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時·動態篇】產業扶貧強「造血」 精準發力拔窮根...

2020-12-14 沙市區人民政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沙市是典型的「插花式」貧困區。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全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一招,突出「準實」二字,依託資源稟賦,發揮特色優勢,注重因村制宜、因戶擇業、因人施策,走出了一條城郊型鄉村「特優精名」產業扶貧的新路。全區12個貧困村村村有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特色產業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比例達99.1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率為87.98%,貧困戶通過參與扶貧產業,人均增收近5000元;截止2019年底,全區順利實現國網貧困對象3899戶12260人脫貧、12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02%,基本實現整區脫貧目標。


立足我區農村近郊靠城、依江傍湖優勢,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推動扶貧產業發展。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制定《沙市區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2年)》,將全區特色農業劃分為長湖沿線「農文康旅」結合體驗帶(將泗場、坮林、三洲、習口等貧困村納入鄉村一日遊精品線路之中)、318國道沿線「現代農業和休閒農業」示範帶(帶動鐵剅、何橋、皇陵等貧困村發展稻蝦綜合種養、有機蔬菜等現代示範農業)以及蓮花渠以南「田園綜合體和文旅結合」體驗帶(帶動張場、白瀆、定向、沙口等貧困村發展採摘消費等休閒體驗農業),通過「三帶促脫貧」,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出臺《沙市區產業扶貧獎勵補助辦法》、《沙市區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和扶貧項目引導,推動全區圍繞城郊蔬果和蝦稻種養兩個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近幾年來,全區累計投入7000萬元用於56個產業扶貧項目建設,發放各類產業獎補資金2251萬元。設立1000萬元貸款風險基金,撬動金融機構「開閘放水」,解決了480戶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難題。目前,全區12個貧困村中,長湖及各支渠沿線的泗場、坮林、三洲、習口、何橋、鐵剅、白瀆、定向、張場等9個村發展稻蝦(蓮蝦)綜合種養,總面積近8萬畝,畝均收益超過3000元。318國道、上海大道沿線的皇陵、沙口、定向、張場等4個村發展果蔬面積近1萬畝,畝均收益超過4000元。三是強化改革驅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有分紅」模式,因地制宜鼓勵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2019年底,全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近22萬畝,流轉率達72%。如觀音壋鎮荊香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近6000畝,還接受周邊坮林、宜陽、天星觀、槍桿等四個村以資金和集體機動地入股,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而相對集聚的規模化種養殖也為一產業二三產業化和實現「三帶促脫貧」提供了支撐。


重點圍繞特、優、精、名,念好「四字經」。一是依託資源優勢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支持發展坮林蓮蝦、沙口雞樅菌、西湖黃花菜、農村扶貧路等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全區逐步形成稻蝦種養和蔬果種植兩個主導產業,總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超過全區耕地面積的70%,小龍蝦產量位居全國縣級第29位。二是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優質精品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初加工優質農產品,並逐步向精細加工產品延伸。目前,我區的精品再生稻、清水小龍蝦、蓮子、藕帶、蔬菜等一批本地高品質特色農產品開始邁向市場。在此基礎上,2020年我區又重點扶持西湖、坮林、定向、沙口等村發展冷庫、蔬菜烘乾等農產品儲存、加工項目,推動產業提檔升級。三是打造名牌產品提升農業附加值。打造沙市區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沙鮮生」,目前,我區的精品霸王蝦、皇冠調味品、荊沙魚糕、再禾香再生稻等一批精緻農產品都贏得了較好的口碑,我們的目標是將沙市區所有農產品都形成品牌。四是強化引領帶動助力脫貧攻堅。全區牽頭組建14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2個貧困村共遴選61名產業致富帶頭人,這些合作聯社和致富帶頭人通過土地流轉、技術指導、統購統銷、吸納用工、吸納入社等方式,引導和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主導產業,目前全區特色產業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比例達99.1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戶帶動率為87.98%。五是推進消費扶貧助力扶貧產品銷售。打通線上和線下兩個銷售渠道。線上除市級平臺外,將亞惠、富民等6家農產品供應商的147個扶貧產品申報到中國社會扶貧網。線下開發楚鳳凰、東嶽村、王板橋等一批扶貧產品直售點。大力發展休閒採摘農業,啟動「沙市區美麗鄉村一日遊」活動,開發的3條精品旅遊線路將金雞村桑葚採摘、坮林村蓮蝦產業園、張場村黃桃採摘園等諸多鄉村景致串聯起來,觀景、採摘、吃農家飯、購土特產成為鄉村實現旅遊消費脫貧新路徑。推進訂製消費扶貧,線上線下共採購扶貧產品6000餘萬元。


