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邊塞詩與黃昏意象,是大唐落日的最後餘暉,覆滅只是必然

2020-12-18 五千年莫憑欄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與杜牧二人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唐朝詩壇雙雄,後世的人稱之為「小李杜」。李商隱的一生都鬱郁不得志,他的詩歌中因此也到處充斥著難以名狀的悲哀與痛苦。但是李商隱表達痛苦的方式相當含蓄,這一點與杜甫有著相當大的不同。除卻李商隱與杜甫的性格差距之外,他二人所處的時代也有著相當明顯的差別,杜甫經歷過唐朝最為富庶的開元時代,也經歷過極為動蕩的安史之亂,這種由盛轉衰的落差感使得杜甫的詩歌充滿了對現實的不滿以及感慨,這也是杜甫詩歌沉鬱風格的重要來源。

從《望嶽》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江南逢李龜年》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在此間的遭遇實在是過於悲慘,目睹這一切的他由此也寫出了「三吏」、「三別」等一系列的現實主義偉大作品。但是李商隱並未經歷過「家國巨變」如此重大的打擊,雖然他的一生都掙扎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但這也僅僅是他個人的身世遭遇,他所處的現實環境雖然比不上盛唐時期,但較之杜甫來說還是相對安穩的。

李商隱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雖然沒有進入到晚唐政治權力的中心,但他還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對晚唐的政治現狀以及國運作出了自己的思考,這種思考的最終結果就是李商隱留下的數以百計的詠史詩和諷喻詩。在短暫的四十幾年的生命旅途中,李商隱對晚唐的政局以及命運表現出了深深的擔憂,這種擔憂不僅體現在他的詠史詩中,還散見於他的邊塞詩以及他諸多詩歌中的「黃昏意象」裡。「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李商隱發出的最驚心動魄的呼聲,只是如同他的諸多無題詩一樣,世人大都很難明了他的悲傷與無奈。

「但聞虜騎入,不見漢兵屯」的邊塞危機

李商隱歷經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和唐宣宗六朝,其中他活躍的時期大致是35年,也就是從唐敬宗時期具有獨立思考和創作能力到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病逝。這三十五年的時間是唐朝逐步走向沒落的時期,尤其是在邊疆事務上,唐朝雖然出現了唐文宗和唐武宗兩朝的振興以及唐宣宗時期的短暫和平,但是唐朝始終沒有能夠完美解決邊塞的危機。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李商隱與他同時代的杜牧一樣,在感嘆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將諸多的筆墨留給了晚唐的邊塞,從李商隱的邊塞詩中我們能夠窺探出晚唐初期的邊塞危機。

《富平少侯》可以看作李商隱的一首諷喻詩或者說是政治詩,但是其中的一句是李商隱現存的最早反映邊塞的詩句:「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這短短的十四個字事實上已經反映出了晚唐時期的邊塞現狀:第一個就是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失控的局面並未挽回,吐蕃、回鶻以及党項諸多部落趁機攻陷邊塞;第二個則是唐敬宗時期對於邊塞事務的放任,使得邊塞問題遲遲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這是李商隱第一次將邊塞問題寫在自己的詩歌中,在這首詩中他明顯地表現出了對於唐朝邊塞局勢的擔憂。

與初唐乃至中唐時期的邊塞詩歌不同,李商隱和杜牧等人的邊塞詩不再是高適、岑參的那種寄託自身建功立業渴望的宏偉格調,也不是王維、白居易那種仍然保有一定壯志的積極格調。李商隱在他的邊塞詩中有很強的現實主義風格,他一方面陳述了自己所處時期的邊塞的現實問題,一方面又通過自問自答或者是直接給出答案的方式去總結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源。最直接的就是李商隱在大中年間所作的《驕兒詩》:「況今西與北,羌戎正狂悖」直接反應了邊塞的嚴峻現實,而其後的「誅赦兩未成,將養如痼疾。」又給出了答案。

