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唐代財政改革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55

2021-02-23 優才成長

楊炎(727年-781年),字公南,鳳翔府天興縣人(今陝西鳳翔縣),中國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楊炎,唐代大臣,財政改革家。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卒於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歲。美鬚眉,峻風寓,文藻雄麗,豪爽尚氣。父喪廬墓,號慕不廢聲。河西節度使呂崇闢掌書記。德宗時,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兩稅法,一變租庸調舊制。當時便之。初炎矯飭志節,頗得名。後黨元載,坐貶。及得政,睚眥必仇,果於用私。以劉晏劾載及己,貶晏忠州,誣而殺之。及罷相,為盧杞所構,賜死。後詔復官,諡平厲。炎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系蘇弁所編,並行於世。

他在唐德宗時任宰相約兩年,在財政方面進行了重要改革。唐中央財賦,本儲存太府寺所屬的左藏庫。安史之亂後,移貯宮廷的大盈內庫,由宦官掌管。宦官中飽私囊,帳目混亂,不可究諸。楊炎入相後,首先提出國家祖賦不能變成皇帝私產,建議把大盈內庫財賦仍撥歸有關部門管理。德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恢復了安史之亂前國家公賦予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維護了國家公賦收支獨立的原則。建中元年(780年),他建議廢除租庸調製,創立並推行了兩稅法,為後代所沿用,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一大改革。


他提出與西周以後的「量入為出」原則相對立的「量出為入」的財政概念,主張「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並主張「人無丁(丁男)、中(中男),以貧富為差」,作為兩稅法的課稅基礎,拋棄了唐代原來以人丁為徵課標準的租庸調製,以土地、業產等財富的多寡,按每戶的貧富差別進行課徵。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關係有所削弱,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計資而稅的兩稅法代替西晉以來計丁而稅的制度,是一項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措施,在中國財政思想史上是一個大突破。兩稅法還採用以錢定稅的原則,除穀米外,均按田畝計算貨幣繳納,反映了唐代中葉貨幣經濟的發展。兩稅法大為簡化了稅制,便利了租稅的徵收,免去了稅吏許多催索的苛擾,不但使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加,而且也減輕了人民負擔。

唐代宗大曆時,楊炎官禮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與常袞同掌詔敕的撰寫,其文筆受到朝土的讚許;稱為「常、楊」。大曆九年(774年)楊炎升為吏部侍郎。與當時宰柏元載有戚誼,又受到元載的賞識和提拔。十二年,元載得罪被殺,他也遭到牽連,被貶為道州司馬。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崔佑甫推薦楊炎可以重用,因而從貶所召回,任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建中二年,盧杞入朝為相,楊炎與盧杞不合。同十月,遭盧杞誣陷,被貶為崖州司馬。途中賜死。

大曆十四年(779年)德宗即位,商議任用宰相,崔祐甫推薦楊炎有文學才幹。德宗在東宮為太子時也曾聽說過楊炎名聲,於是就起用為銀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他上任不久,就在經濟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


按照舊制,凡天下的錢帛均貯存於「左藏」(國庫之一),由太府一年分四季上報數額,由比部(掌核簿籍)核實錢帛的收支情況。第五琦擔任度支使、鹽鐵使時,京城中豪紳很多,索取賞賜不加節制,第五琦無法制止。他就上奏朝廷,請將左藏所貯全部貯藏歸大盈內庫,由宦官來掌管,皇帝也認為如此取用方便。由此「以天下公賦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窺其多少,國用不能計其贏縮,殆二十年矣」。這樣,宦官中掌管內庫者有三百多人,他們牢牢地把持著內庫。楊炎任宰相後,決心革除積弊,就向德宗奏告說:「夫財賦,邦國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亂輕重皆由焉。是以前代歷選重臣主之,猶懼不集,往往覆敗,大計一失,則天下動搖。先朝權制,中人領其職,以五尺宦豎操邦之本,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則無以計天下利害。臣愚待罪宰輔,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參校蠹弊,無斯之甚。請出之以歸有司,度宮中經費一歲幾何,量數奉入,不敢虧用。如此,然後可以議政。」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議,下詔:「凡財賦皆歸左藏庫,用舊式,每歲於數中量進三五十萬入大盈,而度支先以其全數聞。」楊炎的奏請政見,得以革除弊政,天下的人都很稱讚他。

唐初,徵收賦稅實行租庸調製,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這是以「人丁為本」的賦稅制度。到玄宗末年,戶籍制度廢弛,居民轉移死亡,土地買賣,財產變化,久未調查,也未重新登記造冊。這時,均田制已遭到破壞,但徵稅時,官府不管實際情況,只憑舊戶籍向鄉裡按丁收稅。安史之亂後,戶口削減,按丁收稅已無法實行。至此,租庸調製積弊甚久,「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到至德年間,由於戰禍,到處向人民徵收賦稅,逼迫催促索求,也沒有固定標準,官吏巧立名目,隨意增加賦稅,新舊稅接連不斷,沒有限度。「民富者,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而徵收賦稅的官吏藉機對百姓進行侵奪,百姓無旬無月不在納稅,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為浮戶,留在本地的百姓百無四五。

