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強壯功

2020-11-08 文肌啟武

少林強壯功屬少林內功,是少林武功和吐納、導引融於一位功法。這套內功法內外合一,增勁效果明顯,特別能發展上頂力(前推之力)和下肢霸力(柱地之力)。具有強身增力,健美形體,疏通經絡,利通關節,調和氣血,協調臟腑的功能。

  這套內功,動作雖簡便易學,但運動量較大。練習者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每式可單獨練習,也可全套做完。體質差者或初練者可先單練,練至體力增強或動作熟練後再成套鍛鍊。在鍛鍊時間上,靜功站樁式開始時為3~5分鐘,以後逐漸增加到10 分鐘以上。每個動作應重複3~5遍。 動功單練時,每個動作應重複10~30次,成套鍛鍊時,每個動作應重複3-5次。

  站樁式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腿挺直內夾,腳尖朝前,腳趾抓地;兩臂後伸,上抬內夾,肘挺直,腕背屈,四指併攏伸直,拇指外分,虎口相對,掌心朝後;挺胸直腰,收腹斂臀,兩肩胛向脊柱靠攏;頭向上頂,頸項豎直,下頜微內收,眼向前平視;舌抵上顎,呼吸自然,氣沉丹田,精神貫注(圖1)。

  原理和作用:站樁式是少林強壯功的入門功、基礎功。要求做到「四直三平」,即:項直、腰直、膝直、肘直;頭平、肩平

  腳平。「直」,能使各部位達到最大限度的伸展,產生內勁,強健筋骨,增強指、臂、腰、腿的力量;而「平」,則要使由「直」形成的動作,剛中離柔,緊中求松,以勢運氣,以氣生勁。

  平」,是由頭頂百會穴虛領上提所致,它可使項雖直而不僵;

  平」,使身體重心平穩,意識下沉湧泉穴,下沉上拔,意氣相貫於命門; 「肩平」,即要使肩部放鬆,在維持臂部儘量後抬內夾的前提下進行,避免肩僵力拙,由此可使意、氣、力貫達至掌心勞宮穴和指端,產生脹、沉、熱、麻等氣感。因此,站樁式的鍛鍊能疏能經絡,使氣血暢通,勁力循經絡達於四肢末梢,調整內部臟腑功能,使陰陽二氣周流平衡,以達祛病強身的作用。

  第一式 力士推山

  1.上接站樁式。隨著吸氣,兩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如託重物,用內勁緩緩上託至胸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 (圖2)。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內旋,與肩同寬,掌心相對,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成直掌,用頂力

  緩緩前推至肘直,力達指端;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3)。

  3.保持上式姿勢。呼吸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意想兩勞宮穴經氣互流;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臂再用力前伸。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外旋,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內勁緩緩收至胸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4)。

  原理和作用:吸氣 時,將髒府之氣,尤其是上焦心肺之經氣運至兩手勞宮穴;呼氣

  時,勞官穴相對,用頂力前推,意念亦達指端。再吸氣時,放鬆,使兩勞官穴經氣對流,加強氣感。呼氣時,用力前頂,增加指端末梢的脈衝量。一緊一松, 氣血逢奔,勞宮穴和指端收放氣的功能增強。兩臂屈肘收同時,氣由勞官問至臟腑,加強體內外的氣體交換。同時,頂力前推, 蓄勁於腰,發力於指,增強兩臂的蓄勁和指端功夫。

  第二式 大鵬展翅

  1.接上式。兩肘後挺內夾,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同時伸肘,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用頂力緩緩向兩側推至肘直,力達指端,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向前平視(圖5)。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 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臂外展用頂力。

  3.深呼氣,臂再用力外展。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內收,兩掌用內勁緩緩收至胸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6)。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引丹田之氣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呼氣時,由大椎穴左右分開,沿手三陽經至指端。再吸氣時,意念回至大椎穴。以此來往運氣,疏通手三陽經,並加強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的功能。

  第三式 霸王舉鼎

  1.接上式。深吸氣,掌指用力伸展,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掌用託力緩緩上舉,舉於頭前時,掌根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兩掌指端相對,向上用頂力推至肘直,如託舉重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7)。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用頂力上推。

