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民族特色鄉村旅遊成網紅打卡點
廉江上山村:山腰上的世外桃源
廉江上山村少數民族村民在茶場遊玩。通訊員 饒健健 攝
..
壯族、瑤族、苗族、回族、白族、侗族、土家族……在廉江市塘蓬鎮,有一條在雷州半島第一峰雙峰嶂半山腰上的民族村叫上山村,這個總人口619人的村莊,居住著1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
問風俗、探仙境、喝上山水、品上山酒、飲上山茶,這裡成為戶外驢友和攝影愛好者的樂園,是廉江鄉村旅遊的網紅打卡點。近日,記者來到塘蓬鎮,一探這個民族特色村。
半山腰上的上山村茶園給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帶來增收。記者 卓朝興 通訊員 郭龍碧 攝
以前——
上山高上山窮 有女不嫁上山郎
上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學鏗介紹,上山村的歷史已有三百多年。相傳,明末一女帶兩子過來定居,小兒子後來帶著子孫去了廣西欽州、北流一帶生活,留下大兒子在當地開枝散葉。當年,由於交通閉塞、生活貧窮,有些世代蝸居山林的上山村人甚至一輩子都沒下過山。民間過去曾流傳著「上山高,上山窮,有女不嫁上山郎」的說法,村中男子只能外出打工、娶外地女子為妻,再帶回上山村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民族村。村裡的「外來媳婦」中,有很多來自廣西、貴州、雲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少數民族。
從廣西遠嫁而來的陸煥流至今還清楚記得,38年前自己嫁來上山村時,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路窄泥濘。當時,夫家家徒四壁,窮得揭不開鍋。這裡山高路遠,建房子需要動用人力搬運建築材料,當年家裡只能用泥巴做起土泥瓦房居住,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如今——
山路通財富通 上山生活有盼頭
「如今好了,上山村路通、水通、電通、網絡通,該有的都有了!」經過近年務工收入,陸煥流家裡蓋起了兩層樓房,丈夫常年外出務工,自己有時在村裡茶廠或者水廠打點散工,邊工作邊照顧家庭小孩,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要進上山村,就得上山。記者一行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峰迴路轉,雲繞山間。二十多分鐘的車程後,才看到錯落分布的房屋。來到上山村委會,一個民族亭坐落在村場中間,隔壁是民族文化長廊,詳細介紹村裡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在村裡繞了一圈,只見翠綠的茶葉煥發生機,高山的泉水翻湧不息,農家釀米酒滿村飄香,村民生活好不愜意,儼然一處「世外桃源」。
談起上山村的喜人變化,壯族肖新蘭頗有感觸,說:「上山村這裡人均耕地面積少,在過去溫飽都是個問題。現在,大家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上山村少數民族村民來到村委會辦事。通訊員 郭龍碧 攝奮鬥——
釀酒醇開泉甜 民族風情看這邊
脫貧奔康,是上山村廣大群眾多年來的期盼。21世紀以來,進村的盤山公路建好了,村民外出打工逐漸增多。前幾年,廉江市人民檢察院掛點幫扶,在上山村開辦茶廠,墾荒種植120畝茶葉,有效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上山村村民小組長馮道欽介紹,茶、酒、水是上山村的「三寶」。茶場在村後背山頭上,佔地約120畝。山上的茶場因為地勢高、風光好,常常吸引很多遊客前來觀賞和遊玩。上山泉水於半山腰由地下噴湧而出,甘甜可口。前幾年,村民馮學捷在山腰上辦起了水廠,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的崗位,生意也越做越紅火。「村裡還辦起了上山米酒廠,每天可生產1000斤的米酒。」酒廠廠長馮光標介紹,上山酒因醇香甘甜、聲名在外,不愁銷路。
產業扶貧激發了致富的新能量。曾經一貧二白、被外人稱為「光棍村」的上山村,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已悄然成為廉江市的民族特色村,已實現脫貧。
馮學鏗表示,上山村自然資源豐富,民族風情獨特,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但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投資和發展潛力很大。關於上山村未來的發展方向,塘蓬鎮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在村中開發觀賞荷花及養魚一體化項目,建設「十六個民族屋」和農家樂,在荷花池周邊建設旅遊釣魚臺和人行道路,力爭把民族村建成具有民族風情的郊野森林生態區。
來源:湛江晚報
找工作,找房源,找老婆,找服務就上阿貴網【AGU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