為了革除稅收的弊病,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並解決對藩鎮的軍事費用,建中元年(780年),楊炎向德宗建議實行「兩稅法」。具體辦法是:「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徵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變,」德宗採納了楊炎的建議,可是掌管賦稅的官吏反對推行。他們認為租庸調製實行了四百餘年,舊制不可輕改。德宗堅信不疑,使之得以貫徹實施。

兩稅法的推行,在當時確有其一定的優越性,並取得了一定成效。《舊唐書·楊炎傳》稱:實行兩稅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兩稅法與租庸調不同,它「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這樣就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賦稅不合理現象。同時,貴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財產納稅,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是中國稅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楊炎在理財上的成就,除了創行兩稅法外, 還有兩點值得稱道: 其一, 他將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開; 其二, 他在中國財政史上第一個提出「量出制入」原則, 開中國預算制度之先河。楊炎拜相後, 向德宗懇請:「夫賦稅邦國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亂輕重皆由焉。是以前代歷選重臣主之,猶懼不集,往往覆敗。大計一失, 則天下動搖。先朝權制,中人領其職以五尺宦豎操邦之本,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則無以計天下利害。臣愚待罪宰輔,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參校蠹弊,無斯之甚!請出之以歸有司,度宮中經費,一歲幾何,量數奉入,不敢虧用。如此然後可以議政,惟陛下察焉。」德宗準炎所請,皇室經費與國家政費遂重新分開,在君主政體下,楊炎能夠說動皇帝改變主意充分展示了其勇氣和智慧。不但博得當時人的稱讚,而且為後世樹立了好的先例。


中國古代財政制度,一向遵循量入為出原則,所以在清代以前,中國始終沒有產生預算制度。預算制度本質上是量出為入的。楊炎主張「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這裡所謂「先度其數」,即是首先確定國家每年各項支出的數額, 然後根據這個數額向人民徵收。這樣,收支都預先有一定的數額規定,然後按計劃進行收支,從而有效防止浮收濫支現象的發生,所謂「量出以制入」,這樣做無疑有助於保持收支平衡。雖然他這裡提出的「量出制入」只是根據「舊徵額數」來確定要徵收的稅額,做法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預算制度那樣完善,但生在八世紀的楊炎開世界各國預算制度的先河實在難能可貴。

優才小編:

下方的廣告,請每天幫忙點擊一次,迅速返回即可,當是對我們的支持!深深謝謝您!

編輯: 杜冬雪  付佳佳  張向東  李春生   張子夏  何德能 唐坤  徐偉  首林峰  翟文 楊帆  黃凱麗    丁鐵珍 劉鵬宇  杜靜國   黃賽瑜 李景豔  樸龍  盧旨明   王瀟   高紅彪  莊偉偉  南博  李英麗  張平  張向東 張哲  張四林 張哲  張慶豐  張建寧 張志強  張志聰  張斌  張新凱  張明  張春霞  張曉俠    張暉  張江峰  張愛國  張玉峰  張琴秀 柳軍飛   韓婷婷 韓慶雲  韓娟   韓敏  韓玉娟  唐坤

編審:徐懷中  徐殿龍 徐澤龍  李尚志 李斧 李銀燕 莊力可 張杰夫  耿雁生 賈隨剛  尚婧  餘毅

楊樹山    陳杭軍 譚琦  付有志   樸龍    劉淅萍 咼長模  胡顯發  陳偉  張偉偉  王華彬  劉燕 陳霞    陳蜀蓉  陳泯  李景豔  王淑清    苑衝  翟筱旭  莫愛新  陳奇智  張青之  張新凱  張欣  樊秀雲