  3.深呼氣,掌再用力上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外旋屈肘,掌心相對,指端朝上,用內勁緩緩下落,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成仰掌收至胸側;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8)。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運五臟之氣於兩手勞宮穴;呼氣時,用頂力如舉鼎勢向上託舉。

  由於肩與胸廓的上抬,使整個內臟都處於氣血升騰狀態,勞宮承天;放鬆時,直接將自然界清陽之氣貫入五臟六腑,加強人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本式對臟腑機能衰退的一類病症有顯效。

  第四式 順水推舟

  1.接上式。左腳向左平跨一步,腳尖內扣,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塌腰,收腹斂臀;眼平視前方(圖9)。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內旋前伸掌心朝前,高與肩平,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同時,兩腿漸漸屈膝半蹲成馬步;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0)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臂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外旋,虎口朝上,掌心相對,成直掌用內勁緩緩屈肘收回,至胸前時,掌心轉朝上,左右分開,成仰掌收至胸側;同時,兩腿漸漸伸直,腳尖內扣,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塌腰收腹斂臀;眼平視前方(圖11)。原理和作用:吸氣時,下肢伸直,身體上升,力由足跟而發,沿足三陽經傳於腰,由腰達於肩; 呼氣時,兩臂內旋前推,力由肩傳至指端末梢,加上兩臂回收時的外旋,勞宮穴相對,觸動和加強手三陰、手三陽經氣的互流,也直接鍛鍊了上肢的旋轉肌力。兩腿下蹲成馬步,將下肢氣血聚於膝部,起立時通關開竅,對疏通下肢經各和增強下腳步力量有獨到之處。

  第五式 海底撈月

  1.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兩掌在胸前立掌交叉,腕部相靠,右掌在外,用頂力緩緩前推至肘直,力達掌根,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2)。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掌根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掌用內勁緩緩向左右分開,成一字形,指端朝上,掌心朝外;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13)。

  4.隨著呼氣,上體徐徐前俯;同時,如抱物狀,兩臂向下用合力緩緩抄抱,肘微屈,兩掌置騎下,掌心朝上,中指相對,距地面5-10釐米;兩膝伸直,腳掌踏實,圓胸蓄腹;眼視兩手(圖14)。

  5.隨著吸氣,上體徐徐抬起,頭平項直,挺胸收腹;隨上體抬起,兩掌提至腹前,沿身體中線用內勁緩緩託起,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收至胸側;眼平視前方(圖15)。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蓄力於兩掌;呼氣時,兩臂用頂力向前推,使背部肌肉韌帶得到牽拉鍛鍊,脊柱儘量拔長,有利貫通督脈,運氣至手掌。兩臂平展開胸,意將體外清氣吸入心肺,沿任脈導向丹田,俯身合抱,意念隨動作抱地陰上託,沿足三陰經上升與丹田氣合。本式意在吸地陰補體陰,加強任脈承任全身陰脈之功能。


  第六式 風擺荷葉

  1.接上式。左腳向右收回,兩腳間距與肩同寬,膝挺直,腳尖朝前,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16)。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內旋,掌心朝下,用合力在胸前緩緩攬攏,兩前臂橫於胸前,兩臂間距5~10釐米,左臂上左手勞宮穴朝下對右臂曲池穴,右手外勞宮向上對左臂少海穴,使兩臂經氣互流;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7)。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意念加強兩臂經氣互流。

  4.隨著吸氣,兩臂在胸前用內勁緩緩左右拉開,至兩掌中指心轉朝上;兩膝挺直,腳掌踏實,腳趾抓地;上體正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18)。

  5.隨著呼氣,身體右轉90°,兩臂屈肘內旋,掌心朝下,用合力在胸前緩緩攬攏,兩拳臂橫於胸前,兩臂間隔5~10釐米,右臂在上,右手勞宮穴朝下對左臂曲池穴,在手外勞宮向上對右臂少海穴,使兩臂經氣互流;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9)。

  6.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意念加強兩臂經氣互流。

  7.此動同圖18,唯左右相反(圖20)。

  8.隨著呼氣,身體左轉90°,兩臂直肘合至體前,與肩同寬,掌心朝上,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21)。

  9.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兩用內勁緩緩收至胸側,掌心朝上;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22)。