李商隱描寫邊塞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從他存世的反映邊塞的詩歌中我們還是能夠感知到晚唐初年邊塞的嚴峻情形以及李商隱內心深處的隱憂。「赤嶺久無耗,鴻門猶合圍」是李商隱的《即日》,這首詩歌描寫的是大中年間唐朝邊塞依然存在的警情,《思賢頓》《詠史》《漢南書事》等等詩歌都或直白或隱喻地描寫了邊塞的現實。而在他的政治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中,更是表明了主旨:「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並且尖銳地指出了「南資竭吳越,西費失河源」這一歷史現實。

李商隱的邊塞是雖然沒有杜牧的深度與廣度,但在他為數不多的邊塞詩以及散見於政治詩歌中的邊塞敘述中,我們還是能夠知道他對於邊塞的重視。而事實上邊塞問題一直是唐朝無法避免的難題,即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和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邊塞問題都或多或少地阻礙了唐朝的成長。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的局面使得周邊虎視眈眈的吐蕃、回鶻以及党項部落接連來犯,唐朝的六大都護府在晚唐初期早已土崩瓦解。「但聞虜騎入,不見漢兵屯」的詩句是唐朝邊塞的真實寫照,也是李商隱等人內心深處最為擔憂的現實之一。

「牛李之爭」背後是政治基石的崩塌

李商隱的一生都生活在「牛李之爭」的陰影下,並且他本人就是這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以李商隱對邊塞動亂局面的反思以及他本人的政治抱負,他很顯然是會投靠到主張用兵制裁不聽號令的藩鎮的革新一派,也就是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官僚勢力一方。但是相當可惜的是,李商隱本人又是令狐楚的門生,同時他也受恩於令狐綯,而令狐家族恰恰是牛僧孺一派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因此成為了牛李兩黨都不重視的人物。

在黨爭夾縫中生存的李商隱一生的仕途都相當不順,他的內心深處充滿著對李德裕等人的敬重與愛慕,並且他的政治見解與李德裕等人出奇的一致。但是他的進士出身很大程度上是拜令狐家族所賜,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恰恰是庶族出身的官僚勢力的代表。李商隱在李德裕以及鄭亞等人被貶之後毅然追隨,並且作《海客》一詩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堅守,但這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牛黨的不滿,尤其是令狐家族的令狐綯。

在此之前,李商隱還迎娶了李德裕一派的王茂元之女為妻,這也引起時人的強烈攻訐。愛情與事業都相當不順利的李商隱因此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愛情詩歌,這些詩歌往往以《無題》為名,其中的情緒相當複雜而又隱晦,這也是他當時處境的一種映射吧。李商隱絕對不是攀附權貴之人,他本身無意於依靠接近哪一方去謀求自身的政治利益,但可惜的是唐朝此時的政治基石已經接近崩塌,黨爭、藩鎮割據以及宦官專政完全將唐朝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無論是李商隱個人的身世遭遇還是元和三年的科場案件,都是晚唐初期政治基石面臨崩塌的表現,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牛李黨爭」不過是顯露在冰山之上的一角。牛李黨爭所映射出的而是一系列的矛盾,這些矛盾包括宦官、文官、武官與皇權四者之間的互相爭鬥,更為重要的它還是山東士族與山東寒族以及江左士大夫三者之間的爭鬥。除此之外,牛李黨爭背後的冰山還有魏晉遺留的世家豪族和科舉制度帶來的崛起的以士大夫為首的中小地主之間的爭鬥,這一場爭鬥引發了圍繞各自利益而產生的朋黨勾結乃至爭鬥。

武則天在位期間雖然有意打壓關隴集團,並且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豪族的勢力並未完全消亡。憑藉這科舉而興起的中小層地主和仍然殘餘的舊的大地主階級之間在李商隱所處的時代進行了一次大對決,這次對決對整個李唐王朝的基石都產生了劇烈的震動,強盛的大唐在長達幾十年的內耗之後失去了崛起的最佳時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落日。而牛黨的最終勝利也使得困擾唐朝的藩鎮割據局面得不到解決,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多重感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李商隱在會昌四、五年之間寫的《登樂遊原》中的句子,這裡的「黃昏」意象顯然是有著多重意義的。李商隱一生的不幸都寫在他的詩歌當中,無論是諸多的「無題詩」中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亦或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等諸如此類的詩句,都有著相當複雜的意思。無論是讀者從愛情抑或是友情抑或是政治詩的角度去解讀,都能夠說得通。

