的147個扶貧產品申報到中國社會扶貧網。線下開發楚鳳凰、東嶽村、王板橋等一批扶貧產品直售點。大力發展休閒採摘農業,啟動「沙市區美麗鄉村一日遊」活動,開發的3條精品旅遊線路將金雞村桑葚採摘、坮林村蓮蝦產業園、張場村黃桃採摘園等諸多鄉村景致串聯起來,觀景、採摘、吃農家飯、購土特產成為鄉村實現旅遊消費脫貧新路徑。推進訂製消費扶貧,線上線下共採購扶貧產品6000餘萬元。
堅持「造血」「輸血」雙管齊下,健全「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與脫貧致富互促共贏。一是精準「扶」。對貧困村和貧困戶自主發展稻蝦種養、蔬果種植等特色產業的,實施產業扶貧獎補、小額信貸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部門幫銷等全方位扶持。近年來,在政府幫扶下實現自主發展脫貧的貧困戶超過2000戶,戶均增收10000元以上。二是精準「獎」。按照每吸納一名貧困戶穩定就業給予3000元獎補標準,鼓勵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租賃返聘」、「全產業鏈」合作、「產業代銷」、設立扶貧車間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貧困村抱團發展。全區與新型經營主體達成抱團發展合作意向的貧困戶超過1000戶,就近固定務工的貧困農民超過3000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三是精準「兜」。對於無智力、無勞力、無資源的「三無」貧困對象,採取流轉土地獎補、村級扶貧項目收益分紅、農業龍頭企業返利等措施兜底,拉動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鑼場鎮白水村、觀音壋鎮習口村、岑河鎮木垸村等將扶貧項目產生的年收益用於貧困戶分紅,每年金額都在8萬元以上。全區參與扶貧項目收益和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貧困戶超過1000戶,佔貧困戶總數的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