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多,天還沒亮,王培林就同妻子騎車出門了。炎炎夏日,他倆想趕在太陽升起前,儘量多幹些農活。
他租的8畝地,離家不遠,約10分鐘車程。地裡種的全是澤瀉,這是建甌市吉陽鎮的「四寶」之一。
澤瀉採摘,並非易事,得一根一根找,太短的還沒熟,太長的就老了。所以,到上午六七點,近3個小時,夫妻倆也只能摘二三十斤。夏天,20多根才1斤;冬天,10多根就有1斤。
隨後,王培林再送到約7公裡外的「四寶小鎮」。
「四寶小鎮」位于吉陽鎮新橋村,緊鄰高速公路口,是集餐飲、觀光、遊樂、住宿為一體的休閒農莊,以烹飪「吉陽四寶」聞名:澤瀉、水空心菜、蓮子和仙草凍。
「四寶小鎮」的「鎮長」——建甌市四寶小鎮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華鋒,今年才41歲,從事餐飲業有14年之久,但經營這「小鎮」才3年。
1995年,初中畢業,他便跟著親戚到江蘇做油漆工,月收入1000多元。當時,這薪水可謂頗豐,「但畢竟有汙染,也沒啥前途」,幹了一年多,他就打道回府,回到老家建甌徐墩鎮。
1997年,在吉陽鎮政府找了份臨時工,他先幹了3年多的通信員,之後,轉做駕駛員。
2006年,鎮政府食堂無人承包,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接下了這活,主打「吉陽四寶」。起初,食客都是鎮政府的工作人員,食堂勉強維持。
隨著「吉陽四寶」的名聲越來越響,六七年後,開始有外人光顧鎮政府食堂。慢慢的,食堂聲名遠播,食客絡繹不絕,一年的營業額高達120多萬元,15張桌子已捉襟見肘。而且,「要環境沒環境,要清淨也不清淨,又常會打擾到鎮政府的正常工作」,換個去處的念想,鄭華鋒與日俱增。
2016年12月,「四寶小鎮」破土動工。他聘請武夷學院的師生進行設計,武夷山武夷街道下梅村傳承工匠進行施工,以仿古為建築特色,一期佔地15畝,包括遊客接待中心、餐飲中心、「吉陽四寶」展示區等。2017年7月,「四寶小鎮」正式對外營業,半年營業額就達數百萬元;第二年,營業額增至900多萬元,「四寶小鎮」還獲得2017年省休閒農業示範點稱號。
乘勝追擊,2018年12月到2019年9月,鄭華鋒繼續完善硬體,二期近15畝,新建了戲水區、民宿區、荷花池等。
這下,「要環境有環境了,要清淨有清淨了」,「四寶小鎮」招牌越來越亮,福州、廈門以及江西等外地食客也慕名前來。2019年,營業額破千萬,升至了1100多萬元。
疫情恢復營業以來,「四寶小鎮」的顧客日均有七八百人次,節假日則翻一番,多達1500人次以上。「最近這兩個月的業績,已將疫情停業的損失全部彌補回來啦。」這出乎鄭華鋒的意料。
最近,也是澤瀉採收期,每天,王培林夫妻倆上下午都要準時下地,一天50多斤,也無法滿足「四寶小鎮」的需求——平日,澤瀉一天的銷量會達80斤以上,節假日則飆升到200斤以上。
目前,「四寶小鎮」的收購價是一斤12元,所以,王培林累著,卻也幹得有勁頭。
其實,10多年前,他就開始種植澤瀉。不過,常無人問津,他也只種了兩三畝。漸漸的,買的人多了,價格也高了,2017年,他就多種了兩三畝,一年輪作兩次,自己運到市場賣,七八元一斤。
近兩年,澤瀉行情漸長,平日收購價一斤十一二元,春節期間高達50元以上。去年開始,王培林不再種黃瓜、豆子等其他農作物,專心種澤瀉,也開始嘗試大棚種植,一年輪作三次,一畝一年平均可收入1.7萬元左右。此外,他還會收購些賣到周邊縣市。
「現在,自家吃的青菜都要到市場買嘍。」王培林笑言。
周邊人種植「吉陽四寶」的越來越多了,這王培林知道,但他不知,截至目前,吉陽鎮種植澤瀉、仙草、蓮子、水空心菜的面積分別達到了768畝、2537畝、3891畝、6183畝,產值達2億多元,人均年增收7000多元。
他也不知,這背後,當地政府又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近幾年來,吉陽鎮突出「一產服務三產」,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特別是加強「吉陽四寶」種植管理水平,提升產品質量。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展銷會平臺,宣傳、推介「吉陽四寶」農產品品牌,鼓勵和支持光祥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開發「吉陽四寶」系列產品,促進其向質量型、高附加值型方向發展……
隨之,銷路越大越開,價格越賣越好,村民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於是,「吉陽四寶」種植規模不斷壯大。
背靠大樹,鄭華鋒很看好「吉陽四寶」,也很看好「四寶小鎮」的未來。接下去,他又要有大動作:計劃再流轉300畝地,開發農事體驗採摘區。「全面建成後,遊客就可以在『四寶小鎮』真正做到『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看農家景,享農家樂』了!」
(作者:朱海華 魏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