  原理和作用:呼氣時,兩臂向胸前攬攏,上手勞宮穴對下臂曲池穴,下手外勞宮對上臂少海穴,使經氣在兩臂間互流,並沿任脈下行;吸氣時,轉體牽動帶脈,運轉督脈,經氣上升至大椎穴到肩背部,達於兩臂。如此任、督兩脈運轉,氣機一升一降,陽升陰降,並左右交替進行,維持機體前後和左右的陰陽平衡,加強任、督、帶三經脈的經氣流通。

  第七式 仙人指路

  1.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左臂外旋前伸,仰掌變立掌用頂力緩緩向前推出至肘直,力達掌根,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兩膝挺直,腳趾抓地;眼視左掌(圖23)。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 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左掌用內勁前推。

  3.深呼氣,左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左臂外旋屈肘,虎口轉朝上,立 掌變直掌用內勁緩緩向右沿水平線劃向右掌,轉掌心朝下,兩掌勞宮穴相對,間距 5-10 釐米 (圖24)。

  4: 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加強兩勞宮穴間的經氣互流。

  5.在右胸前,左臂外旋,右臂內旋,兩掌同時互相繞轉半周,變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兩勞宮穴相對。隨著呼氣 右俯掌成立掌用頂力緩緩向前推出,力達掌根,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 高與肩平;左掌同時向左收至左胸側, 掌心朝 上;圓胸蓄瘦,氣沉丹田; 眼視右掌(圖25)

  6.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右掌用內勁前推。

  7.此動同圖24,唯左右相反(圖26)。

  8.保持上式姿勢,吸呼各一次。加強兩勞宮穴間的經氣互流。

  原理和作用:呼氣時,單掌用頂力前推,意運手三陰經氣達於手

  掌;吸氣時,將外氣攏至另一手勞宮穴,使兩勞宮六互感經氣對流,通過兩掌相互對繞,意將氣領至另一手掌再用頂力前推。這樣可使兩手不斷交換,經氣漸漸加強,指端衝量不斷加大。有利於經氣循環

  第八式 頂天抱地

  1.接上式。隨著吸氣,至胸右側;左腳向右腳靠攏, 右臂外旋,右掌變仰掌經胸前向右收至胸右側,左腳向右腳靠攏。

  兩腿並步站立,膝挺直, 腳趾抓地;眼平視前方 (圖27)。 頭平頂直, 挺胸收腹;

  2.深吸氣,兩肘後挺,蕩力待發。隨著呼氣,兩掌用託力緩 緩上舉,舉至頭前時,掌跟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 兩掌指端相對, 再向上用頂力推至肘直 如託舉重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28)。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 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用頂勁上推。

  4.隨著吸氣,兩臂用內勁向兩側緩緩左右下落,至肩平時,轉為呼氣,上體徐徐前俯,兩臂繼續下落,兩手掌在腳前合攏相疊,掌背貼地,左手在上;兩膝伸直,腳掌踏實;眼視兩手(圖29)。

  5.隨著吸氣,上體徐徐抬起,頭平頂直,挺胸收腹;隨上體抬起,兩掌相疊,沿身體中線用內勁緩緩向上託起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收至胸側;眼平視前方(圖30)。

  原理與作用:雙手託天,意在勞宮穴承天陽,下降以補體陽;抱地時意在湧泉吸地陰,上升以補體陰。陰陽交,體安和。動作

  向上陽氣升,動作向下陰氣降, 形成一種陽升陰降,上虛下實的生理常態,久練可通大小周天。由於上體的前俯, 鍛鍊了腰背部肌肉、筋骨,增強了腰背肌力量和下腳柔韌性。

  第九式 羅漢伏虎

  1. 接上式。 深吸氣. 兩肘後挺 蓄力待發。 隨著呼氣, 兩腿漸漸屈膝全蹲 腳掌踏實; 同時, 兩臂前伸內旋 掌心相對, 直掌用頂

  力緩緩前推至肘直, 四指併攏, 拇指用力外分, 高與肩平;上體儘量保持正直 圓胸蓄腹, 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 31)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意想兩勞宮穴經氣互流,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腿漸漸直立,膝挺直,腳趾抓地;同時,兩臂屈肘外旋,用內旋緩緩收回,成仰掌貼靠胸側;頭平頂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隨後, 左腳向左平跨一步,兩腳間距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圖32)

