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先登死士

2020-12-12 白猿獻桃

在古代,攻城時最先登上城頭功勞最大的人或部隊,稱為「先登」。後來「先登」引申為攻城的先頭部隊。

三國時期,袁紹手下大將麴義就統領著這樣的一支部隊,後人稱之為先登營或先登死士。

《漢晉春秋》中有: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

在界橋之戰中,麴義率領先登死士大敗公孫瓚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並用強弩射殺了千餘人馬,使得白馬義從元氣大傷。

那是一場王牌VS王牌的戰鬥,其過程兇險萬分!

身為步兵的先登死士是怎麼打敗騎兵中的王牌的呢?

白猿以為,除了戰術運用得當外,還有先登死士的一種「敢死」精神。有一句話叫:先登死士,向死而生!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你橫我比你還橫!男兒走四方,何處不為家?死在哪裡,葬在哪裡,天下青山都一樣。

接下來白猿便來介紹一下這支傳奇部隊。

特徵:八百兵為先登,後有強弩千張,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兵種:步弩混合兵種。步兵應分輕重兩種,配槍矛刀盾,弩兵著皮甲配強弩。

規模:一千八百人。

先登死士的人數及兵種

《英雄記》中有: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

前面八百兵一定是先登營的,但後面那一千弩兵是否屬先登營還沒有個說法。有人說是袁紹支援麴義的,有人說是麴義本部先登營的人馬。

一般來講,在界橋之戰中這兩部人馬同屬麴義領導,精誠協作,還打敗了白馬義從,可以當作一支部隊算。

白猿以為,這支弩兵部隊在面對聞名天下的白馬義從時仍敢出擊,很符合「先登」的敢死精神。要知道,當時的另一支精銳部隊大戟士可不敢上。故白猿把這支弩兵部隊劃到先登營的名下,合一千八百人。

《英雄記》中有: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

由此可見,前部的先登死士是舉著盾牌的步兵,後部的先登死士是手持強弩的弩兵。先登營應是一支步弩混合部隊。

先登死士的統帥

麴義

又作曲義、鞠義,祖上冀州平原人,靈帝年間鞠氏遷往涼州。

麴義早年生活在涼州,非常熟悉羌人的作戰方法。後來成為了韓馥的部將。

《後漢書》中有: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麴義反叛韓馥,袁紹趁機聯合麴義逼迫韓馥,在袁紹成為冀州牧後任其帳下大將。

《三國志》中有: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

後來南匈奴單于於夫羅挾持張楊反叛漢庭,袁紹派麴義追擊到鄴城,大敗了南匈奴的軍隊。

《三國志》中有:紹軍廣川,令將麴義先登與瓚戰,生禽綱。

初平二年冬(公元191年),袁紹率軍在界橋以南二十裡處與公孫瓚交戰交戰。公孫瓚有三萬人馬,兩萬步兵居中,左右兩翼各五千騎兵,白馬義從擺在前沿。

袁紹令麴義率領八百步卒並一千弩手迎敵。公孫瓚輕視麴義的兵馬較少,下令白馬義從衝陣。

麴義命令手下用盾牌遮住身體不動,弩手藏在側翼。當雙方的距離不到十幾步時,兩翼的強弩齊發,公孫瓚軍大敗,白馬義從損失千人,嚴綱被生擒。麴義乘勝追擊攻破了公孫瓚的軍營,並且拔掉了公孫瓚營門的大旗。

白猿以為,麴義將軍深諳騎兵作戰之法,知騎兵之厲害在其機動速度與衝擊力量,害怕近身搏鬥。故用兩翼弩手消減白馬義從的衝擊力,再用先登步卒近戰搏鬥,乃破之。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若是常人,誰能在滾滾鐵蹄下巋然不動,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強大的定力。麴義將軍少居涼州,邊疆之地常有爭鬥,想來在此等惡劣環境下,其已養成了不動如山的器量。難得的是一千八百先登死士儘是如此,死士,死士,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先登死士,向死而生!壯哉!