堅持「造血」「輸血」雙管齊下,健全「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與脫貧致富互促共贏。一是精準「扶」。對貧困村和貧困戶自主發展稻蝦種養、蔬果種植等特色產業的,實施產業扶貧獎補、小額信貸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部門幫銷等全方位扶持。近年來,在政府幫扶下實現自主發展脫貧的貧困戶超過2000戶,戶均增收10000元以上。二是精準「獎」。按照每吸納一名貧困戶穩定就業給予3000元獎補標準,鼓勵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租賃返聘」、「全產業鏈」合作、「產業代銷」、設立扶貧車間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貧困村抱團發展。全區與新型經營主體達成抱團發展合作意向的貧困戶超過1000戶,就近固定務工的貧困農民超過3000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三是精準「兜」。對於無智力、無勞力、無資源的「三無」貧困對象,採取流轉土地獎補、村級扶貧項目收益分紅、農業龍頭企業返利等措施兜底,拉動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鑼場鎮白水村、觀音壋鎮習口村、岑河鎮木垸村等將扶貧項目產生的年收益用於貧困戶分紅,每年金額都在8萬元以上。全區參與扶貧項目收益和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貧困戶超過1000戶,佔貧困戶總數的近三分之一。



相關焦點

  • 攻堅拔寨拔窮根,敢打硬仗掘富源
    攻堅拔寨拔窮根,敢打硬仗掘富源 2020-08-04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池南丹:黨建引領頭雁強 精準發力拔窮根
    近年來,河池市南丹縣堅持「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建強組織築發展根基、選優育強帶頭人增強帶動力、培育鄉土產業激活發展,切實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引領發展優勢轉化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精準乏力拔窮根。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漢濱區總工會主動謀劃,積極行動,通過「送溫暖、送政策、送資金」等幫扶措施,竭盡全力為幫扶鎮村及貧困戶排憂解難,在全區2019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和目標責任考核中均獲得優秀。2016年下半年,在區總工會的牽線搭橋下,誠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區勞動模範劉春波到葉坪鎮發展獼猴桃產業,流轉土地1000多畝,已建成集「產品生產、加工、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獼猴桃農業示範園區。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實效。
  • 「工行貴州省分行的金融扶貧攻堅戰之四」情系山鄉 老驥奮蹄力拔窮根
    歹蘇村是黔西南州深度貧困村之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基礎設施滯後、產業單一、貧困面大是歹蘇村給易桂林的第一印象。普安縣青山鎮歹蘇村一角。駐村一開始,易桂林就深入田間地頭,主動串巷入戶,挨家挨戶對歹蘇村訪了個遍,全面掌握情況探「貧源」,而後開始想盡一切辦法拔「窮根」,用實幹書寫為民情懷。
  • 榮盛「扶貧三寶」精準發力,成就造血式脫貧新樣本
    東白馬營村2020年分紅現場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人口告別貧困。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國家發起的「萬企幫萬村」是一個引人矚目的主戰場。民營企業們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演了一幕幕精準扶貧的拿手好戲。河北房企榮盛發展長期深耕環京大本營,近年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環京扶貧。他們因地制宜,通過產業、旅遊和教育扶貧,幫助上萬人成功脫貧,樓市資本論稱為「扶貧三寶」。產業扶貧方面,他們以絨山羊養殖扶貧張家口市陽原縣東白馬營村,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7000元,3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 葫蘆島建昌縣:戶均2.8個脫貧項目助鄉親拔窮根
    葫蘆島市建昌縣村村有當家產業、家家有增收途徑——戶均2.8個脫貧項目助鄉親拔窮根  危房經過翻建,如今窗明几淨;入戶式光伏板就架設在院中,靠此每年有穩定收入;在扶貧資金支持下,起初養羊30隻,目前已增加到50餘只……葫蘆島市建昌縣老大杖子鄉明堂子村楊軍一家,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帶勁兒
  • 「河北」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
    原標題:織密控輟保學網,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少年輟學人數實現動態清零 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河北日報訊(記者馬利)懷來縣官廳中心校教室裡,六年級的李蓉花聽課細緻認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李蓉花家姐弟三人,她是老大,父親過怕了窮日子,擔心上學花錢,不讓孩子們入學讀書。
  • 2020企業社會責任峰會·見天地 | 產業扶貧:從根子上拔窮根
    2020企業社會責任峰會·見天地 | 產業扶貧:從根子上拔窮根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訪談錄」王志群:精準發力,實現高質量脫貧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的湖南,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正確把握收官之戰的「戰情」「戰法」,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訪談錄」,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談如何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敬請關注。
