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市民陽虎生從海螺裡剖出2粒「結石」,經專家鑑定為罕見海螺珍珠
首席記者 韓 章 記者 顏 君 通訊員 楊明武
嶽陽市民陽虎生是一名普通的廚師,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幸運地邂逅了這樣的寶貝。20年前,他在一家海鮮店剖海螺時,無意間發現了2顆敲不破,像桌球一樣起跳的黃色「結石」。之後,他輾轉找到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鑑定,確定這2粒「結石」其實是海螺珍珠,而網上的資料顯示其價值遠超黃金。
11月14日,陽虎生將其精心收藏了20年的海螺珍珠展示在記者面前,講述了這個寶貝的來歷及在轉讓過程中遇到的曲折經歷,他希望通過媒體的報導,能夠找到適合收藏它的主人。
當日上午,長江信息報記者來到景城嘉園陽虎生的家。「已珍藏20年噠,還真有點捨不得轉手!」陽虎生打開一個精緻小盒,只見海綿槽中,安放著2顆通體黃色,外形圓潤,富有光澤的珠子。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顆彈珠大小的珠子,遞給記者。經仔細觀察,記者發現其表面有清晰的紋路,形成的圖案就像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
「這是海螺珍珠,十分罕見,價值遠超黃金。」話音剛落,陽虎生又拿出2張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出具的鑑定書,佐證自己的說法。談起他與這2顆海螺珍珠的奇遇,陽虎生感慨頗多。
1995年,26歲的陽虎生在城區一家餐館做廚師。一天,店裡像往常一樣,接到一批從湛江發來的新鮮海螺,正好由陽虎生對其進行剖處。當他剖開一隻碩大海螺時,發現體內有一大一小2顆黃色「結石」。
起先,他並沒有在意,隨手往案板上一敲。「沒料到,它並沒像雞蛋樣輕易被敲碎,反而像桌球一樣彈跳得很高。」陽虎生用菜刀試探著切開,卻發現其十分堅硬。因為好奇,他將2顆圓珠清洗乾淨,帶回了家中,隨手丟在抽屜裡。
2002年,陽虎生在家上網時,突然想起了放在抽屜裡的那2顆海螺「結石」。據陽虎生回憶,當年隨手丟在抽屜裡那2顆珠子,雖然沒有進行處理和包裝,但7年過去了,色澤依舊如剛剖出來時一樣漂亮。「當時就想著聽說人體內的結石都能賣錢,那海螺體內的結石應該更值錢吧。」隨後,陽虎生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詞「海螺的蛋」,卻發現相關信息很少。通過進一步搜索,他終於搞清楚了海螺體內的結石其實就是海螺珍珠。據網上的資料顯示,上萬隻海螺體內也難發現一粒海螺珍珠,紅色最好,黃色次之。看完這些信息後,陽虎生迅速找出自己的海螺「結石」與網上的圖片進行對比,初步判斷自己手中的就是海螺珍珠。為此,陽虎生又特意買了一個精緻小盒,將其妥善珍藏。
為了確定其身份,同年8月,陽虎生將其送往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進行鑑定。鑑定結果讓陽虎生驚奇不已:兩粒「結石」確為海螺珍珠,均為圓珠形、黃色、火焰結構、密度2.75,大顆總質量為8.846克,小顆為5.486克。
之後,他將自己持有海螺珍珠的相關信息上傳至網絡。多年來,不時接到要求參展或轉讓的電話。2010年,他帶著海螺珍珠到北京一家珠寶商城,想為海螺珍珠找個好買家。閒逛期間,看到不少外國人在商城中選購珠寶。「我那時也不會說英語,如果拿著盒子冒然向外國人推薦海螺珍珠,肯定會被當成騙子。」無奈之下,陽虎生只好向該樓層的櫃檯營業人員了解情況。那裡的營業員告訴他,她們那一整層樓都沒有海螺珍珠,雖然也經常有外國人來問起,但她們只在培訓時聽說過,究竟實物是什麼樣子,她們也不知道。陽虎生拿出自己的海螺珍珠放在一個櫃檯裡,周圍許多營業員都跑來一睹海螺珍珠的風採。「雖然,櫃檯裡的珠寶五光十色,但我的海螺珍珠放在裡面也顯得十分打眼。」
陽虎生給櫃檯的營業人員都留了電話,等了2天,也沒接到一個電話,他只得帶著寶貝返回嶽陽。
他告訴記者,為了將手上的海螺珍珠轉讓出去,他在與中介機構交往過程中吃過不少虧。「他們往往將物品價值說得很高、很誘人,還籤訂合同,讓你放心的繳納所謂參展費、保管費等。」2014年,陽虎生先後2次受到長沙一家中介機構邀請參展。吸取多次教訓後,陽虎生直接拒絕了籤訂合同、繳納參展費用等要求。幾年來,為轉讓這2顆海螺珍珠,僅差旅費就用掉了1萬多元。
陽虎生說,多年來,他通過網上搜索關於海螺珍珠的最新消息發現,全國迄今為止僅發現了6顆海螺珍珠。其中,臺灣有1顆、福建有3顆、他手中有2顆。「海外收藏者對海螺珍珠情有獨鍾,而國內收藏者甚少。我希望通過媒體的報導,讓這2顆海螺珍珠找到真正喜歡它們的主人,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海螺珍珠,其珠子通常是粉紅色的,間中也有白或咖啡色。它們有獨特的火焰似的表面痕跡,質優的形狀是兩邊對稱,通常是橢圓形的,價值由8000元至8萬港元不等,阿拉伯人及歐洲人對此種珍珠情有獨鍾。大約50000隻海螺裡面,人們才能在去肉以後得到1顆可用的珍珠。而且只有20%-30%的海螺珍珠才能用於首飾的加工,這種天然珍珠在全球範圍內都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