《英雄記》中有: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

在白猿心中,高順是一個,麴義又是一個,兩人皆擅長練兵,卻死不得其所。可惜!可嘆!

先登死士,向死而生

公孫瓚南下進駐界橋,兵威強盛,冀州各郡縣望風披靡。

一股壓抑的氣息瀰漫在袁紹的軍中。

先登營帳內。

「前幾日,麴義將軍講的對付白馬義從的方法,爾等都記熟了嗎?」一位姓郭的什長說道。

「放心吧,我等省得。先藏在盾牌後,待弩兵兄弟放箭後,再衝上去見人就殺。」士卒們回道。

「汝懼死乎?」郭什長盯著其中的一個士卒道。

「不懼。」那士卒驕傲的挺起了胸膛道。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先登營的各個軍帳中。

其實這已是郭什長第七次叮囑了。

郭什長算是先登營的老卒了,從涼州起他便跟著麴義。一路到冀州,幹過羌人,殺過黃巾,大小仗打了不少。若是放在其他的部隊,至少也得是個百人將,可這裡是先登營,哪個不是身經百戰的。

麴義將軍說過,先登死士,向死而生!每戰有必死之心,方能取勝。此之謂勝已也。

明天的一戰,對手是威震草原的白馬義從,老郭的心中不禁有些煩躁。

也許是對方的名聲太響亮了吧,連自己這個先登老卒都感到一陣的壓力,其他人更會如此。

沉思了一會兒,老郭決定給手底下的人打打氣。

老郭起身走到眾人面前,背過身吸了一口氣道。

「昔日秦人歌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七尺男兒,當醉臥沙場。死在哪兒,埋在哪兒便是了。」

「瞧瞧爾等這副熊樣,分明心中怕的要死,嘴裡卻說不懼。一個白馬義從而已。」

「不就是個死嗎,你死我復仇,我死你復仇,都死將軍替我等復仇!」越說越激動,老郭大聲咆哮道。

「壯哉!」只見一位身材高大穿著鎧甲的將軍走進帳來。

士卒們紛紛站起來齊聲道:「見過麴將軍!」

麴義的目光落在了老郭的身上,打量了一番道:「你很不錯!」

隨後又面向士卒道:「白馬義從是人,爾等也是人。他白馬義從在草原上闖下赫赫的威名,明日我先登死士就要踩著他的名頭揚名天下!此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爾等有沒有信心?」

「有」士卒們高聲道。

「只要聽我命令,記住我說的話,此戰必勝!」麴義目光炯炯地道。

記憶又回到了當年,麴氏與羌人賽馬,麴家出五人,那羌人部落也出五人。最後的結果是,除了麴義贏了一場外,其餘的四場都輸了。

臨了那羌帥告訴他:「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若是有二十萬西涼鐵騎,天下無人可敵。」漢人在馬術上是怎麼也比不過馬背上的民族。從那時起,麴義便開始尋找克制騎兵的方法。最終,他也找到了一種方法——步弩混合作戰法。

