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是中國漢族特色發酵豆製品調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黴、麴黴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加鹽、加酒、乾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製成。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鹹豆豉和淡豆豉。
豆豉,古代稱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紀的《食經》一書中還有"作豉法"的記載。古人不但把豆豉用於調味,而且用於入藥,對它極為看重。《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都有此記載,其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發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我國臺灣人稱豆豉為"蔭豉",日本人稱豆豉為"納豉",東南亞各國也普遍食用豆豉。
出自《本草匯言》。
1.《肘後方》:傷寒有數種,今取一藥謙 療。若初覺頭痛,肉熱,脈供,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一升,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諸名醫方皆用此,更有加減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
2.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暑熱煩悶,冷水漬飲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醉、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過,乃末椒、乾薑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患腳入恆將其酒浸以滓薄腳皆瘥。好者,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彌善也。
3.《綱目》: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鹹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鹹者,當隨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時取中心者,非剝皮取心也,此說見《外臺秘要》。
4.《本經逢原》:淡豆豉,入發散藥,陳者為勝,入湧吐藥,新者為良。
概述
豆豉是我國傳統發酵豆製品。早在漢代就被譽為能"調和五味"。豆豉鮮美可口、香氣獨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胺基酸等營養物質。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大量生產豆豉供應志願軍食用,以增進食慾、補充營養。但因為它營養豐富,所以很容易變質,一旦沾了生水,就容易發黴。所以,最好用陶瓷器皿密封保存,這樣保存時間最長,香氣也不會散發掉。
摺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