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好!歡迎來到專欄《30節課,帶你真正的看懂K線圖!》!
我們《主力行為學》講K線一直強調不是學形,而是看懂本質。
老範講K圖,從來不去要求各位記住某個形態的名字、預示的是漲還是跌,它的特徵是什麼樣的。而是要看清形態的波動!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弄懂K圖形態的內涵。
形態學中有兩個尷尬之處:
一是形態要走完結才能看到看清是什麼,這對於臨盤應用來講滯後性太強!
二是形態可以互相轉換,使得在形態判斷上有很大的影響。
上節課,老範以頭肩頂這類頂部形態為例,從它的形成過程、量價配合、K圖波動給各位做了詳細的解答。
而頂部形態和底部形態,就像鏡中的一對「姐妹花」,搞懂其中一個就能順理成章的明白另一個。除了頂、底形態外,就還剩中繼形態了。
何為中繼形態?顧名思義,即上漲或下跌過程中形成的形態。
如上圖所示:這幾種,就是各位常見的形態了。看起來,形態名字紛繁複雜,但本質上都是波動的形成過程,具體來看:
這是俗稱的下降楔形。這個形態,我們要注意3個要點:上漲過程中回調、振幅減少、成交量逐漸減小。
怎麼來理解?我們知道一個現象:拋出小球後,在地面上的彈跳高度會越來越低。能量守恆定律,在勢能和動能以及損耗中轉換,使得波動降低。
指數波動同樣如此:在上漲一段時間後,量能萎縮,波動減小。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上升過程中常見的上漲放量,回調縮量的正常形態,故而這類形態後市容易繼續看漲。
再來,下圖的上升楔形:
這就是下降楔形的復刻版,指數在下跌過程中縮量反彈,且振幅越來越小,由於沒有量能支撐,後市容易下挫。矩形、三角形等等中繼形態的判斷方法也是如此,但前提是要符合條件,波動越來越小,量能越來越小。
我們來分析一下,大盤目前所處的位置:
單看上面圖示,是不是符合下跌中繼的特點:波動範圍收窄,下方成交量萎縮,大盤繼續下挫的可能性較大!是下跌中繼!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