也許是麴義的自信感染了士卒們,在他走後,原來惴惴不安的情緒安穩了不少。

老郭的心中也如釋重負。

界橋南二十裡。

公孫瓚軍與袁紹軍對壘。

公孫瓚以兩萬步卒居中,左右兩翼各擺五千騎兵,三千白馬義從在前。

袁紹觀摩公孫瓚軍後笑道:「公孫伯圭不過如此,他不是號稱白馬將軍嗎?今日我便要消滅白馬義從。」

旋即轉過頭來看向張郃:「儁乂,你率大戟士能勝乎?」

張郃四處張望,默而不語。

此時袁紹的臉紅的發漲,幸得養氣功夫還不錯,片刻便消失了。

「主公,我願往。」一個聲音從不遠處傳來。

袁紹扭頭看去,原來是麴義。

「哦?麴義將軍有把握勝過白馬義從?」袁紹問道。

麴義冷笑道:「白馬義從不過如此,某願領八百先登步卒在前,兩翼埋伏強弩千張,定能破之。」

「好,麴義將軍壯哉!」

「我便在此等候將軍取勝歸來。」袁紹沉聲道。

不一會兒,袁紹軍中出現一陣響動,原來是麴義率領先登營出陣了。

先登營以盾遮身,弩兵隱藏陣後,待達到指定位置後,漸漸地向兩翼移動。

公孫瓚見袁軍只出不到二千人,大笑道:「嚴綱,你去踏平他們。」

「諾」

嚴綱率白馬義從出陣,直奔先登死士。

「一千步。」

「噠噠噠」

「五百步。」

「噠噠噠」

「三百步。」

先登將士的心越來越重,白馬的馬蹄仿佛每一次都踏在將士們的心裡。然而他們依舊巋然不動。

「八十步。」

「三十步。」

麴義高聲道:「兩翼強弩放箭!」

「嗖~」先登強弩發出了自己的怒吼。

「嗚籲籲」

「嗖~」

「啊啊啊」

衝在前面的白馬義從被射的人仰馬翻。

後方的白馬義從避讓不及,出現撞馬的現象,一時之間場面混亂。

「先登士卒,殺啊!」麴義大叫道。

「先登死士,向死而生!」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八百先登死士趁亂上前斬殺白馬義從。

老郭衝上去便砍了一匹白馬的腿,緊接著又斬殺了白馬上跌下的義從。找到目標後又發起了進攻。

砍馬腿,刺馬肚,斬人首。白馬的嘶鳴,義從的慘叫。這支王者部隊從來沒有遭遇過如此的重創,向來都是他來殺別人,哪知今日換成別人來殺他。近身搏鬥,以步打騎。眼前的這支部隊無比的瘋狂。

陡然間,麴義望見了一員白馬義從的將領,是嚴綱。立馬持槍衝上前去直刺其面部,被他閃過了,麴義反手揮槍拍向他的背部。

「砰」的一聲嚴綱被擊下馬,隨即被先登死士活捉了。失去領導的白馬義從軍心大亂,已無交戰之念,旋即退去。

袁紹看到白馬義從兵敗,喝道:「此時不戰,更待何時。全軍出擊,取公孫瓚首級。」

麴義乘勝追擊,「先登營,衝啊,殺公孫瓚!」

「先登死士,向死而生!」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先登營一路直驅到公孫瓚的大營,並斬下了營中的大旗。一種異常刺激的感覺湧現到每個先登士卒的心房,他們勝了,勝了。那支草原無敵的騎兵部隊被自己打敗了。

老郭精疲力竭的坐在地上,他笑了。

自今日起先登營名揚天下!自今日起麴義名揚天下!

白猿評:

