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一校長強迫13歲初中女生寫性行為檢討一事在網絡發酵,引起眾人圍觀。相關部門的介入調查,各大媒體的持續揭露,令事件的發展變得撲朔迷離。接下來何去何從以及最後怎麼收尾都成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是非對錯姑且不論,結局如何暫且拋開,13歲的初中女生、校長、校方等等無疑都是事件裡的犧牲品,沒有所謂的贏家。
眾人關注的焦點之一,13歲初中女生性行為是否確有其事。在整個事件中,有一個關鍵參與者,那就是在被強迫寫性行為檢討事件中的男生從一開始直到現都未曾公開露面。這讓很大一部分人質疑13歲初中女生性行為的真實性,並對校長強迫寫性行為檢討的初衷產生懷疑。
男生不露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這件事也已經鬧得足夠大了,實在沒必要再牽扯更多的人進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改男孩成了事件性質確定的關鍵因素。
關注焦點之二,校長在整個事件中「打人」行為的必要性跟合理性。倘若13歲初中女生真犯了錯,包括校長在內的校方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處理。是隨意進行體罰?還是什麼其它更溫和的方式?
這也是現在家庭、學校等在教育孩子時遇到的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體不體罰,以及體罰到什麼樣的程度。按照理論上來講,體罰肯定是要不得的。事實上,沒有大家詬病的體罰,孩子的教育還不知道會走上什麼樣的道路。
中國自古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一類的說法,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也不可否認,體罰並非一無是處。只是在度的把握上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否則,很容易就演變成了虐打、毒打。
關注焦點之三,強迫寫性行為檢討是否過了度。在新一期媒體揭露的真相信息中,多方證實女孩確有跟一男孩接觸的行為,但是不是性行為的範疇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女孩家人的爆料中,多次去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皆證實處女膜的完整性。也就是說,女孩的行為雖然有逾越正常男女關係的嫌疑,但並沒有到事件中突破到性行為的那個度。
那問題就來了,性行為檢討又從何檢討呢?難道不算是子虛烏有或者屈打成招?
關注焦點之四,涉事校長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業已被停職,事件是否能夠告一段路。
13歲初中女生被強迫寫性行為檢討事件發酵後,涉事校長是最受詬病的一方,幾乎成了該事件中的反派角色。無論怎麼洗,都洗不清他在事件中的處理不當行為。
涉事校長已經被停職的結果是否能為已經傳得沸沸揚揚的強迫寫性行為檢討事件止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事件的何去何從。
關注焦點之五,女方家庭將事情通過媒體捅得天下無人不知,是否過了。
有不平、有不公就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得意的是誰?可以說,在整個事件中,誰都輸了。只是相對而言,誰輸得多,誰又輸得少,僅此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事件沒有暴露於公眾,事情會發展成什麼樣,大家想想都知道。也許有千萬種可能,但能否像現在一樣,最大程度的對女孩有利,那就不得而知了。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就看看待的人如何解讀。不可否認,該13歲初中女孩在事件中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校長也扮演了一個類似於反派的角色,但事件暴露於公眾眼前之後,雙方都成了輸的一方。只是就目前而言,曝光後對女孩更公正一些吧!
否則,女孩很可能頂著一個不光彩的光環過一輩子,其影響之大,不可想像。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