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少年被6人圍毆致死後掩埋,陝西興平發生的這起慘案,引發廣大網友憤怒。這名少年在學校常年被欺負,為了躲避欺凌,不得已休學去打工。
可是,迴避沒有帶來安全,反而激怒這群惡魔。僅僅因為「拉黑」電話這種瑣事,就被同學哄騙回來,實施毆打傷害。
令人憤怒的是,即使他已被打昏迷還不放過,六人將他拉到賓館,活生生圍毆致死,最後才運至一處農田草草掩埋。
這些欺凌者很難知錯就改,「躲避」只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
面對欺凌時,一味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且如果沒有處理好,只會重複發生。
李玫瑾在《開講啦》中說到:
校園暴力要預防兩個問題:一個是做好家教,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欺負別人;一個是做好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
父母在教育孩子善良、謙讓的同時,也要交給他們自我保護的方法。今天這篇文章,想要談談對面孩子的求助,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在孩子無助的時候家長說錯一句話,毫不誇張地說可能會讓孩子踏入萬丈深淵。為了孩子,今天的文章請認真看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校園應該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校園暴力,屢見不鮮。
2019年7月,廣西南寧市的南曉中學,一名女生被宿舍8名初中女生毆打,被幾個人扇耳光、被逼下跪等等;
2019年11月,14歲中學生,在學校被長期欺凌和排斥,最後自殺身亡;
2020年5月,陝西藍田一所小學,一名13歲女生被4名男生拖進了男廁所明目張胆地輪番實施侵害。
每隔一段時間,網上就會被「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的話題刷屏,在知乎隨手搜一個「校園暴力」,就會有無數網友留言講訴自己曾遭受的欺凌。
那究竟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欺負呢?
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說,有一些人憑他們的缺點得勢,有一些人因他們的優點失寵。
優秀的孩子更招老師喜歡,但也容易刺痛那些善妒者。韓國電影《蚯蚓》就講述了一個優秀孩子遭嫉妒而被欺凌的故事。
李子若從小在唱詩班長大,音域很高,剛考進藝術學校,就很快得到老師賞識,在學校展露頭角。
可如此優秀的女生,卻被以惠善為首的女同學們嫉恨。她們對李子若不斷施加殘酷的欺凌,最終導致李子若自殺。
優秀的孩子更出類拔萃,取得優異的成績後,往往會被別人羨慕嫉妒恨,進而被孤立捉弄。當一些強勢霸道的孩子有求於這些優秀的孩子時,一旦被拒絕,就很可能心生報復,甚至發生校園暴力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一項針對40個歐洲國家學生的調查顯示,有 26% 的人表示自己在過去兩個月中曾參與欺凌行為。
而欺凌對象多為性格內向、孤僻、怯懦的孩子。
在《少年的你》中,性格內向的胡小蝶因長期被欺凌,從校園樓頂一躍而下。而同樣內向、孤僻,一心只想考大學的陳念,就成了下一個被欺凌對象。
她的一次次反抗單薄而又無力,每天放學回家都心驚膽戰,只因為新一輪的噩夢又要上演。
大多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不太愛說話,在班級也不太活躍。沒有朋友,落單的孩子,總是容易引起較為強勢的學生欺負、打壓。也因為他們性格怯懦,不容易引起老師注意,不會回家告狀,讓欺凌者更肆無忌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性格溫順的孩子,面對欺負時更容易害怕,情緒起伏相對較大,兒童心理學家 Liz Laugeson女士認為:
施暴者在欺負別人的時候,常常喜歡從受害者那邊得到一些反饋,如果對方哭了、求饒了,他會更加得意!