涼州豪傑有麴義,向死而生為先登。

界橋一戰破白馬,天下誰人不識君。

相關焦點

  • 三國有名號的部隊之先登死士
    大家好,咱們第一期分享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這一期咱們分享的是白馬義從一生之敵--先登死士首先強調一下先登死士並不是袁紹特有的名號部隊,三國時期各個諸侯都有先登營。那麼先登死士如何理解呢。古時攻城,最先登上城頭的功勞最大,謂以「先登」,後以「先登」為之先頭部隊。「先登」就是戰場上的先鋒,沒有固定的部隊,也不是固定的部隊番號。就「先登」這事來說,敢於先登者都是軍中勇士,先登成功還會獲得獎賞,額外的獎勵是會被載入史冊。如張遼、樂進、于禁、許褚、典韋、臧霸、孫觀、黃忠、凌操、丁奉等人都有先登的事跡,還不是一次兩次,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宿將。
  • 此人以先登陷陣為主,八百勇士威震中原,戰鬥力不輸高順、張遼
    比如曹魏集團的虎豹騎、虎衛軍、虎賁勇士;蜀漢集團的白毦兵、無當飛軍;孫吳集團的解煩兵;公孫瓚集團的白馬義從;董卓集團的飛熊軍;袁紹集團的大戟士、先登死士。等等等等……此類特種性質兵種,戰鬥力往往優越於普通兵種,甚至數倍於普通兵種。 其中高順的陷陣營、張遼的虎賁勇士、鞠義的先登死士非常相似。人數上,他們都以七八百之眾縱橫疆場;性質上,他們都是先登陷陣類死士。
  • 一招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詠春八斬刀究竟有多牛?
    用兵器打,打法是兩回事,一招就要玩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簡單快捷,不複雜,沒有很多招式,無須著重攻擊你的要害部分,祇要對方中刀,無論斬中對方手或腳,對方都已沒有反擊能力,祇能任人魚肉。
  • 擂臺以保護運動員生命為第一宗旨,實戰搏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黨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力吃力無力吃智」。黨師年輕時就喜好與人切磋交流,同門師兄弟與王喜元(侯春秀之婿)、趙策交厚。經常對我們說起二人的練法打法,從言語中可以聽出對二人的高度認可。特別對趙策評價非常高,認為趙策是一個練武奇才,家庭條件好、個人身形好、悟性好、老師好,因此被一些武林同道稱為「三秦第一手」。黨師有一個讓派出所民警都稱奇的經歷。
  •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小舞獻祭的真正原因,這就是愛情吧!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樣感情不就是至死不渝嗎?唐三願意為小舞犧牲自己,同樣小舞也可以。另一面小舞在看到武魂殿到來的時候也沒有絲毫的畏懼,在不知道唐銀就是唐三的情況下也一人對抗武魂殿。唐三為了救下小舞深入險境,而小舞也為了早日見到唐三而奮力一搏。兩人都是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勇者。
  • 女婿對丈母娘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是怎麼回事?
    ,這期間丈夫張強一直想讓妻子回去,可是王娟一點都不想再回去那個家了…王娟和張強經人介紹只自談了四個月便在2011年匆忙完成了婚禮,婚後兩人的生活還不錯,後來王娟意外懷孕本是添丁的喜事,沒想到在王娟這裡成了他們兩口吵架的起因原來王娟和張強結婚剛滿一個多月就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是張強卻覺得這才剛過一個月就有孩子,懷疑這個孩子不是他的
  • 三國志戰略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暴力吳弓站擼絲毫不虛三勢呂!
    大家好,我是村夫,之前村夫一直給大家分享吳騎陣容,今天我就給大家帶來一套吳弓陣容,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上圖~這套陣容由甘寧、太史慈和孫尚香組成,兵種我們選擇弓兵,這樣就可以在吃到科技帶來的加成外也能使得武將自身的兵種適性收益達到最大~
  • 駁「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搞中美對立「打冷戰」就是把中國帶進溝裡!
    題:駁「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搞中美對立「打冷戰」就是把中國帶進溝裡! 02真是「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五毛「反美」和美國反華勢力的「反華」不斷相互助長,「反美」和「反華」簡直是唱雙簧,一起損害中國利益!五毛的這種行為才是「賣國賊」!甚至是有意通過激化中美對抗,把中國帶進溝裡!
  • 「死」和「亡」有什麼區別?原來根本不是一個意思,漲知識了
    在我們現代漢語中,「死」和「亡」都可以理解為一個意思,即死去、離開人世、終止生命,說白了就是肉體和精神的消失。要知道,「倉頡造字」之初,每一個漢字都有它們自己的來源和意義,後來經過時代的變遷,人為的變動,漢字的很多意思都發生了改變,而「死」和「亡」這兩個字,最初的意思也並不是一個意思。
