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寧本沒有路,四院人來了,便有了路。
經過10年前期研究、勘察設計及配合施工,鐵四院全程服務的衢寧鐵路明天即將通車。
當閩北浙南的沿線人民喜提這條客貨共線電氣化鐵路時,誰能想到,每一座人聲鼎沸的車站,每一段暢通無阻的橋梁,10年前可能還是雜草叢生、人跡罕至,最早到來的是一群手持藍圖踏勘選線的四院人。
鐵路通車了,這群四院人可能不久就要轉戰下一個工點。
往事不可追,我與衢寧共深情!10年過去,再回頭那個青蔥少年已是人到中年。鐵四院的一線工作者,不求聲名顯達,只望工程平安順利,縱使身後萬千艱苦,百般不易,也願意扛在肩上默默前行。
衢寧鐵路修成了,回頭看來一切皆值!開通後每個參與建設服務的四院人是幸福和驕傲的,所有辛苦回憶都會化成雨後彩虹!
青春已逝,青春不悔!
指揮長 屈文杰
衢寧鐵路在經過5年的勘察設計和5年的配合施工之後即將開通了,作為該項目建設者,感慨良多。
一是釋放。壓力與責任的釋放,山高路遠坑深,由高橋、長隧、深塹高坡串聯起來的山區鐵路,對每一個配合施工人員而言,每一天都伴隨著巨大的壓力,順利開通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二是留戀。所有配施人員在連接浙閩的379公裡線路上,留下了太多的足跡與汗水,那些陪伴多年的白雲、山水也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更難忘的是和所有參建者多年並肩戰鬥的情誼。
三是期望。不斷總結才能更好前進,偶有一點遺憾應該也一定會成為今後的寶貴財富,四院的實力來源於此,明天也會更加強大。
總體 秦國強
衢寧鐵路從前期研究到建設通車歷經10年,在沿線兩省四地11縣(區)的人民殷切期盼下,終於藍圖成真、建成運營。
本線為典型的山區鐵路,地形地貌複雜,高山溝壑分布,工程高橋長隧眾多,工程的設計、施工難度極大。
在院老總們的幫助和指導下,前期研究和方案比選,展現了四院人一貫的嚴謹精神;建設過程中總體組人員埋身於浙閩交界的山溝中,默默勾畫藍圖,服務好建設單位,展現了四院人勇於奉獻、敢於擔當的精神。
雖然項目歲月熬人,把我從當年剛參與項目時的無畏小夥,熬成現在的不惑中年,10年過程中也充滿辛苦,但青春不悔,參與、奉獻終會有收穫。
副總體、線路專冊孫道廣
2014年6月入職鐵四院,當年7月便參加了衢寧鐵路的建設。這是我在四院的第6年,也是衢寧鐵路陪伴我的第6個年頭。
一路走來,看著衢寧鐵路一步步在閩浙兩省的綿延山脈、綠水青山中架起一座座橋梁,貫穿一座座隧道,我也從一個剛剛入職的懵懂少年成長為如今負責衢寧鐵路近400公裡的線路負責人。
衢寧鐵路通車在即,這是承載著我在四院夢想的第一條鐵路。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帶著我的孩子,從浙江衢州一路坐到福建寧德,那時我可以很平靜地對女兒說,這條鐵路是很多四院人的心血,爸爸是其中最普通的那一個。
也許衢寧鐵路開通後,我就要立馬奔赴下一個鐵路工點了,但身為一個四院人的責任告訴我,站好最後一班崗,再努力一點,再負責一點!
地路專冊 周革
2014年接手衢寧地質路基勘察,從可研評審一直幹到現在,整整6年。每當我和好久不見面的同事說起在幹衢寧鐵路的時候,同事總是一臉愕然,還在幹衢寧?
