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共和國,與南方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南岸,西南瀕臨裡加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國土總面積45339平方公裡,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族,總人口131.3萬,首都塔林。
愛沙尼亞的國名(Eesti)可能來源於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描述的被稱為「Aestii」的人群。該國擁有大量油頁巖和石灰石以及覆蓋47%領土的森林。
1920年2月,蘇俄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40年6月,受到蘇聯的武裝侵略而全境淪陷。7月,在蘇聯的策劃下,成立了傀儡政權。8月,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0日,宣布恢復獨立。
愛沙尼亞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而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愛沙尼亞也是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2016年,共有學前教育機構635所,各類中小學校519所,各類技術職業學校39所,高等教育機構24所,其中大學7所(6所國立,1所私立),各類職業高等教育機構15所。2016年,共有22.21萬人在各類學校學習,學前教育學生6.76萬人,中小學學生14.92萬人,各類技校及職業學校學生2.51萬人,大學學生4.78萬人。
01塔爾圖大學
著名高等學校: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建於1632年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plphus)統治時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學院改稱塔爾圖大學,被尊為「愛沙尼亞的啟蒙聖母」,愛沙尼亞許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畢業或曾任教於該校。設有神學、法律、醫學、哲學、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學、教育、體育、經商管理、數學和信息科學、社會學等11個學科,下屬10個系和研究所。師資人員共1368名,其中教授131名。學生1.8萬人。託努·萊特薩爾(Tonu Lehtsaar)代理校長職務。
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愛沙尼亞共和國及波羅的海國家最高學府,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的母校。大學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建立於1632年,具有超過380年的歷史,是北歐乃至全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在整個歐洲也享有盛譽。該校與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同為有歐洲常春藤聯盟之稱的科英布拉集團成員。塔爾圖大學的臨床醫學在全歐排名前五,符號學全球排名第一,學校綜合排名歐洲前100。愛沙尼亞的國家部長及其他國家領導和商界領袖中有80%畢業於該校。
倫敦大學學院斯拉夫東歐研究院與塔爾圖大學合作開展IMESS國際碩士研究生項目,加強愛沙尼亞與英國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深入研究關於地緣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和歷史的區域性影響。
塔爾圖大學分布於愛沙尼亞僅次於首都塔林的第二大城市、大學城塔爾圖,城市公交系統發達,交通便利郊區外有機場和火車站。該城市的主要人口由大學生組成,是一個充滿活力而又安全的城市。在塔爾圖,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學生/市民活動,例如全民自行車比賽,搭房子比賽,全民長跑比賽,大型學生演唱會,音樂節等。這使得塔爾圖大學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在眾多國際留學生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02塔林大學
塔林大學(英語:Tallinn University;愛沙尼亞語:Tallinna likool)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市中心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是由塔林市的多所知名大學和學院合併成立,也是該國發展得最好最快的大學。校內學習資源豐富,有5%以上的國際學生。是波羅的海地區的一所國際性高校,與全球多所大學有合作,是著名歐盟項目Erasmus的交換院校之一,隸屬於:歐洲大學協會(EUA)、歐洲首都大學網絡(UNICA)、波羅的海區域大學網絡(BSRUN)。
塔林大學由19個研究所以及5所學院組成,學校擁有超過10,500名學生和5700餘名教職員工(120多位國際教師和研究人員)。學校發展非常迅速,核心研究領域包括人類學,自然科學,和教育學。其中,社會科學和人類學是該校強項,學校在自然科學方面同樣進步顯著。
學校有來自46個國家的留學生,並設有日語研究中心和龐大的漢語研究中心。愛沙尼亞首個孔子學院於2010年在此成立,這是波羅地海地區(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國)第一所孔子學院。
暑期學校會為學員們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科教育,以2012年的課程體系為例:有六種語言類課程,十種藝術類課程以及七種法律、商業、哲學等相關課程。2012年塔林大學的「暑期學校」是與塔林理工大學、愛沙尼亞藝術學院等四所大學共同組織的,學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個學校的文化,課程結束後還可以參加學校特別組織的短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