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第一次看自得琴社視頻的人,多半會為其恍若塵封千年的「古畫」風所震撼:畫中人身著古代服飾,或輕撫古琴,或彈撥琵琶……讓人不禁恍惚,仿佛穿越了千年,而耳邊響起的rap,卻一下子把人拉回到現實中。噢,原來這是一群熱愛古琴的年輕人,打通了傳統和現代,讓古琴「活」了起來,並讓全世界看到了它的美。
圖說:自得琴社在「2020王者榮耀世冠」正賽開幕式上表演《御百川》 來源:自得琴社
從「黑色幽默」到大美「國風」
唐彬是自得琴社的藝術總監。2014年,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組建了自得琴社,在教琴之餘,也拍些短視頻來普及古琴文化。攝製團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人在遊戲公司工作,有人是音樂學院的學生,還有人在群眾藝術館工作……大家因為對傳統樂器的熱愛走到了一起。
「最早我們拍的視頻都是微電影,專門諷刺古琴圈的醜惡現象,叫《古琴診所》。後來,我們發現這並不能夠給古琴帶來更積極的推廣作用,所以我們覺得還是要拍一些讓古琴更美的東西,讓大家知道我們為什麼喜歡古琴。」唐彬說。
想法的轉變,讓唐彬和他的團隊開始拍攝古今傳統曲的視頻,也有一些改編的樂曲,同時嘗試創作。2018年,他們錄製了一首中國風版《權利的遊戲》,開始被大眾所認識。「這裡面的樂器有笛簫、古琴、中阮和框鼓,當時微博上也有上千萬的播放量。」唐彬說。2019年開始,團隊開始嘗試古畫風格的視頻。「因為樂器越來越多,到了《空山鳥語》是六個人演奏的時候,你就很難找到六套既統一又和諧還好看的衣服來拍視頻。當時我就覺得,可能還是要用真的古代服裝比較合適,所以就聯繫了上海的裝束復原小組,找了六套宋代的服裝,從那時候起我們開始正式做古畫風的視頻。」
圖說:成都的說唱俑證明了古代也有「說唱」的存在 來源:微成都微信公眾號
「老師,您回來了!」
如今,自得琴社的視頻已經在全網收穫了近兩億播放量,全球範圍的粉絲有100多萬。 令唐彬最為感動的是,琴社創作的一曲《長安十二時辰》發布後,一位日本網友留言說:老師,您回來了!「他說我們中國是日本的老師,現在中國文化強盛了,『回來了』,很感動!」唐彬說,這是一種民族自信又回來的感覺。而他認識的一位在新加坡琴館的老師也告訴他,「有很多學生是看自得琴社的視頻來學琴的。」唐彬說,這番話讓他很欣慰。「這就是為古琴在全世界範圍的普及做了很大的貢獻。」
唐彬說,成立琴社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古琴和普及古琴,這是最根本的。「所以我們的作品裡有一個萬變都不變的東西,就是每個作品一定有古琴。如果這個作品不需要古琴的話,我是不會去寫的。」 古琴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樂器。在唐彬和他的小夥伴們看來,它是獨一無二的。「古琴比較適合去表達情緒,對我們來說,它可能是一種治癒。我們這些人多少都有點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彈了古琴以後就治好了,它是我們的藥。所以我們也覺得,古琴確實值得去傳承。」
圖說:自得琴社與鄭雲龍合作《須盡歡》來源:自得琴社
要的就是「違和感」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商業合作也向自得琴社拋來橄欖枝。7月,琴社受邀為成都市製作了一首城市宣傳作品。《醉成都》大膽地將rap和古琴結合在一起。這一試,便試上了熱搜,被人民日報等央媒轉遍全網。「意料中會火,但沒想到會這麼火。」唐彬自己也有點意外。「目的就是要產生這種違和感。最現代、最西方的東西,和最古代的東西碰在一起,才會有『反差萌』,也更有話題性,通過話題大家才能夠更容易地看到作品。」
「其實你強行去普及是沒用的。」唐彬認為, 以前人們不喜歡古琴,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沒聽過,對這個聲音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沒聽到過好聽的作品。「最好的方法是讓大家先熟悉這個聲音,所以,我們會改編一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比如《大話西遊》、《哆啦A夢》……讓大家對古琴的聲音熟悉起來,這件樂器就會像一個種子一樣,埋在大家心裡。以後再聽到古琴曲的時候,就能聽得進旋律,慢慢地受到影響。」他說。
近日,自得琴社又登上了王者榮耀世冠賽的舞臺,在開幕式上帶來精彩演出。「我們最初的理想已經有逐步實現的感覺。最初的理想是什麼?就是讓更多人喜歡古琴,聽古琴、彈古琴。」談及未來,唐彬說,希望能再多創作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們已經做過的東西不想再重複了。」(新民晚報記者 李穎 司徒若辰 李銘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