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城市發展的血脈,也是城市氣質的生動體現。「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以水為脈,條條河道貫穿義蓬,河道的乾淨整潔尤為重要。本期義蓬河道整治欄目聚焦義隆橫河,看河道整治工作如何有亮點,出成效,還義隆橫河一片水清岸綠。
碧波蕩漾,樹影婆娑,義隆橫河的美麗景致引得不少行人駐足欣賞。原先,義隆橫河由於自身流通不暢、周邊村民的生活汙水直排等原因,水體及河道環境較差。經過街道的全力整治之後,義隆橫河如今河道整齊寬闊,環境明顯改善。
治理無止「境」 河道無止「淨」
自「五水共治」工作推進以來,義蓬街道以「水清、岸綠、景美」為總目標,通過治源控汙、截流納管、清淤疏浚、活水入河等手段,讓義隆橫河恢復了清秀的「容顏」。除了日常的清淤工作以外,街道還利用充氧設備以增加河水的含氧量,並用水泵定時抽換水的方式,讓河水「流起來、活起來」。為促進長效管理,義蓬街道在河道中還栽種了美人蕉、鳶尾、香菇草、聚草等多種水生植物,進一步增強河道的生態修復能力,依靠水生植物「吃掉」水裡的磷、氨、氮等汙染物,從而淨化水質,最終讓河水「美起來、綠起來」。
治水不僅是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大事,更是提升居民生活環境的實事。為了全面提升義隆橫河沿岸景觀,街道依託河道沿岸人居環境、文化歷史和人文資源等,沿河規劃建設了景觀走廊、牆繪等,給居民提供了一個茶餘飯後納涼休閒的好去處。
如今,義隆橫河一改往日的雜亂無章,形成了一幅「一灣清水,兩岸綠蔭」的美麗畫卷。河邊,一條長約675米的「五水共治」文化牆上畫著精緻的治水宣傳畫和宣傳標語,既美化了環境,又向路過的行人宣傳著治水思想和環保意識。一條詩意的漫步小道蜿蜒而過,旁邊安裝了欄杆,布置了花卉小品,宛如一條絲帶,在義隆橫河邊不斷伸展,成為了一道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線。
家住義隆橫河附近的居民吳阿姨說:「原先這條河環境一般,就算住在邊上也不太關注。自從河道綠化和沿河景觀改造之後,家住附近的人都喜歡傍晚過來散散步、鍛鍊鍛鍊。」
「走心」服務營造全民參與氛圍
為了河道能保持長久的美觀和整潔,義蓬街道形成了一套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加強治水環保意識的宣傳,讓居民也參與到治水工作中來。街道積極利用「河長+」機制,將河長制分為街道級河長、村級河長、民間河長三個層次。三級河長聯合行動,切實落實「治、管、保」職責,對水質變化、河道保潔、重點項目等進行全程監控,在「全民治水」的過程中起到了「領頭羊」作用。同時完善監督考核機制,豎立河道牌,公布責任人,引導居民參與監督管理。設立「紅黑榜」,開展「綠幣積分賽」,建立以河道整治積分競賽為抓手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整改,明確街道級河長、村級河長、民間河長的職責。
同時,街道始終圍繞「五水共治」重點工作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居民治水護水的意識,積極營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圍。隨著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河道旁邊的違章建築需要拆除,居民種植在河道兩岸的蔬菜也要全部清除,這起初讓許多居民難以接受。街道各級河長始終堅持「走心」服務,「耐心」聽取群眾意見,「精心」提醒群眾從身邊事開始保護河道,「真心」實意與群眾進行溝通探討,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幫助群眾改變生活方式,積極引導他們融入城市生活,做好群眾的貼心人和知心人。如今,治水護水已經成為了每一個義蓬居民的責任,「經過整治以後,河道的環境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居民也受益很多。美麗的河道是每個義蓬居民共同的財富,需要大家一起來保護。」義隆橫河附近的居民王先生對記者說。(見習記者 蔣馨怡 通訊員 沈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