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700多公裡,金山普洱牽手24載。1996年起,金山區對口幫扶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江城縣;隨著2016年幫扶內容調整為東西部扶貧協作,金山區幫扶縣也調整為普洱市寧洱縣、墨江縣、景東縣和鎮沅縣。
在派出援滇幹部的基礎上,針對普洱專業人才缺乏的情況,金山組織區內醫院、學校結對幫扶普洱20家醫院和30所學校,更增派優秀醫生、教師及農技人才赴當地幫扶。「4+4+2+1」人才支援模式(即常年向對口幫扶縣派駐4名醫生、4名教師、2名援滇幹部、1名農業技術人才),保證了每個縣都有11名幫扶人員,做到人才、管理、技術「三輸出」。
遠山有呼喚,金山有支援。2020年,金山區對口幫扶的普洱四縣(寧洱縣、墨江縣、鎮沅縣、景東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亮眼的成績單裡,有著上海金山人民割捨不下的情懷。
推廣農技,金獎番茄「遠嫁」普洱
在雲南普洱市,哀牢和無量兩山之間,橫臥著一座靜謐的小縣城——鎮沅縣。入秋以來,縣城一隅的連棟溫室大棚裡,來來往往的人們打破了寧靜。鮮紅誘人的大番茄進入成熟期,當地農民們正忙著把果實採收入籮,經過分揀、包裝後再一批批運出基地。這就是從上海金山「遠嫁」到普洱鎮沅的「哲優番茄」。這位番茄家族的「名門閨秀」,沙瓤、爆汁、清甜,曾多次獲得上海地產西紅柿品鑑評優會金獎。
「這裡光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非常有利於種植水果番茄,但大部分農民墨守傳統種植習慣,缺乏科學種植技術,經濟效益並不高。」金山區援滇農業專家翁永剛介紹。在他的指導下,「遠嫁」到鎮沅的4畝秋番茄不僅綠色生態,且產量高、品質優,檢測出的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標喜人。據初步測算,示範項目畝產量約3.8噸,畝產值可達3.65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過去,金山區對口幫扶的寧洱縣、墨江縣、鎮沅縣、景東縣,曾普遍存在農村人居環境落後、產業基礎薄弱、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內生發展動力欠缺等諸多困難。近幾年,金山區持續加大投入,創新工作方法,助力高質量脫貧。今年,區裡又統一派駐援滇農技人才,指導兩地農企合作開展金山優質蔬果新品種的試種、示範、推廣。
為加大產業扶貧力度,進一步發揮金山農技優勢,在區農業農村委的關心支持下,金山區對口農業合作項目——優質綠色番茄標準化種植示範項目在恩樂村丙中小組全面啟動。2020年7月中旬,鎮沅古普沅益農茶葉專業合作社組織人員,開展「浦粉500」「玉金香4號」等上海番茄新品種的前期播種育苗工作。
「嫁到」普洱的不只有紅豔豔的「番茄女皇」,還有金燦燦的「玉米王子」。梅國紅是金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已紮根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30年,曾榮獲全國「最美農技員」的稱號。今年3月,他到寧洱縣開展為期一年的對口支援工作。梅國紅馬不停蹄深入鄉鎮調研,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在德化鎮勐泗村和寧洱鎮硝井村試種優良玉米品種——金銀208(水果玉米)、荊恆一號(甜糯型玉米)等。通過試驗對比,進一步改良當地主推玉米品種,有效提升了鮮食玉米的品質。
金山區農技人才通過示範推廣和技術培訓,幫助寧洱農民提高收入,輻射周邊種植戶821戶2854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71戶597人。鎮沅縣不斷湧現出新型職業農民,用新理念發展農業,讓更多農民搭上產業脫貧的快車。
扶貧扶志,多措並舉促就近就地就業