  • 中建七局交通公司精準扶貧「拔窮根」,員工圓了「小康夢」!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中建七局交通公司堅持工程落腳在哪裡,就把扶貧工作開展到哪裡,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逐漸探索出了一條「抓培訓、強技能、促就業」扶貧新模式,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卓尼縣是中央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也是中國建築定點扶貧對象。
  • 扶貧先扶智 興業銀行教育扶貧「拔窮根」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王曉是興業銀行近年來資助的上萬名學子之一。興業銀行整合集團資源,通過捐資助學,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發放助學貸款等方式,志智雙扶,著力推進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形成從小學到大學、從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多元教育扶貧體系。截至目前,興業銀行在教育公益領域累計捐資超過7000萬元,向教育產業提供各項融資餘額超過16億元。
  • 黨建引領+產業驅動 助力興國江口村高質量脫貧攻堅
    近年來,在定點幫扶興江鄉脫貧攻堅工作中,縣自然資源局精準發力、集中火力到江口村啃下這塊「硬骨頭」,與興江鄉黨委、政府一道,幫扶幹部盡銳出戰,拔窮根、上項目、建產業,硬是讓這個曾經破舊的貧困村、「問題」村,闖出一條條高質量脫貧攻堅的嬗變之路。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隴南】拔窮根...
    新聞發布會現場  新甘肅客戶端隴南12月23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今天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市委、市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拔窮根、改窮窩、興富業、建新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成效——開辦網店1.4萬多家,讓隴南農產品走出大山,2020年電商收入對貧困群眾人均貢獻額預計達到900元。強化勞務輸轉和就業創業,實現了貧困勞動力應轉盡轉、應輸盡輸;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 中原證券:創新扶貧模式,傾力脫貧攻堅_資本市場精準扶貧在行動...
    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滿足貧困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莊嚴承諾,我們一定要兌現這一承諾。」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打好精準脫貧等「三大攻堅戰」。
  • 攻堅舉措再升級 精準扶貧再提質——新豐縣脫貧攻堅綜述
    今年以來,新豐縣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利用各行業優勢資源,不斷升級扶貧措施,採取組合方案,釋放產業、人才、產供銷等發展潛力,有效拓寬了扶貧工作渠道,推動精準扶貧提質增效。新豐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縣委農辦、縣扶貧辦專職副主任曹志強介紹,天中村聯合當地百香果、霸王花專業合作社,統籌利用各級扶貧資金,構建「四金五統一帶」產業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貧困戶既有務工薪金又有土地流轉租金收入,每年產生不低於60萬元精準扶貧收益,有力促進了貧困戶增收脫貧。
  • 脫貧攻堅 助力全民小康——茌平區楊官屯鄉扶貧工作紀實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邢永亮 董雪 通訊員 謝津 茌平報導近年來,楊官屯鄉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多措並舉、精準發力,認真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並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鄉貧困村已全部摘帽,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 【十個全覆蓋】庫倫旗:精準發力拔窮根
    連日來,該旗380名科級幹部、649名股級幹部與蘇木鄉鎮包片領導、包村幹部分別深入到各自幫扶結對的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定幫扶計劃,推動全旗精準扶貧工作有效開展,也讓貧困戶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做到了戶戶有人包,家家有人管。要想實現「人脫貧、旗摘帽」的目標,就要把準「貧困脈」,對症下藥。
  • 合力攻堅拔窮根 勤勞致富奔小康——輝南鎮脫貧攻堅側記
    脫貧攻堅讓渴望幸福的貧困戶看到了希望,迎來了曙光。輝南縣輝南鎮的決策者們用充滿親情的肩膀和浸滿汗水的雙手,託舉著大愛之犁,在貧困戶的心靈上辛勤地耕耘,使他們收穫喜悅和幸福,也見證了小鎮的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默默奉獻的底色。
  • 響水縣以產業扶貧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
    中國江蘇網6月5日鹽城訊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響水縣按照「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要求,持續精準發力,以產業扶貧為引領,以就業、教育、健康等扶貧為支撐,著力鞏固脫貧成果,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 天水秦州區娘娘壩鎮:「輸血」與「造血」並舉,脫貧攻堅結碩果
    近年來,天水秦州區娘娘壩鎮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盯 「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挪窮窩」、「換窮業」、「改窮顏」,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娘娘壩鎮精準聚力最貧困、最偏遠村落脫貧為關鍵重點,為地質條件差、交通落後,經濟基礎薄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柴家莊、馬家壩等21個村組,積極爭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挪窮窩、拔窮根」、「換窮業」,徹底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