青藤園

為您提供專業化、個性化

留(遊)學整體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唐相楊炎之死探析(1)——為什麼是楊炎領銜兩稅法?
    說明:這是篇綜述性的,為了從其社會關係中來探討為什麼楊炎領導兩稅法。是《唐相楊炎之死探析》的第一部分。目錄1楊炎的家世2楊氏和皇族的特殊關係3當時頂級大族的支持4兩個特殊的家族5楊炎和代表關隴貴族勢力的朔方軍關係6最後是藩鎮的支持7其他人小結————————正文————————————————楊炎作為唐代兩稅法的領銜推廣人,其個人命運是和兩稅法緊密相關的
  • 兩稅法背景下劉文喜涇州兵變與劉晏、楊炎之死
    自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去世,德宗繼位,很快召回在道州做貶官的楊炎,到了第二年,即建中元年正月一過年,兩稅法的法令就推出了,對於變法,可以說是順順噹噹,其中文字資料幾乎沒有留下辯論的痕跡。之所以如此,有必然性。就是兩稅法的基本條款思想,自安史之亂以後大體已經形成,到了大曆末年,實際上就是一個總成的問題了。
  • 唐朝財稅專家楊炎!
    唐代宰相、財政學家,「兩稅法」的創議者和推行者,對中唐政局起到積極作用,對後世財稅發展影響深遠。然而他睚眥必報,又黨附元載、陷害劉晏,是一個歷史爭議很大的人。宰相崔祐甫向唐德宗推薦楊炎,說楊炎非常有治國才幹,皇帝若是能重用他,能幫您實現中興大唐的理想。唐德宗也提出異議,老崔倒也乾脆,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任人唯親,但說出了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
  • 【財政文化】「租庸調製」與「兩稅法」 ——隋唐盛世的賦稅演變
    地主、農民、奴婢、長工均可授田。均田制禁止土地兼併。均田制是一項對生產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的土地制度,唐朝的均田制限制土地兼併,這對後世的賦稅公平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初實行的租庸調製和過去的賦稅制度相比有重大突破,主要表現為增加了「庸」的內容,即以實物代役制度,這可以說是一個極大的進步。特別是按自然災害的程度減免租庸調的規定,更體現了統治者的民本思想。
  • 古代財政體制中的賦稅 徭役 土貢 租庸調 兩稅法 一條鞭法
    賦稅制度賦,是指國家直接向人民徵收實物、貨幣、和農產品。稅,是指工、商、礦業給官府上繳款項或實物。關市——關卡和市場交易稅。東漢末年,曹操曹操推行計畝而稅、計戶而徵的賦稅制度,即每畝徵粟四升,每戶徵絹二匹,棉二斤。
  • 寧欣:唐代城市流動人口與戶籍管理 | 唐代城市發展和社會生活(一)
    如何認識這一歷史進程及其特點,始終是唐史乃至宋史研究者關注的論題。唐代商品經濟的活躍,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湧入城市,帶來人口數量的膨脹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城市居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日益旺盛,追逐高品質的生活成為時尚。這些發展變化同時使原有的坊市制度、商業管理模式、城市戶籍管理和國家稅收制度也在不斷調整思路,改革制度,以適應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和城市居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 2014年安徽省教師統考歷史熱點複習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這次土地改革實行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通過這次土改,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了。【跟蹤思考】近代以來,中國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各提出過哪些土地方案?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歷史學科-中國農業的發展進程(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這次土地改革實行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通過這次土改,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了。   【跟蹤思考】   近代以來,中國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各提出過哪些土地方案?
  • 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王安石
    其實在古代文人的心裡,進入仕途才是正道,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至於文學創作,只不過是用來怡情和抒發感慨的方式。 相比於李白,杜甫等其他文人,王安石的仕途之路是比較的順暢的。王安石不僅聰明,而且很擅長考試,這就比其他人要好得多。歷史上好多名人,比如徐文長,雖然有神童之名,也有神童之實,但是就是科舉不行,怎麼考怎麼沒有,只能讓人感慨命運的奇妙。
  • 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點歷史地理單選題練習及答案
    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點歷史地理單選題練習及答案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點歷史地理單選題練習及答案,大家在做題時,可不要先看答案。B.林祥謙C.肖楚女D.惲代英5.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重要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B.一·二八事變C.盧溝橋事變D.西安事變6.武王伐紂後,建立周期,其國都在( )A.鹹陽B.歧山C.鎬京D.長安7.下列人物中
  • 德國哲學家謝林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 No.61
    他用這種虛構的神秘聯繫來代替自然和人之間的現實聯繫,認為自然和人都是在原始對立的推動下,從這個神秘的本原中發展出來的。從「絕對同一性」發展出自我意識的過程是從客觀到主觀的無意識的創造過程,被稱為歷史的伊利亞特,構成他的自然哲學的內容;從自我意識返回到「絕對同一性」的過程是從主觀到客觀的有意識的創造過程,被稱為歷史的奧德賽,構成他的先驗哲學的內容。
  • 和平時期看財政,戰亂時期看軍事,維穩必須靠思想控制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回過頭去看作者撰寫本書的出發點:研究中國歷史上最深層的脈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和平時期看財政,戰亂時期看軍事,維穩必須靠思想控制。在和平時代,對歷史演化影響最大的是財政和經濟。一個朝代建立後,最深層的需求是建立官僚體系來維持社會穩定,並建立財政體系來維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壟斷、國有企業、土地公有制必然是政權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幾大手段。只有了解政權所有者的財政衝動,才能真正了解歷史的走向。這也是我對這本書興致盎然的原因,因為它從一個寬廣的視角來看現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分別用橫向的世界維度和縱向的歷史維度分析,這樣的橫縱對比之後才會讓我們更加了解現代中國的問題。
  • 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喜歡上歷史人物?老師說:從2個方面入手
    #歷史課堂上讓學生喜歡歷史人物,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重要方法。歷史人物一般可分為以下幾類:一、為國為民為革命而獻身的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和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這類傑出人物在我國歷史上為數眾多,如西漢時為抗擊匈奴保衛國家而忘家的霍去病,近代抗法老將馮子材,以及面對反動軍閥的屠刀視死如歸的共產黨員林祥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