  • 司馬懿大權旁落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試想一下,當時的司馬懿都已經是70歲了,算起來都已經是一個將死之人了,他是有多大的執念,才會去想著奪取曹魏的大權?而且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僅僅過了2年就死了,可以說,他基本沒咋享到福。很多人都想不通,為啥司馬懿會在那個時候去奪權,不合理啊?而且就司馬懿之前在曹魏的表現來看,那可是一個大忠臣啊,難不成說司馬懿一直是對曹魏有覬覦之心?
  • 「士為知己者死」,從來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
    先咬文嚼字一番吧,這句話有三個重點,分別為「士」、「知己」和「死」。這群「國士」的行為離「死」的距離不足以用到道裡計,究竟是榮華富貴湮滅了初心,還是說這才是真面目呢?死士在東:從「王相一家」說起答案要從電視劇《大秦帝國》的一句臺詞談起,蘇秦第一次見齊愍王就說「齊國王相一家,諸侯羨慕啊」,說的就是孟嘗君的宗室身份。
  •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之四大鐵證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這是偉人說的。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是因為他具有常人不具備的偉大之處,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也沒出現幾個偉人。這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盛了五千年後,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民族危機,於是,他橫空出世、力挽狂瀾,讓這個民族死裡逃生。即使今天,他已離開我們幾十年,但14億中國人仍然要感恩於偉人當初的一個英明決策。
  • 司馬懿只不過「陰養」了三千死士,就成功奪權,什麼死士這麼強?這才...
    說起司馬懿,許多人對他的一個印象就是他是一個十分能夠隱忍的人,因為他在曹魏三代君王身邊數十年,一直在bai藏著自己的鋒芒,到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將曹魏的江山奪了過來。其實在當時的時候,司馬懿的手下只養了三千個死士,但他最後就能夠成功奪取政權,這是為什麼呢?
  • 比日本武士還不要命的百越死士:集體自刎的恐怖一幕,敵軍都看傻了
    日本武士以悍不畏死著稱於世,然而,比起他們的先師百越「死士」,他們的兇悍程度還稍遜一籌。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率軍攻打百越人建立的國家越國,越王勾踐率領越軍迎戰,雙方在槜李城(嘉興市南)列好戰陣。越王勾踐首先派出多名死士挑戰。
  • 司馬懿憑藉三千死士,奪權成功,這三千死士的下場如何?
    控制魏帝曹芳很簡單,但是魏國中,各個地方都有效忠魏國朝廷的臣子,想讓這些臣子屈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司馬懿知道,此時建立新政權不是明智之舉,只有讓天下百姓接受司馬家族的統治,才能建立新朝。司馬懿與當年曹操的處境非常相似,只有完成政權的過渡才能一統天下。後來司馬師、司馬昭當權期間,發生了多次叛亂。
  • 雪中悍刀行:王妃吳素為徐鳳年所留,唯一到結局都沒暴露的死士!
    但死士和死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他們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軍隊死士,也可以說是敢死隊他們的主要作用就是攻堅,拖住敵軍精銳,死戰不退,戰鬥力比一般的士兵要高,但也高的有限,主要是靠著悍不畏死的精神去衝擊敵方。
  • 「亡我之心不死」是一種神經病
    先看中華文明。商周時期,我們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點是絢爛多彩。春秋戰國,我們是用腦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漢唐兩代,我們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漢的強悍,唐的廣闊。那個時候全世界留學生都到長安來留學,而不是去哈佛,也不用考託福和GRE。但是到了宋元兩代,就叫做有心無胸,心還是有的,但是胸沒了。
  • 漢哀帝劉欣,七亡之死
    所謂「易姓受命」就是由別姓代替劉姓重新接受天命做皇帝。他們企圖通過改牌換記的騙術,緩和人民的不滿,麻痺人民的鬥志。成帝時,方士甘忠可就做了一部《包元太平經》,宣稱:「漢王朝已碰上天地要滅絕它的厄運,應當重新受命於天。天帝派真人赤精子下凡授我這部書。如果按照我這部書中說的去做,可以使漢王朝再次接受天命。」但沒有被成帝接受,反倒以妖言惑眾誹謗朝廷罪,將甘忠可送進監獄(後病死)。
  • 火箭不死,NBA必亡
    做為二十幾年的籃球迷,我只喜歡NBA,因為他的力量,技術,快速,之美,因為有了姚明,開始關注火箭,但是從德安東尼入駐火箭,以魔球開始表演的秒進攻,越來越感覺NBA的無趣,勇士的成功,火箭的表演,小球的趨勢,給聯盟帶來的卻是收視率的下降,看籃球是真的看你用最快的時間,投籃贏球嗎,不是,是看團隊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