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分子細胞》在線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教授應頌敏、沈華浩團隊等成果。他們發現了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現象,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而ATR/CHK1信號通路在對損傷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即「生命體非常聰明地通過這種方式來『保種』」。
相關研究為明晰腫瘤發生機制和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應頌敏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自然界的生命體是非常智慧的。細胞一旦出現損傷,都會先進行修復,實在修復不好,還會有最後一道防線,就是通過非隨機分離來隔離受損部分,以保證整個群體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正是課題組七年以來一直孜孜探索的原因。
約半世紀前,科學家發現,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存在非隨機分配的可能性,不過背後的相關機制和可能的驅動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闡釋。
2013年,應頌敏在一次帶領本科學生做創新實驗時,意外觀察到了一對外表長得很像但內在並不相同的「雙胞胎」細胞,也就是非常少見的細胞分裂的不對稱分配現象。
通過免疫螢光染色的方法,他們發現,這對以往被稱為「新」細胞和「舊」細胞的雙胞胎藏著一個大奧秘。「舊」細胞繼承的母細胞的染色體DNA都是完好的,而「新」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卻有很多是受損的,「表面上看是新舊的區分,實質上是損傷與非損傷染色體的分配。」應頌敏說。
「正是因為這樣的隔離,好的子代細胞可以進一步發育和增殖,不好的子代就被淘汰掉了。」應頌敏說,隔離受損細胞這一調配作用可能在幹細胞發育時也起到保證生命種子長期存活的關鍵作用,「這涉及到非常基礎的生命學現象,關係到細胞在進化過程中如何將完好的遺傳信息保留到一個子代細胞中。」
在DNA複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情況, DNA末端的端粒部分特別不容易複製,一旦複製不好就會出現損傷。這種複製障礙被稱為複製壓力。
在正常細胞中,非隨機分配相當於是築起了生命繁衍的一道最後防線,保證把完好的染色體信息一代代傳遞下去。而在腫瘤細胞中,非隨機分配則可能起到了利好腫瘤生長的作用。如果能夠掌握非隨機分配的發生機制,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腫瘤快速增殖和耐藥的原因,為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潛在的靶向方案。
文章評審專家說,這項工作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之後各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可以從不同視角來跟進驗證並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04.0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