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陳碧紅) 「成渝之間要克服』瑜亮情結』,坦率承認和正確認識目前的競爭狀態,以良性競爭、分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規模效益,打造中國第四超級國際經濟區。」6月20日,在西博城舉行的首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毫不迴避地指出這一問題。
當前,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各方對如何唱好「雙城記」、畫好「同心圓」的認識、路徑和方法也逐漸清晰起來。
為進一步凝聚共識,找到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有效抓手,當天,由四川省社科聯、重慶市社科聯及成都市社科聯、西南財經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高校、智庫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門的近200位專家學者和代表,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兩中心兩地」定位、7大重點任務等主題開展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智庫聯盟在論壇期間成立授牌,成都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分別當選智庫聯盟第一屆和第二屆輪值主席。
釐清競合關係
積極建立 「成本分攤、利益共享、損失補償」的競合機制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與沿海眾多發達的城市群經濟圈相比,位於西部腹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究竟有什麼特點與優勢?
作為最早研究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專家,重慶工商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廖元和用一組數據說明問題:
作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擁有1億人口,市場腹地巨大,同時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總量7%。從這兩個指標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中心的稟賦條件。
此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是路上南北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結合的交通樞紐,逐漸形成了人口聚集、城市聚集、產業聚集、生產要素組合良好的雙中心城市群。
然而,正是這個擁有1億人巨大市場、正在加速崛起的新興經濟圈,卻也有自己的「煩惱」:市場相近、產業相近,合作與競爭就像是一對「雙生子」,始終難以規避。在加速融合發展過程中,如何解決好此消彼長與相得益彰的關係?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毫不避諱地指出,經濟圈是全球的重要經濟空間新層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了世界級城市群的基本要素條件,但成渝之間需要克服「瑜亮情結」,坦率承認和正確認識目前的競爭狀態,以良性競爭、分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規模效益,通過建立競合機制,遵循「靠己揚長處、借力補短板、共同抓關鍵、攜手打基礎」的競合原則,加快打造中國第四超級國際經濟區。
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建立起」成本分攤、利益共享、損失補償「的競合機制,共同抓好」擁抱智能化、全球化和群網化「的關鍵,攜手打好」建立高水平的市場制度,建設國際一流的基礎設施網絡」的基礎。
「大家都說重慶和成都存在激烈的競爭,實際上他們之間並不存在要素的競爭。」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則進一步認為,一個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半徑一般為100-150公裡,而成渝兩城的距離是300公裡,通過協同發展產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就能形成兩個半徑150公裡的都市圈,成渝兩地在做好各自市場的同時有力支撐經濟圈的發展。不僅如此,這1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還能就近消化生產的產品,並承接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全世界的產業轉移,從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
抓住關鍵環節
著力破除融合發展的門檻和障礙
儘管合作基礎良好、發展願景一致,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還有不少門檻和障礙需要破除。
「單從重慶和成都之間的鐵路發車班次來說,就顯得很不足。」廖元和統計發現,儘管重慶和成都之間的距離並不遠,但目前每天從重慶往返於成都的鐵路有50多班,而南京到上海則有150多班,發車密度只有對方的三分之一。
發展,也有滯後性。成都市社科聯主席、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認為,對比粵港澳、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渝兩地的經濟總量佔比、科技研發強度、科技創新密度、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總量以及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帶動程度,都還存在顯著差距。
加快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如何抓住關鍵環節?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趁勢而上?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羅來軍教授分析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涉及的範圍廣泛,首先需要從中央部委、省市、地市等層面建立促進一體化發展的政府間協商機制,同時,應特別重視產業布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把科技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核的突破方向。
「產業發展更進一步而言,就是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特色輕工業、旅遊業等為重點方向,實現世界級的產業與企業集團版圖。」廖元和說。
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以長三角創新一體化實踐經驗為基礎,提出成都和重慶必須要發揮中心的作用,向外圍提供金融、國際化、創新等發展要素。「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最重要的問題,不僅是長三角區域的擴容,更是上海這個中心的擴容和壯大。」洪銀興認為,成都和重慶之間也可以建立科創走廊,實現科技創新在更大範圍推廣。
針對如何實現以點帶面、以線串片的聯動發展局面,肖金成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不僅做強成都和重慶兩個中心,發揮超大型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還應在成都和重慶的中間區域要崛起一些規模較大的城市,形成支撐經濟圈發展的新支點,在川渝毗鄰地區建立次區域合作機制和示範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