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句子同樣有著多重含義,讀者也盡可以從多重角度去解讀其中的三昧。「樂遊原」這個地方是中唐之後的遊覽勝地,無數的詩人在這個地方留下了數以百計的詩歌,而李商隱的這首無疑是最出名的。李商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處於人生的隱退階段,他當時正在為自己的母親守孝,而唐武宗以及他的嶽父王茂元的去世無疑是給他的政治生涯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而彼時的李商隱也已經進入了中年。

「黃昏」這一意象並非單單出現在《登樂遊原》這一篇詩歌中,《無題》「白道縈迴入暮霞,斑騅嘶斷七香車。」同樣描寫了黃昏時刻,而《隋宮》中也有「於今腐草無瑩火,終古垂楊有暮鴉。」這樣代表黃昏的「暮鴉」意象出現。《離席》中的「依依向餘照,遠遠隔芳塵」和《臨發崇讓宅紫薇》中的「一樹濃姿獨看來,秋庭暮雨類輕埃」同樣是將時間背景建立在「黃昏時刻」的,可以說,李商隱對於黃昏這一時刻是情有獨鐘的。

李商隱詩歌中的「黃昏」意向顯然是有著多重含義的,它不僅代表了李商隱本人悽慘的身世,更代表了大唐岌岌可危的現狀以及不可挽回的日薄西山的局面。「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李商隱發出的最後的感嘆,他內心深處深知唐朝已經到了即將落幕的重點,但他本人又無力去挽回這衰頹的場面,無可奈何之下,他只能輕聲地感慨這個偉大的王朝曾經的榮耀,即便是這榮耀僅剩下最後的餘暉,他還是在內心深處為之感到驕傲與自豪,即便這種自豪與驕傲蒙上了一層悲戚與悵然。

深處在政治漩渦中的李商隱何嘗不為自己的身世而感嘆?少年時期的他也曾和杜甫一樣發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誓言,但現實的際遇給他的一生都帶來了無盡的遺憾。而他所處的晚唐又何嘗不是這種際遇?藩鎮割據、朋黨之爭以及宦官勢力的膨脹使得唐朝已無力回天,即便是唐文宗和唐武宗時期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那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或者說是大唐最後的迴光返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苦苦掙扎的李商隱發出了最後的感嘆,這聲感嘆中沒有悲戚與報怨,只有坦然與清醒。

結語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是李商隱的真實寫照,他一生的年華也充滿這莫名其妙的色彩。莫名其妙地捲入了政治紛爭,莫名其妙地被貶又被升。正如他的詩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即便懷疑人生是一場夢,李商隱也在夢中保持了他獨有的清醒與自省。無論是他為數不多的邊塞是還是佔據他詩歌大部分的詠史詩以及諷喻詩,都表明了他的清醒,在無數次的爭鬥與彷徨之後,他認清了現實也接受了現實。

李商隱,沐浴著大唐榮耀的最後餘暉,在人生的最後時期選擇了接受現實。在他諸多黃昏的意象中,有過對於現實的不滿與諷刺,也有過對於自身遭遇的情感宣洩,但是在人生的轉折點上,他還是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樣的感嘆,對緩緩落幕的大唐作了最後的告別。大唐的落幕是歷史的必然,而李商隱的邊塞與黃昏,則是中國人精神的高峰:即便是深處泥潭依舊心憂天下,即便是處在末日也不怨恨歷史。