確實,時間長得我自己有時都有點不太迷茫了。可是每年又感覺很快就過去了,到工地從頭到尾各個標段處理一下事情,沒有半個月下不來。畫畫圖紙,編編文件,一個月就無聲無息過去了。這樣幾個回合下去,一年就過去了。
衢寧鐵路標準低,但地形又極為複雜,配施就感覺沒有一天是閒著的,常常一個橋墩臺防護、一段路基與橋隧順接、一個截水溝引出線外、一個危石處理、一段改路工作都要比劃半天,幾個專業一起在現場左看又瞄,什麼方案最優、最安全,大家都是各抒己見,這種設計也沒有什麼特別理論高深之處,但是往往要結合現場的實際地形和結構物,那就不是紙上畫畫就能解決的了,非要群策群力,甚至現場工人的意見都非常重要。
衢寧鐵路地路專業的工作尤其多而雜,往往橋隧、路隧、橋路結合部位受制於地形,導致地質變化大,順接防護工作量極大。從剛開始配施到現在,室裡專門安排一個人負責工點變更設計,每天的設計負荷滿滿,最高峰時現場配置了8個人。
臨近收尾,橋、隧、整段路基都基本完工,剩下的端頭、接頭部位又顯現出來,工務排查一介入,一撥撥排查,一次次防護升級,這要防護,那要加固,有時真恨不得撂挑子不幹了。可是煩躁歸煩躁,活還是得幹,該出的圖還是得出,該研究的還是得研究。這,也許就是四院人的秉性所在吧。
屏南設計組組長 地路副專冊方春平
衢寧鐵路2014年底先期標開工至今已經6個年頭了,作為鐵四院衢寧鐵路屏南設計組負責人,我也在福建駐紮了6年。
衢寧鐵路作為一條貫穿閩北山區的扶貧鐵路,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山閉塞,交通不便,當地人對鐵路改善交通的意願極其強烈。
開工伊始,工地與武漢間單程需要10餘個小時。工地沿線,諸多工點之間高深壑阻隔,道路崎嶇,往返極其耗時,譬如韭子坑斜井、地州,桃源斜井、羊角大橋、黃旗嶺、梅臺斜井等工點,由設計組駕車前往單程約需3個小時,處理圍巖變更、地質核查等往返頻繁,施工高峰期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耗在往返工地的路上。回首過往雖然辛苦,但是看著由我們數年汗水澆灌出來的鐵路通車在即,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副總體 站場專冊馬文鈺
入職10年,我的8年交給了衢寧,參與了初測、可研、定測、初步設計、施工圖及配合施工全過程。
衢寧鐵路標準不高,但所經地區地形困難,車站範圍基本為高填深挖方。車站選址既要考慮旅客乘車方便,節約工程投資,又要考慮保護環境,減少對綠色植被破壞。僅屏南站、建甌東站在可研階段,每個站的車站布置方案都做了七八個。
2020年正值衢寧開通之年,卻與新冠疫情正面遭遇。我於3月自老家甘肅趕赴現場,除了前不久開學把孩子從甘肅接回武漢,基本一直在工地。大女兒已8歲,小女兒也1歲半了,每次視頻看到兩個寶貝女兒說」爸爸怎麼還不回來?」「爸爸快回來,我想你了!」自己內心暖暖的卻又酸酸的,我也想多陪陪女兒,可是總怕自己工作不到位影響衢寧開通,內心暗示自己,再堅持幾個月就可以陪女兒玩了。
每次看現場,看到自己設計的圖紙逐步轉化為實體建築,內心有一種成就感,多拍幾張照片回家給女兒看,這是爸爸參與設計的鐵路。
副總體、通信專冊徐紅新
5年配施篳路藍縷,衢寧鐵路終於進入到最後衝刺階段。在公共運輸都沒有的崇山峻岭之中打通一條鐵路,一路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工作要做細。鐵路建設越來越規範,業主對設計的要求也很高,追責、考核經常掛嘴邊。個別已經運營的線路發生的事故時刻提醒我們要警鐘長鳴,配錯一根線都會給以後的運營帶來安全隱患。
接口是重點。鐵路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站前站後多個專業,站前站後的接口配合相當重要。配合溝通不到位,不僅影響站後專業的使用,嚴重的會引起站前返工。
變更要合規。現場情況千變萬化,大大小小的變更不可避免。專冊一定要熟知變更管理辦法,變更程序要依法合規。
辦公室主任 陳訓陽
每一個投入衢寧鐵路建設的四院人,懷著對企業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兢兢業業奮戰數年。衢寧鐵路即將全線通車,大家的辛勤努力與付出總算有了回報。回看這些年的歷程,有艱辛、有快樂、有失意、有惆悵、更有幾份成就感!自豪感!