「在上海,我不僅找到工作,還幫助家人實現就業,給了我無比的自信。」金山區日銘公司員工段玉澤感嘆道。他患有肢體四級殘疾,長期在老家普洱務農,家庭生產力低下,生活窘迫。聽說滬滇就業扶貧有為殘疾人特設的崗位,脫貧意願強烈的他立即報名。通過兩地人社局「點對點」就業輸送,段玉澤來到日銘公司,在坐班式生產線上工作。根據鎮沅縣的政策,對口輸出的建檔立卡戶在金山工作期滿3個月,就能為親人爭取到公益崗位就業名額。今年11月初,段玉澤和家人都實現了就業,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據悉,金山區利用社區治理先進經驗,協助普洱合力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累計實現了1.2萬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
金山區幫扶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注重扶貧扶志,使基層村寨漸漸起了變化,村民改變了「等、靠、要」的狀態,「我要脫貧致富」的思想生根發芽。
在景東縣,上海泉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香菇產業基地的大棚裡,金山區援滇農業技術人才程興興正在進行水質檢測。一池試養的3萬尾羅氏沼蝦蝦苗,目前成活率在70%左右。待技術成熟後,蝦苗將被推廣到當地的稻田養殖中,上海又為景東縣找到一條致富新路。
對本地農戶越來越強烈的脫貧意願,香菇產業基地負責人馬龍彪體會更深。去年,上海市金山區在錦屏鎮磨臘村、新民村、利月村等5個貧困村投入援建資金試運營新項目。每村都能獲得扶持款,村集體可以以此入股基地,並約定每年按股金的5.1%分紅。該項目按照「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模式運作,村民不僅可以收穫土地流轉費和經營分紅,還能優先獲得勞動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目前,該基地提供60到100個就業崗位,其中還有50名殘疾人。
醫教幫扶,把愛心的種子深深埋進泥土裡
2020年4月19日凌晨5點31分,一名雅邑鎮產婦被急送到墨江縣人民醫院,入院診斷為前置胎盤、橫位,產前出血近3000毫升,隨時有呼吸、心跳驟停的生命危險。援滇醫生、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婦產科專家時玲接到「救命」電話,立刻直奔手術室。憑藉豐富臨床經驗,時玲在產科、麻醉科、輸血科的密切配合下,經過三個多小時奮戰,完成了一臺漂亮的手術,母子平安。
這日,也是時玲和金山分院放射科鄧波、心內科葛瑋、血液/腫瘤科吳福紅組成的援滇醫療隊來到墨江的第20天。他們快速融入當地醫護集體,從醫療技術、規章制度等方面著手,提升縣人民醫院的綜合能力。手術室裡當然也少不了金山醫生的忙碌身影。「有大手術,疑難病例,就找上海專家。」成了當地人的共識,這也是最貼心的誇讚。
作為駐地醫療隊隊長,時玲不僅帶教查房、示教手術、業務講座,還開展了新生兒窒息復甦理論和操作培訓,切實提升當地醫護的搶救能力。鄧波則在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院之間「兩頭趕」,負責帶教指導科內醫師閱片,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波老師」。葛瑋和吳福紅分別承擔著10張床位醫療救治任務,不少患者慕名而來求診。
時玲和夥伴們初到普洱時,金山區赴滇講學團一行16人正奔赴對口支教基地,開啟講學之旅。一個學期的時光匆匆溜走,卻在兩地師生的身上心上留下了印痕。夏為益老師自嘲瘦了十幾斤,但他任教班級的成績有了明顯提升;閆旭東老師悄悄改變著當地傳統教學模式,讓原本「只聽不動」的學生們成為課堂主體;90後的沈鑫老師也有「絕招」,他巧妙地將抽象數學知識點轉化成興趣點,讓孩子們寓教於樂……講學團「用心」「用情」「用力」,為大山裡的孩子照亮一束光。
「親愛的老師,在這段日子裡,您給我們帶來了文化衝擊和思想碰撞,引導我們去學習、去思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生們的一封封感謝信溫暖著老師們的心。截至目前,金山區赴滇講學團已留下了71位園丁的身影,為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帶去新力量、新理念、新希望。金山與普洱教育合作歷經20多年,不斷開拓創新模式,長期支教、跟崗培訓、校際合作、講學團……愛心接力棒代代相傳,架起兩地友誼之橋。
一段段旅程不辭辛苦,一段段經歷刻苦銘心。金山援滇幹部人才的足跡踏遍普洱的崇山峻岭,他們的汗水灑在學校、醫院和田間地頭,他們更是把愛心的種子深深埋在了普洱的泥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