相關焦點

  • 李商隱詩歌中的黃昏意象,哪三種題材視角下體現出來?
    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意象豐富而多義難解著 稱。黃昏意象在義山詩中大量出現,據筆者統計, 在義山現存近六百首詩歌中,直接出現黃昏意象的 詩歌就有七十首之多。黃昏意象在義山詩中的內 涵較為豐富,從定義來說,黃昏指的是日落以後到 白晝還未完全結束的一段時間。
  • 你知道:「落日餘暉」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嗎?
    落日餘暉讀音[ luò rì yú huī ],落日指「夕陽」或「夕照」。餘暉指「傍晚的陽光」。落日餘暉就是太陽剛落山時的傍晚陽光。落日餘暉,意思是太陽剛落山時的傍晚陽光。落日餘暉,很多人都會誤寫為「落日餘輝」,首先要區別出,「餘暉」,是指傍晚的陽光,特指陽光的,而「餘輝」則只是指殘留的光輝,在「落日餘暉」中,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太陽落山時的陽光,就能清楚地區分開了。
  • 李商隱《樂遊原》詩詞賞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個很難說,後人一直以來都是推崇李商隱的更多,有一種「抑杜揚李」的說法。李商隱文學成就確實很高,他的詩讀起來富有美感和哲理,有種很過癮的感覺,能讓人心境上很愉悅。但是當時杜牧年齡比李商隱大,杜牧成名也更早,十幾歲就成名了,杜牧成名的時候李商隱還是默默無名的。而且杜牧的官階比李商隱大,李商隱是欣賞杜牧的,專門給他寫了詩。有人甚至說李商隱是杜牧的粉絲。
  • 邊塞詩常見的主題及意象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內容包括邊塞風光、邊塞戰士的艱苦生活、建功立業的抱負等。常見的主題有三類。一是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奮勇殺敵的激情,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常見的意象有:與戰爭有關的器物,如烽火、狼煙、馬、寶劍、鎧甲、孤城、羌笛;與戰爭有關的地點,如大漠、長城、陰山、玉門關、涼州;自然景觀:胡雁、鷹、夕陽。附: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賞析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障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大唐帝國最後一位詩人韓偓:左手唐詩,右手宋詞
    (李商隱)(一)大唐帝國最後一位詩人韓偓:李商隱的外甥那麼誰才是唐帝國最後一位詩人呢?這人叫韓偓。他儘管堪稱晚唐時期的一代文宗,但名氣卻小很多,至少沒有他舅舅名氣大。他舅舅是誰?大詩人李商隱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 「唐詩如初見」《樂遊原》—夕陽無限好,何妨近黃昏啊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首小詩,語言清淺得不能再清淺了,因著最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傳誦千古。顯然易見,本詩最有的玩味的就數最後兩句,但是我們要先整體的了解把握,才能得到更豐富的詩意。
  • 李商隱:大唐詩壇最後一顆閃亮的星辰,為何被指為首鼠兩端的小人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今天突然看到一篇文章說,李商隱是冷門詩人,這個我就奇怪了,唐代詩人中,除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怕就是數這小李為最了,他的詩美得令人迷醉,乃是歷代之大熱門,無論是哪個地方或群體,誰人不會背後幾首他的詩,哪個又能不知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只是」,到底何意?很多人都答錯
    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詩作向來以「晦澀」出名,他曾經創作過一首內容淺顯易懂的五言絕句——《樂遊原》,沒想到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人們對這詩的解讀,一直爭議不斷。這首詩最末的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從字面上理解,明顯是在夕陽將近而感到惋惜。
  • 超溫柔的神仙句子,我在黃昏寫上一封書信,載著落日的餘暉寄給你
    6.我在黃昏寫上一封書信,載著落日的餘暉和銀河的浪漫,寄給你,寄給溫柔本身。
  • 杜甫和李商隱的兩首晚晴詩:不同的時空,同樣的治癒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晚晴",即黃昏時的雨過天晴,夕光灑落,雨珠瑩澈,仿佛是風雨過後、靜夜降臨前,人間最後的一絲溫暖與美好。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和李商隱,都寫過一首以"晚晴"為主題的詩,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一些不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言悲,如何只改一字盡去悲意?
