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主持開幕式 趙立凡/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陸航 實習記者 趙立凡)10月17日,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主辦,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的「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十四五』中國產業經濟發展展望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長李明遠,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清華大學教授許憲春,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省級社科院、經濟管理出版社等90餘所單位專家學者,以及中國工業經濟學會的理事及入選論文代表近200人參加會議。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主持開幕式。
李明遠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是我國工業經濟理論實踐研究的最高學術組織,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高質量高水平的活動,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本屆年會能夠選在西安召開,既是對西安的青睞與厚愛,更是對西安發展的關心和至此,必將對西安工業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郭立宏在致辭中表示,「十四五」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奮鬥目標的關鍵期,也是銜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戰略機遇期。在建黨1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在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格局下,本次會議聚焦「十四五」時期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研討中國產業經濟發展走勢,產業發展戰略,工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相信與會專家精彩發言和充分研討,一定能夠為「十四五」規劃編制提供積極借鑑,為「十四五」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和支撐,為經濟學科人才培養和中國產業經濟健康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郭立宏介紹,經濟學科是西北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企業家,他們活躍在我國經濟研究和國家建設第一線,也為西北大學贏得的經濟學家搖籃的美譽。經過幾代學人的持續努力,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建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理論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等一批學科和教學平臺。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形成了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研究中心、陝西宏觀經濟與經濟增長質量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陝西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等智庫平臺。近年來,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城鄉一體化與反貧困、高質量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方向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等國家級科研課題,連續出版了中特政經系列著作:《中國西部發展報告》《中國城鄉發展報告》《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展報告》等研究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獲得了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數十項高層次的獎勵。
史丹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6—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動能、新發展活力,國際合作和競爭性優勢,社會發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六點要求,這六點要求既是為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指明了方向,也為經濟研究工作者提供了研究課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謀劃好「十四五」發展規劃十分重要。今年學會以「十四五」產業經濟發展展望為年會主題向全國徵集論文,得到學者的熱烈響應,收到投稿150多篇,經過篩選,20篇論文將在年會上發表,有8篇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學者們的論文圍繞著我國「十四五」產業發展這個主題,從不同方向分析研究,為我國「十四五」產業發展出謀劃策,體現了工業學會理論聯繫實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光榮傳統和責任擔當。
史丹介紹,中國工業經濟學會1978年10月成立,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的國家一級協會,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成立伊始,就以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理論建設為使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每年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熱點、焦點問題,設定學會年會的主題,舉辦一系列學術活動,對促進和繁榮我國產業發展及引導學術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許憲春在主題報告中通過四個方面的內容:大數據在不同類型企業生產經營的應用場景;大數據在不同類型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企業應用大數據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促進大數據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政策建議,闡明由於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把數據收集、存儲、加工處理和開發應用的能力不斷提升,進而使得大數據規模不斷擴大,數據種類不斷增多,大數據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政府治理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隨著國家政策的日臻完善,大數據開發技術的不斷提高,大數據會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大數據實體經濟的融合會不斷深化,這為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如果抓住這一機遇,企業就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對於一個國家和地區也是這樣。許憲春認為,要想實現大數據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未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大數據無論是在企業應用,在政府,及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上都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白永秀的主題報告論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五大因素和相互關係,闡述了「工—服」和「服—工」一體化的邏輯。白永秀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人類賴以生存載體的資源由單一自然資源向多元複合資源轉變,資源範圍的不斷擴大,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分工,推動主導產業遵循著「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趨勢發展。其中,從以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演進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要經歷工業化向「工—服」一體化轉變、「工—服」一體化向「服—工」一體化轉變、「服—工」一體化向服務業轉變三個階段。當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完成了由「服—工」一體化向服務業的轉變,初步進入服務經濟時代。他們依託全球化的蓬勃發展,憑藉以金融、科技、信息等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優勢,長期佔據國際產業鏈競爭的頂端,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我國僅完成了工業化向「工—服」一體化轉變,正在經歷「工—服」一體化向「服—工」一體化轉變,還將經歷「服—工」一體化向服務業轉變。
「產業轉型是產業升級的前提條件」。白永秀表示,從人類歷史發展看,工業化向服務化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即使當今世界幾個最發達國家雖然進入了服務化社會,但只是服務化社會的早期階段,仍然離不開工業化的支撐,是低層次的、不成熟的服務化社會。即使工業化向「服—工」一體化轉變,也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需要經歷三個時期,即工業化時期、「工—服一體化」時期(工業+時期)、「服—工一體化」時期(服務+時期)。中國目前處於「工—服」一體化向「服—工」一體化的發展階段,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即將進入「服—工」一體化階段。工業化時期劃分成兩個階段: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轉變階段;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階段。如果實現了工業現代化,就會由工業化階段轉向「工—服」一體化階段,產業結構由工業為主的結構逐步向工業與服務業並行發展、一體化的結構轉變。這時服務業比重大體與工業+農業比重相當,三產開始融合發展,但服務業以工業為依託。因此,把這個階段稱為「工業+服務」階段。2015年中國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達到50.2%,標誌中國已經進入「工—服」一體化時期。「服—工」一體化時期(服務業+工業),這個時期,被稱為「後工業化社會」。產業結構由工業與服務業共同發展逐步向以服務業為主、工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結構轉變。一方面生產鏈的進一步延伸促使許多服務環節與產品生產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技術進步推動服務業的高端化與專業化,為工業與服務業的一體化發展提供條件。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哈爾濱商業大學原校長曲振濤主題報告的題目是《冰雪產業與雙循環動能》。主題報告階段由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原校長胡軍主持。
在下午的4組學術交流分組討論中,來自上海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的20位被評為優秀論文的作者進行了學術交流。第一組「環境規制與治理研究」由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江淮主持,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雲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國勝點評;第二組「產業規制與產業政策研究」由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杜傳忠主持,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立敏,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史宇鵬點評;第三組「金融研究」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杰主持,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熊德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文豪點評;第四組「創新發展研究」由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主持,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餘東華,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餘泳澤點評。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致辭 陸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