  原理和作用:髖、膝、踝是下肢的主要關節,俗稱「三關」。而膝關節不僅是全身最強大的關節之一,並且凡是運行至下肢的

  經脈均通過膝關節,膝關節周圍是主要經絡最密集的地方,所以增強膝關節的功能對全身經絡的經氣流通作用重大。

  第十式 深海斬蛟

  1. 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兩仰掌在胸前交叉,腕部相靠,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左掌在上,兩掌用頂力緩緩向前推至肘直,邊推邊拇指向下傾斜,保持掌平運行,如託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視兩掌(圖

  33)。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掌再用力前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掌用內勁緩緩向左右平分至體側。掌心朝上,高與肩平,成一字形;頭平頂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34)。

  4. 上動不停繼續吸氣,兩臂屈肘,兩掌用內勁緩緩向頭部合擾,掌心對耳門(圖35)。

  5.隨著呼氣,兩用力緩緩向前、向下劈至肘直,落至髖部側後方,力達掌根,掌心相對;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36)

  6 隨著吸氣,兩臂向前屈肘,掌心朝上,如託重物,用內勁緩緩上託,成仰掌貼靠胸側;頭平頂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37)。

  原理和作用:兩手交叉,用頂力前推,意從手,反應在人體表現為:筋骨強健,體魄健壯。

  第十一式 烏龍鑽洞

  1.接上式。 左腳向左邁一大步,身體左轉90°, 左腿屈膝半蹲, 右腿伸直,成左弓步;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

  (圖38)。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內旋前伸,兩腕背屈,虎口轉朝下,掌心朝前,指端相對,用頂力緩緩向前

  上推出至肘直;上體隨勢前俯,腰脊拔長,頭朝前鑽; 後腿蹬伸,以助其勢;眼視前下方(圖39)。

  3.保持上式姿勢,呼吸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掌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兩臂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上體漸漸抬起,兩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內勁緩級收至胸側。隨之,腳跟碾地, 身體右轉 180°,頭平項直,挺胸收腹;右腿屈膝半蹲,左腿伸膝蹬直;眼平視前方(圖40)。

  5.此動同圖39,唯左右相反(圖41)。

  6.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 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掌向前用頂勁。

  原理和作用: 呼氣時,兩掌盡力前推,後腿用力後蹬,使臂、頸、肩、腰、背、 腿儘量伸展拔長,使全身經氣流

  暢,起到氣血調和,祛病強身的作用。

  第十二式 葉落歸根

  1.接上式。上體漸漸抬起,重心後移,身體左轉90°右腳尖轉正朝前,重心再右移,左腳向右收回,腳尖朝前,兩腳間距與肩同寬;同時,兩掌側分左右下落至腹前,掌心朝上,指端相對;眼平視前方(圖42)。

  2.隨著吸氣,兩臂外旋, 徐徐向兩側分開,

  中指相對,掌心朝下對百會穴;眼平視前方 弧形上舉至頭頂,(圖43)。

  3.隨著呼氣,兩中指相對,兩掌從頭頂向下沿身體中線下落至腹前,隨兩掌下按,身體各部節節放鬆直達湧泉;(圖 44)。 眼平視前方4.重複練習數遍,最後下按至腹前,兩掌左右分開,貼靠髖側,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平穩。

