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深圳很「務實」,也有人說,深圳很「勢利」。這兩個評價雖然不矛盾,但它們疊加在一起,就容易給人一種「急躁」的感覺。
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在這40多年間,看慣了身邊充斥著一夜暴富,草根逆襲,買房致富、上市敲鐘等傳奇故事,以至於深圳人,沒有時間慢慢變富。
01
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前段時間,有人跟圳長講了一個真實的財富故事。
1997年,亞馬遜上市之初,創始人貝佐斯就對公司股東表示:「亞馬遜立志做一家有長遠發展的公司。」
2000年時,貝佐斯向他的偶像巴菲特提問: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而且你是世界上第二有錢的人……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
老當益壯的巴菲特幽默地回答:「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地變富。」
什麼是「慢慢變富」?以巴菲特為例,目前80多歲的他身價有七八百億美元之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幾個人之一。
但你猜猜,巴菲特50歲之後掙到的錢,佔他所有身價的百分之多少?30%、50%、70%、80%?
實際的答案是:99.8%。也就是說,巴菲特全部身價的99.8%,都是在他50歲之後累積的。(以下為巴菲特階段財富圖)
巴菲特難道是國外特例?那我們不妨看看自己國家的馬雲。截止到2019年,55歲的馬雲,90%的資產都是50歲以後才賺到的。
還有已故的褚時健當年74歲二次創業,84歲時憑「褚橙」再次一炮而紅,帶動當地農民發展。他曾在採訪中提到:這幾年,不少20多歲的年輕人跑來問我:為啥事總做不成?
褚時健說,你們想簡單了,總想找現成、找運氣、靠大樹,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我80多歲,還在摸爬滾打。你們在急什麼?
原來,一個人財富累積的過程,它並不是一個線性累積的過程。當我們認為巴菲特馬雲很有錢的時候,其實感覺到的,是他們人生後半程所累積的巨額財富。
02
深圳沒有人生開掛,都是厚積薄發
說到慢慢變富,深圳人可能是最不願意聽到的。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畢竟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經濟領域的「深圳速度」。
不可否認,在我們身邊有炒股致富的,有當年買房致富的,有最早開的士致富的,有銷售跑單致富的,有程式設計師拿股權致富的,還有曾經在華強北貼膜致富的。
在深圳「暴富」的道路千千萬萬,唯獨沒有一條,叫做「慢慢變富」。
有次,一個做投資的朋友跟圳長分享過他們如何「選人」。他說有一個項目,最後我們沒投,理由竟然是因為「創始人太聰明」。
「啊?!聰明不好嗎?」
「太聰明,每天都能看到各種機遇,接觸更多資源,想到各種激動人心的模式。因此,他們常常受不了誘惑,不斷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在紅利和風口間上下起伏,非常容易失焦,非常容易患得患失。」
所以你會發現,不管是拆遷致富,還是買賣投資;不管是百萬豪宅,還是1平米商鋪;不管是高大上的股票,還是幾塊錢的手機電腦配件....深圳所有的「暴富」故事,都是在擁有了一定的資本後,在眾多選擇裡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選項,並且堅持的去研究它、重複它,等待它....
哪有什麼人生開掛,他們都是厚積薄發。
等待,在投資中是一項極具挑戰又極有價值的事情,有時候需要等待1年,有時候需要等待10年。事實上,「等待」也是一種主動,它不是什麼都不做,保持耐心等待的最好做法,就是對無關的事情連想都不要想,一直清楚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重視長遠價值,通常不會失去眼前利益。 僅僅重視眼前利益,則往往會失去長遠價值。
近期,投資了騰訊京東等巨頭的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張磊,出了一本名為《價值》的新書。他表示,黑天鵝亂飛的年代,人人都希望找到對抗不確定性的終極武器。時代不會劇透答案,但拉大尺度來看,對長期主義的追尋,以及對價值的持續探索,或許能提供線索。
書中說,長期主義是一種價值觀,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在圳長看來,現代的社會,尤其是一線城市,一種「爭先恐後」的氛圍特別濃厚,人人都害怕自己落後。這種「害怕落後」產生的強烈焦慮,影響了我們很多選擇,也讓我們容易錯失本來美好的生活。
03
長期主義與時間無關
「長期主義」不等於「長期持有」,它與持有時間的長短並無直接關係。「長期主義」本質上是對現在和未來的堅定的看好,不會因為短期利益而放棄了穩穩的幸福感。
「長期主義」與時間無關,它更像是一種觀念,應該成為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選擇。找工作,找伴侶,甚至是買房買車,都是要秉承這個長期主義,你要問自己,這到底是一個讓你能心神寧靜的選擇,還是說喧囂之下被迫做的很著急的選擇?
張磊認為,判斷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就是看能不能把長期主義應用在你生活中每一天的微決策裡,最後形成muscle memory,肌肉記憶。所以,他用「長期主義」的標尺,來挑選適合投資的企業與企業家。其實,身為普通人的我們也可以用「長期主義」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