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把古代文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統稱為古代學校教育。
(1)古代中國
①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學校最早出現在夏朝。《孟子》裡說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②西周以後,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
西周時期的教育內容是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
禮: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樂:音樂、詩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射箭、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教育;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數:簡單數量計算教育。六藝教育是我國分科教育的雛形。
③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著名學府,是一所由官家舉辦,私家主持的學校,講學具有學術自由的特點。
④漢朝:西漢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思想專制的文教政策。設立太學,是當時的最高教育機構。東漢靈帝時,設立鴻都門學,這是一種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漢代地方官學通常稱為郡國學或者郡縣學。
⑤隋唐:隋初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隋煬帝時期定十科舉人,這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創立的開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舉制度。
隋煬帝設立國子監,這是我國歷史上中央政府設立專門教育行政部門和設置專門教育長官的開始。
唐朝設六學二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弘文館、崇文館)組成了中央官學的主幹,由國子監管理。唐代的州、府、縣各級單位都根據其大小設置相應規模州學、府學、縣學等地方官學。
⑥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內容不再是科舉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經書的背誦上。
⑦明代以後,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扼制。
⑧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國之一,它的教育也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古代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把人分成4種等級:首先,處於最高等級的是婆羅門種姓的僧侶祭司,應該受到最優良的教育;其次是剎帝利,為軍事貴族;再次是吠舍種姓,僅能從事農工商業;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識字讀經被認為是違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處死。上述前面兩個種姓是天然的統治者。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唯一的教師。教育的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和鑽研經義。
(3)古代埃及
由於經濟文化的發達,埃及的教育比較發達,其教育制度比較完善,學校種類較多,主要有以下類型:
①宮廷學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王官為了培養王子王孫,開始辦學,學生學習讀寫、數學、天文,學習結束後進入國家機關任職。
②寺廟學校:是埃及的最高學府,進行高深的科學教育,重在學術探討。
③職官學校:政府為了訓練官吏創辦的,修業期12年,訓練一般的能從事某項專項工作的官員。
④文士學校:培養能熟練運用文字從事書寫及計算工作的人,這是古埃及開設最多的學校。
文士精通文字,能寫善書,執掌治世權限,比較受尊重,「學為文士」成為一般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教學方法是灌輸和體罰,教育為統治階級所壟斷。「以僧為師」「以吏(書)為師」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農民子弟與學校是無緣的,奴隸子弟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4)古代希臘、羅馬
雅典教育與斯巴達教育是歐洲奴隸社會兩種著名的教育體系。它們都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奴隸無權享受教育。但由於各自的政治、經濟狀況不同,因而教育體制也彼此各異,其區別主要是:
①政府對教育的態度不同。斯巴達採取嚴格的集權領導,把兒童視為國有,教育開支由國家負擔,青少年免費接受教育。而雅典對教育則採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視為家庭的職責,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學校並交納學費,都是家長應盡的職責。
②培養目標不同。斯巴達統治者對內施行暴政,對外則實行防禦、侵略政策,以訓練勇敢善戰的士兵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為使奴隸主子弟有條件參加政治和經濟活動——躋身政界和經營貿易,則竭力培養其成為身強力壯、品德優良、多才善辯而且有文化修養的和諧發展的人,即公民。
③教育機構不同。斯巴達為鍛鍊戰士,行尚武教育。雅典則由私人設置多種類型的學校,如體操學校、音樂學校、文法學校、修辭學校,以及哲學家的學園等,程度不齊,流派甚眾,任人選擇就學,政府不求整齊劃一。
④教育內容不同。斯巴達的教練所和士官團以軍事訓練和體育鍛鍊為主。雅典則在體育習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⑤教育方法不同。斯巴達強調要服從師訓,刻苦訓練。雅典則對啟發誘導比較重視。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為教會所控制,主要學校類型是教會學校,分為僧侶學校、天主教學校和教區學校,前兩者教育內容有神學和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中世紀的世俗教育是通過騎士教育和宮廷學校進行的。騎士教育是一種結合宗教精神與尚武精神於一體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產生於11世紀十字軍東徵時。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即騎馬、遊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總結:古代教育的特點:
階級性: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人才的場所。
等級性:不同階層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統性:教育反映統治階級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思想。
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灌輸的過程。
刻板性: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單一。
象徵性:接受教育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3.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教育
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觀被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即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義教育即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維多利諾、尼德蘭的埃拉斯莫斯、法國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人文主義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育目標上,反對僧侶主義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
在培養對象上,擴大了教育對象,反對體罰和侮辱兒童,強調尊重、愛護兒童;
在教育內容上,反對「神道」之學,提倡人文科學;
在教學方法上,破除經院學風,提倡新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