他們大多比較享受欺負他人的快感,比如對方受到嘲笑、東西被搶等後過度惶恐、大哭大叫等反應。
這些強烈的視聽反饋,會讓霸凌者有一種控制弱者的成就感。
從很多校園霸凌事件中看出,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多是身體弱小、外形有缺陷的。
澳洲一個15歲的女孩,因為自己身上汗毛太過濃密,就被男同學欺凌,推到地上吐口水。
這類事情在身邊也常有發生。孩子的身心尚未發育完成,更容易「以貌取人」,去排擠那些外形有缺陷,體弱個小的人。
事實上,並不是只有這四種孩子才會被欺負,只是更容易被欺負。有時壞孩子欺負人是無理由的。
所以,我們更需要防患於未然,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面對孩子的「求助」,家長如何應對很重要。可是。很多家長總是說錯話,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最終關上孩子向大人求助的大門。
初級傷害:「我很忙,你自己解決。」
孩子尋求幫助,就是因為自己無法解決,家長這樣說,只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加深孩子的無助和恐懼。
中級傷害:「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典型的「受害者論」,就像之前女孩被侵害,卻說她衣服穿太少了一般。孩子本就受到傷害,在父母這不僅沒有得到安慰,還要再受批判,被二次傷害。
高級傷害:「你怎麼這麼沒用,不知道打回去麼?」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他的自傳《My Life》中提到:被欺負時,打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確實如此,讓孩子「打回去」,就是在給孩子灌輸「以暴制暴」,讓孩子的行為和三觀變得扭曲,有可能變成另一個施暴者。
孩子會被欺負,那他可能沒有「打回去」的能力,盲目鼓勵孩子去挑戰體能更有優勢的孩子,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而有些孩子性格柔弱,不敢打回去,內心感覺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更加自卑,也就不再告知家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終極傷害:「算了吧,沒多大點事,忍讓下就過去了!」
這樣做並不能培養孩子大度,相反這種方式忽視了孩子的 「訴求」、剝奪了孩子的感受,讓他感覺自己不受重視。
時間長了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甚至不敢維護自己利益的「討好型人格」。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有插曲,家長如何應對,影響孩子一生。
應對得好,能起到保護孩子、教育孩子的作用,也有利於孩子敞開心扉,走出陰影;但如果應對不好,只會適得其反,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我們應該留意孩子的每一次「求助」,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重視和關心。
縱觀近幾年的各類欺凌案件,大部分孩子在遭遇欺凌後,都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家長。
如果孩子願意和父母開口,那代表著孩子非常信任父母,相信父母就是他們心中的底氣。家長注意傾聽並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擺出自己的態度,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會和他站在一起,支持他,並一起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表揚孩子願意告訴你的行為,謝謝他對你的信任。不要給孩子貼「膽小、窩囊」等負面標籤,並認同他的確遇到了麻煩。
《為何家會傷人》中一句話說的很好:感受被同樣感受,就是最好的治療。
我們要認同他們的感受,認真對待,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重視。並告訴他這件事並非生活中的常態,對這件事你感到很生氣很痛心,再次讓孩子安心,你會和他一起解決問題。
「攜程親子園事件」,很多家長反應孩子被欺負後,有很多不良的表現。
有些出現失眠、噩夢、尿床等問題。也有一些平時很乖巧的孩子忽然出現逃學、裝病請假的現象,甚至對人際關係異常抗拒。
孩子被欺負,家長要寬容對待,可以順著孩子,併合理安撫。當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時候,給予關愛,讓孩子把情緒處理好,避免後心理上更大的影響。
兒子剛上幼兒園時,被一位比較壯的同學推搡,還言語兇他。兒子嚇傻了,第二天就拒絕去上幼兒園。
我知道後,立刻詢問老師情況,將老師會妥善處理的答覆,告知孩子,徵求他的想法。
保護孩子的權益,在孩子被欺負,及時處理,而不是逃避。家長可以找老師同學核實,輕則反饋給老師,讓老師去處理。
嚴重的話要求跟對方家長溝通;如果是極端身心傷害的情況,保留好各項驗傷單、音視頻證據,並及時報警。
家長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在告訴孩子,「別怕,我是你最有力的靠山!」要相信世間善良,也要提防他人惡意。遇到素質低下、出言不遜的人,該反擊和強硬的時候,為了孩子,我們也得毫不猶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講訴了自己小時遭受校園暴力時被媽媽保護的故事:十歲時,她被一位同學逼著叫主人,扮演一隻會表演的兔子;被同學詛咒婚姻不幸,斷子絕孫;被丟筆袋,被潑墨水...
在她媽媽看到有著墨水的校服時,拉著她的手說:「你好好盯著,看哪個是她。」
終於看到了那個女孩子的身影,媽媽一個箭步衝上去,:「李XX你給我站住。」那一刻,她的內心安全感十足,那樣的溫暖驅散了心中的陰霾。
「媽媽在保護我」,這個印象一直留存到現在。
孩子在面臨欺負時,都會表現出不同方式的「求助」。而重點在於,家長能否留意,並引起重視。
在孩子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之前,家長就是他的後盾,是孩子受到傷害後的避風港。
在教育好孩子不去欺負別人,同時,別忘了也做好保護,教會孩子不被別人欺負。
願在孩子們成長的路上,我們都撐起一片天,讓他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