    李商隱的五言絕句《樂遊原》很是有名,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其中千古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更是家喻戶曉,而歷代名家也盡皆好評推崇,比如清人姚培謙就評價「銷魂之語,不堪多誦。」就字面理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抒發的是對時光的愛惜和對美好晚景的留戀,也有一些人讀出詩人不得志之感,認為當時李商隱面對古原夕照,憂慮國運將盡,因此哀傷嘆惋,比如清人何焯就讀出「遲暮之感,沉淪之痛,觸緒紛來,悲涼無限」,紀昀也感慨:「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
  • 向晚意不適的李商隱
    李商隱早年和令狐綯一塊遊學,也算是同年好友,憑藉著自己的學識,不但和令狐綯保持著友誼,也藉此結識了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時令狐楚任左僕射,山南西道節度使,作為朝廷的權臣,或多或少給了李商隱一些幫助,在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隱高中了進士。李商隱原以為可以開始在仕途上大展拳腳,不料同年令狐楚即薨逝了。
  • 邊塞詩中融情於景手法的運用及賞析
    到唐代,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徵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邊塞詩」,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這些詩人常用融情於景的的表現手法,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這種手法的運用使詩歌蘊藉悠遠、情豐意密。邊塞詩中所呈現的景物飽含詩人的情感,即詩中意象。詩人常常選取的邊塞意象有哪些呢?
  • 含情春晼晚,為什麼李商隱,喜歡用「春晼晚」這個詞?
    初衣解詩:李商隱,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他成為李白杜甫之後,唐詩的另一座高峰。如果說李白是以浪漫代表著大唐的開闊氣,杜甫則是以沉鬱頓挫,代表著盛唐的骨幹經絡,它是普通民眾和愛國官吏的代表。而李商隱,則以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詩歌,將唐詩推到了一個非常絢爛的位置。他的詩作絢麗,但同時幽深,他的意境夢幻,但同時卻有細節的精準和心靈的呼應。甚至每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
  • 今日天色尚可,我陪你等一場日落黃昏,可好?|詩詞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只要天色尚可,你都可以在城市中的任何一個角落,等一場日落黃昏。夕陽、落日、黃昏,多麼美的詞啊!遙想當年,崔灝登上黃鶴樓,遠眺暮色蒼茫、煙波浩渺,卻始終望不見家鄉,那些惆悵和失落,頓時全部都湧上心頭,於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出世了。「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 李商隱的無題詩,形式華麗,但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李商隱在仕途上失意後,基本上絕了升官的夢想,開始逐漸淡化對政治的興趣,專注於詩歌創造。大唐是詩的國度,科舉考試中還專門有詩歌創作的門類,因此,作為科舉之路的勝利者,李商隱寫詩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按照詩言志的風範,寫詩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但李商隱因為政治上的失意,只好把苦悶發洩在詩歌裡,而他選擇的內容又是當時不登大雅之堂的愛情題材。李商隱通過寫愛情詩,把自己的不滿隱晦地表達出來了。從李商隱的無題詩歌中,似乎可以看出他在追求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因為他思慕的對象是一位女道士,而大唐的女道士中,有很多是皇族人士和貴族,這也與李商隱自身的婚姻狀況相似。
  • 史上最豪邁的十首邊塞詩,必看!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主要出現在唐朝時期。
  • 黃昏收集者必去!青島這些日落觀景地美哭了
    想要見到一座城市最美的樣子,無疑是傍晚黃昏時刻。看整座城市被落日餘暉緩緩籠罩,時間仿佛慢了下來,想起了海子的那句「唯黃昏華美而無上。」在青島的這幾個日落觀賞點,可以靜候日落時分的絕美。棧橋 | 組圖 JUNQD、你抓不到的小可愛、魚子七-地址: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12號棧橋回瀾閣西側,是觀看落日的絕佳地點。在這裡可以看到回瀾閣和西部沿海一帶的風景,黃昏下看海鷗在海邊飛舞,也別有一番趣味。
  • 菲律賓推薦|走進馬尼拉的夕陽餘暉美景——日落大道
    ——向明《馬尼拉灣的落日》向明的一首抒情詩《馬尼拉灣的落日》,將馬尼拉灣的落日那美不勝收而又磅礴的景象挽留在他的詩中,永遠也不會沉落,讓人讀了之後不禁心生嚮往。岸邊的椰林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與海面帆影、落日餘暉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日落大道也是遠眺南中國海的最佳角度,漫步於棕櫚、椰樹下被海風吹拂的感覺,似醉似醒,如置身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