  原理和作用:此為全套功法的收功動作。意將練功場上體外之氣貫人體內,並導引體內使氣息平穩,不致散亂,調和形神,精神飽滿,輕鬆愉快

相關焦點

  • 少林強壯功(上)
    少林強壯功屬少林內功,是少林武功和吐納、導引融於一體的功法。這套內功法內外合一,增勁效果明顯,特別能發展上肢頂力(前推之力)和下肢霸力(柱地之力)。具有強身增力,健美形體,疏通經絡,利通關節,調和氣血,協調臟腑的功能。其特點是:一、動靜雙修,剛柔相濟。這套功法包括靜功站樁式和動功十二式。
  • 少林七十二藝 少林童子腿功(俗稱柱子腿)
    少林七十二藝是少林派密傳的七十多種功力訓練方法之一,自古被老前輩們視為非入室弟子不傳之絕技,童子腿功是少林金剛門絕命腿技的基本功法,因腿法的發力與柔韌的要求及高,所以練此功能出成就者,要求從小開始練習,因從童年開始練習,所以後人就把這種腿功稱為了童子腿功,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練出好的腿上功夫
  • 少林易筋洗髓功首度登陸武漢
    8月8日,南方少林易筋洗髓功訓練基地教練團隊講來漢傳授包含《易筋經》和《洗髓經》精髓的」少林易筋洗髓功」,將這套一向只傳內不傳外、具有醫療功效的內功心法推廣至武漢三鎮,為少林易筋洗髓功入鄂踏出第一步。        結合《易筋經》及《洗髓經》的」易筋洗髓功」其實皆為少林絕學。
  • 羅漢氣功(少林十三功)
    羅漢氣功,亦名少林十三功、長壽功。系王俊傑老師世代祖傳,法源於河南步林。王師堅持練功五十餘年,潛心研究,現雖年逾古稀,體魄健朗,可與少年競攀峨嵋金頂。羅漢氣功,結構嚴謹,動作淳樸健美。十三式動作連貫,一氣呵成,是一種動靜相兼的內功,呼吸和意守與其它功種基本相似,易學易練,對強壯身體有良好功效,只要持之以恆,就能達到預期教果。
  • 強壯功如何練習?強壯功據說是少林寺裡面傳出來的內功心法
    周天功和強壯功可以一起練習,強壯功可以躺著練,強壯功據說是少林寺裡面傳出來的內功心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簡單的意守丹田,外加雙手疊加揉腹,一般來講月內即可感覺丹田氣充足,但是主要還是補中氣的周天功法入門,覺得很不錯。於是就試著練習。
  • 少林金剛拳功法——強筋健骨是少林金剛手的入門功
    少林金剛拳功法,是練習少林大力金剛手(簡稱金剛手法)的入門功法,練就此功,則為練習金剛掌、金剛指及金剛爪奠定了基礎。金剛拳功法能使雙手力大無窮,頗有強健筋骨,祛病延年,防止手部凍傷之效能。久練功深,出拳虎虎生風,故實用於技擊。金剛拳練法簡便,但精此技者甚鮮。我師傳諳熟少林武功,尤精少林大力金剛手。
  • 少林四段功
    少林功法中的四段功,就是通過肢體的動作以及軀幹的屈伸,來達到增強內臟功能,調理三焦的目的。練習時要求靜心寧神,自然呼吸,不可屏氣,動作要緩慢有力,但卻不能用力過猛。由於此功練習時間較短,每次約5分鐘左右,因此很適合中老年人練習,可以在早、中、晚各進行1次。
  • 鰲拜密練不傳之功——少林十三太保橫練功
    Ø 少林內硬十三太保橫練功歷來就乃輕易不傳之功,屬少林武術絕學,乃鎮寺之功!此功法重視練氣(內功),尤重養氣,它不但練開磚碎石的功力(外功,橫練之法),而且還練瞬息萬變的真氣,即丹田之氣也。它雖名為「橫練功」,實乃內外兼修之優秀功法,注重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少林武術在實戰中的特點是樸實大方,出手明快,進逼沉猛。十三太保橫練功在技擊中尚有明勁、暗勁傷敵之法。所謂明勁者,即拳之剛勁,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所謂暗勁者,拳中之柔韌也,不過柔韌與軟不同,因軟中無力,柔並非無力,乃練氣化神易筋之道。
  • 一龍再秀吊死功 這是少林絕學?
    一龍再秀吊死功一龍秀吊死功一龍練習「吊死功」的資料圖,此前一龍也曾展示過自己練吊死功吊死功也成為了許多武術表演中的一項,圖為少林氣功大師海外表演吊死功。除了吊死功,神奇的還有鐵布衫,圖為少林氣功大師表演鐵布衫的硬氣功。
  • 廣西小夥痴迷武功,耗費7年苦練「少林鷹爪功」,網友:真的很強!
    其中我們有聽到一個鷹抓功,那麼鷹抓功真的折磨不堪一擊?比詠春拳還差?其實不盡然,畢竟電影是要突出表現葉問的詠春拳。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博大精深的鷹抓功! 對於鷹抓功其實還在《倚天屠龍記》有一個白眉鷹王,他就是能使出出神入化的鷹抓功!我們大家都知道天下武功師出少林,少林寺的武功以勇猛剛硬著稱。
  • 少林霸王肘
