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死了之後,張作相當然有可能成為東北王。
倘若不是張作相「拱手相讓」,張學良實際上並沒有機會接手奉系。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在北伐軍步步緊逼之下,選擇了退出京城,返回奉天而暫避北伐軍鋒芒。
不過,他所乘坐的專列在經過皇姑屯三洞橋的時候遭遇了日本人的埋伏,從而被炸身亡。
張作霖一死,奉系一時之間就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
這種情況對於奉系而言很不妙,日本人一旦知道張作霖已經身亡的消息,一定會趁機對奉系出手。
關於這一點,一手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後來在回憶此事之時也毫不掩飾地說了出來。
「只要打倒張作霖一個人,所謂奉天派的諸將,便會四散。」
日本人之所以想要除掉張作霖,原因就在於當時張作霖不肯跟日本人合作,從而惹惱了日本人。
而日本人之所以只能選擇暗殺這種方式,則是因為張作霖有所忌憚。
當時張作霖雖然已經被北伐軍逼得退回奉天,可是他手上的兵力實際上折損並不嚴重。
而且張作霖在東北經營了十數年之久,可謂根基深厚,再加上奉系又打造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
奉系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日本雖然對東北滲透了很多年,可一旦真和張作霖撕破臉,那麼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這也就造成了日本對奉系有所忌憚,從而在製造了皇姑屯事件之後,仍然不敢輕易對奉系出手。
因為奉系對外宣稱張作霖只是受了一些小傷和驚嚇,而日本又無法從帥府獲取準確無誤的消息。
也正因為日本無法獲知張作霖是生是死而不敢貿然出手,才讓奉系在危急關頭完成了換代之事。
張作霖死了之後,關於誰來接任奉系老大一事,奉系內部其實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當時出現了三種聲音,一是支持張學良接任,二是張作相接任,三則是楊宇霆接任。
張學良放在那個時代,能力只能算是一般。
軍事不如郭松齡,政治不如楊宇霆,威望也不如張作相等老一輩奉系將領。
至於駕馭人才的能力,那也是一塌糊塗。
他在接手奉系之前駕馭不了郭松齡,接手了奉系之後又駕馭不了楊宇霆,也駕馭不了老一輩奉系將領。
而張學良之所以有機會接受奉系,也從來不是因為他多有本事,僅僅是因為他是張作霖的兒子而已。
畢竟當時還處於一個舊社會的時代,很多人對於「家族傳承式」的政權還有一定的留戀。
這也讓張學良在張作霖死了之後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支持張作相的人則多是奉系老將,多是那一批曾經和張作霖一起打江山的元老,也就是奉系的元老派。
元老派在奉系擁有極大的權力,倘若他們一力支持張作相的話,張學良根本就不是張作相的對手。
而支持楊宇霆的人則是奉系之中的士官派,實力雖然還不足以撼動元老派,但已經差不了多少。
尤其是楊宇霆一直深受張作霖的重用,起初又獲得了元老派的扶持,實力幾乎是幾何倍數式增長。
這也就是說在張作霖死了之後,雖然以張學良、張作相和楊宇霆呼聲最高,但張學良顯然不如另外二人。
倘若郭松齡在1925年沒有反奉,倚靠郭松齡的輔佐,張學良還有和張作相及楊宇霆一爭之力。
可惜郭松齡反奉失敗了之後,楊宇霆為防張學良出手相救郭松齡,從而先斬後奏地斃了郭松齡。
郭松齡一死,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自然在奉系之中就成了夾縫中的老鼠,張學良也就失去了臂膀。
既然張學良實力不如張作相和楊宇霆二人,為什麼最後卻能夠順利地接手了張作霖留下來的家業呢?
此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張作相主動放棄了接任奉系老大的機會,轉而去支持張學良。
張作相也說出了原因:「如果老帥安去,我可以接任,但今天老帥殉國,我必推你繼之。」
也正因為有了張作相的支持,張學良才得以打敗了氣勢洶洶的楊宇霆,從而成為了奉系第二任老大。
不過,張學良能力的確一般。
哪怕他已經有了張作相的支持,可是仍然無法駕馭奉系老一輩將領,更無法駕馭楊宇霆。
楊宇霆對張學良一直是咄咄相逼,然而張學良卻屁也不敢放一個,最後用了一招「鴻門宴」才除掉了楊宇霆。
而在除掉了楊宇霆之後,他也並沒有能夠完完全全地控制奉系,老一輩將領仍然沒少給他穿小鞋。
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湯玉麟,其實就並不怎麼買張學良的帳。
湯玉麟坐鎮熱河,張學良丟了東北之後之所以沒有去熱河,就是因為張學良知道老湯不買他的帳。
從最後的結果去看1928年奉系的換代,當時讓張作相或者楊宇霆接手奉系,或許都要比張學良更合適。
只可惜張作相太厚道,或者說傳統「家臣」觀念太重,這才讓他放棄了接任奉系老大的機會。
倘若當時是由奉系接任,不論是1931年或者是1937年,局勢都將為之一變。
雖然最後的結果還是會丟,但至少不會那麼丟得那麼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