結構專冊 李文
2018年加入衢寧戰隊時,覺得這就是一條普速鐵路而已。接手設計後,第一件事就是去福建陪同業主平推,立刻感受到了這條鐵路的與眾不同,那一路顛簸的山路讓人頭痛想要嘔吐,而業主見面的第一句話也讓我印象深刻:配施做不好,可是要嚴厲考核的呀!
原來,這條山區鐵路可不僅就是圖紙上的平面斷面,將來你可是要把躺在圖紙上的線條,配合施工單位轉化為這379公裡的山頭上及溝坎裡、隧道口及橋梁邊的一棟棟真實的房屋。
那時,我站在建甌東站近百米高橋墩下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小心細緻,一定要把這複雜山區鐵路房屋的設計做好,用更好的服務讓業主對我們滿意。
帶著這種決心,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完成了31個車站、20多萬方的房屋設計巨大的出圖任務,完成了2家業主單位、6家施工單位的配施工作。我也慢慢從結構專冊成長為主管房建設計的副總體。
當我陪同業主及路局驗收檢查,又一次站在衢寧鐵路的崇山峻岭之中時,看到眼前站房的玻璃幕牆倒映著城市中少見的湛藍天空、潔白雲朵時,聽著眾人誇讚站房造型的美麗,看到站在帶著徽派風格考慮了站景結合的宿舍、辦公樓前微笑點頭的人們,我的眼角有些溼潤。
勝利就在不遠的地方了,那一個個挑燈夜戰的夜晚沒有白熬,那烈日風雨下一條條崎嶇的山路沒有白爬。
橋梁專冊 吳宏峰
歷經5年前期研究、設計,5年配合施工,衢寧鐵路通車在即,四院橋梁人在浙西南、閩東北的廣袤大地上的辛苦耕耘,終將迎來累累碩果。
衢寧鐵路是典型的山區鐵路,設計標準相對較低,全線沒有耀眼的技術複雜的超級大跨橋梁結構,在業內算是一條「平凡之路」,社會關注度也不是很高。
但平凡也會閃光,浙江段龍泉溪大橋採用(60+100+100)m連續梁跨越龍泉溪,主墩最高93米,是上海局集團管段內最高橋梁。福建段洋角大橋採用(88+160+88)m剛構連續梁跨越洪口水庫,主墩最高113米,是衢寧鐵路全線最高橋梁,也是我院近幾年設計鐵路中的最高橋梁。
2010年底,作為橋梁專冊參加衢寧前期研究到即將建成通車的今天,我在衢寧鐵路上奮鬥了將近10年,人生也從而立邁入不惑之年,從一個父親的兒子成長為一個兒子的父親。因為參與項目設計建設,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多少時間陪伴,或多或少心中還是有愧疚和遺憾。
大山與海之間本來很遙遠,但是衢寧鐵路的開通即將連接山、海,山看到了海的遼闊,海看到了山的雄壯。想到這條鐵路勘察設計時,浙西南、閩東北人民夾道相迎的熱情及他們眼光中閃動的希望,心裡還是流過一股暖流,小小的犧牲換取的是幾百萬人的出行方便和經濟騰飛的希望,值得!
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我認識了一批同齡人。同歡笑共甘苦,一群年齡相仿的同事都成了無話不說的兄弟。求實、協作、包容、進取是我們這一群青年人能夠很好完成這個項目的核心力量,也是四院鐵路人展現風採的關鍵詞。
衢寧鐵路開通在即,我將繼續奮戰在一線,站好最後一班崗。祝願衢寧鐵路明天更美好,四院明天更輝煌!
原標題:《衢寧鐵路通車前夕,設計師臨別感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