    在粗麻石上練習,兩肘仍是互相交替輪換練習側臥式5.練習2年以後,可在地上挖一個槽,寬3尺,長6尺,裡邊放置大大小小的鵝卵石, 鋪成一層如床似的地糟, 在裡邊行功,初練此行功感覺有些疼痛, 待練至與平地上相同時, 就不覺疼痛了。
  • 少林武僧七大絕技,世上僅一人身懷三項,一龍用20年練成吊死功
    一龍早年間拜師於少林武僧,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學習了各種少林功夫,之後他還被推薦練習詠春拳,一龍一共拜了十幾個師傅,先後習練了少林、太極、詠春、拳擊、摔跤、散打、泰拳等。2009年,一龍參加河南武林風拳賽,很快就火起來了。
  • 少林武僧七大絕技:世上僅一人身懷三項,一龍用20年練成吊死功
    那麼,什麼樣的功夫才算是真正的少林功夫。中國人都知道,少林功夫名滿天下,博大精深,而真正的少林武僧個個身懷絕技,一般情況下並不外露自己的武功。這裡是少林武僧的七大絕技,普通人學會一技便可成為非普通人。鐵頭功是一種硬功,運用身內之力、氣、神充滿腦房,互相為用,始克有成。
  • 泉州的「少林五祖」 原來是這樣
    五祖拳發源於泉州,在泉州南少林拳系中最具有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的優秀拳種。隨著華僑的足跡,它又傳播至東南亞各國,隨後傳遍五大洲。1990年秋,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在泉州成立,以後每年都舉辦年會進行學術討論,現在已經開展活動25年,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門館社參加。
  • 少林指功:功成者更應以武德為重,切忌不可隨意出指傷人
    少林指功少林指功是強身健體,內外兼修的功法之一,是用以鍛鍊清晨.面東而立,兩腳橫開同肩寬.腳趾抓地,雙手向前平第一階段:全身俯臥,用兩手十指指尖和兩腳腳尖撐起身手指力度的基本功法。俗話說:「寧挨一拳,不挨一掌;寧挨一掌,不挨一指。」足以見「指」功的威力。此功練法上共分三個階段。練功前,需鍊氣一遍,以壯內勁。
  • 少林武僧飛簷走壁消毒殺菌 網友:中華少林好功夫
    6月3日,少林寺所在地河南登封,嵩山少室山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少林小子胳膊平直伸出手提噴霧器,另一隻手在對舞臺、看臺進行消殺,以迎接6月5日「閉關」180餘天的復工演出,當天全國醫務人員可免費觀賞。
  • 少林金剛門鐵腿功
    少林武技以剛猛享譽武林,其鐵腿功更是勇猛超常。下面即介紹少林金剛門秘傳之鐵腿功法。一、柔功腿法動作的好壞與腿部柔韌性有著直接的關係,故拳諺日:「寧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分。」「筋長」(發展柔韌性)可增加韌帶、肌腱、肌肉、皮膚的伸展性和彈性,增大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可提高動作質量,減輕和避免運動性損傷。
  • 少林功夫:少林金剛十二腿
    自古以來,武林中有「南拳北腿」之說,腿功在北方的功夫流派中佔有重大的比例,少林金剛十二腿是少林寺腿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少林功夫的主要組成部分,分為:金剛跺子腿、金剛降龍腿、金剛旋風腿、金剛偷陰腿、金剛鬼膝腿、金剛虎尾腿、金剛撩陰腿、金剛連環腿、金剛飛虎腿、金剛倒樁腿、金剛掃地腿、金剛伏虎腿等腿功
  • 少林功夫圖錄,正宗的少林武功,鐵頭功鐵砂掌威力強勁
    少林功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流派,是武術界的泰山北鬥,少林寺有天下武功之稱,有一半的中國武功都源於少林寺。而少林功夫講究的是「禪武合一」,不但有極高的實戰能力,而且還有極高的思想意境。少林功夫一共有708套,氣功、點穴、格鬥、擒拿功法156套,其中最著名的是少林72絕技。
  • 天下武功出少林《九陰真經》裡的少林絕學
    提到少林武學,不少武俠迷一定會如數家珍,從少林的棍法到達摩掌法,從少林的十八銅人陣到少林內功經典《易筋經》,十八般兵器樣樣皆通。所以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少林確實是中國武俠文化奠基石。在很多武俠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少林派的強大實力,無論是金庸還是古龍,筆下的少林功夫和少林弟子必是過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