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強壯功屬少林內功,是少林武功和吐納、導引融於一位的功法。這套內功法內外合一,增勁效果明顯,特別能發展上頂力(前推之力)和下肢霸力(柱地之力)。具有強身增力,健美形體,疏通經絡,利通關節,調和氣血,協調臟腑的功能。
這套內功,動作雖簡便易學,但運動量較大。練習者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每式可單獨練習,也可全套做完。體質差者或初練者可先單練,練至體力增強或動作熟練後再成套鍛鍊。在鍛鍊時間上,靜功站樁式開始時為3~5分鐘,以後逐漸增加到10 分鐘以上。每個動作應重複3~5遍。 動功單練時,每個動作應重複10~30次,成套鍛鍊時,每個動作應重複3-5次。
站樁式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腿挺直內夾,腳尖朝前,腳趾抓地;兩臂後伸,上抬內夾,肘挺直,腕背屈,四指併攏伸直,拇指外分,虎口相對,掌心朝後;挺胸直腰,收腹斂臀,兩肩胛向脊柱靠攏;頭向上頂,頸項豎直,下頜微內收,眼向前平視;舌抵上顎,呼吸自然,氣沉丹田,精神貫注(圖1)。
原理和作用:站樁式是少林強壯功的入門功、基礎功。要求做到「四直三平」,即:項直、腰直、膝直、肘直;頭平、肩平
腳平。「直」,能使各部位達到最大限度的伸展,產生內勁,強健筋骨,增強指、臂、腰、腿的力量;而「平」,則要使由「直」形成的動作,剛中離柔,緊中求松,以勢運氣,以氣生勁。
平」,是由頭頂百會穴虛領上提所致,它可使項雖直而不僵;
平」,使身體重心平穩,意識下沉湧泉穴,下沉上拔,意氣相貫於命門; 「肩平」,即要使肩部放鬆,在維持臂部儘量後抬內夾的前提下進行,避免肩僵力拙,由此可使意、氣、力貫達至掌心勞宮穴和指端,產生脹、沉、熱、麻等氣感。因此,站樁式的鍛鍊能疏能經絡,使氣血暢通,勁力循經絡達於四肢末梢,調整內部臟腑功能,使陰陽二氣周流平衡,以達祛病強身的作用。
第一式 力士推山
1.上接站樁式。隨著吸氣,兩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如託重物,用內勁緩緩上託至胸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 (圖2)。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內旋,與肩同寬,掌心相對,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成直掌,用頂力
緩緩前推至肘直,力達指端;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3)。
3.保持上式姿勢。呼吸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意想兩勞宮穴經氣互流;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臂再用力前伸。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外旋,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內勁緩緩收至胸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4)。
原理和作用:吸氣 時,將髒府之氣,尤其是上焦心肺之經氣運至兩手勞宮穴;呼氣
時,勞官穴相對,用頂力前推,意念亦達指端。再吸氣時,放鬆,使兩勞官穴經氣對流,加強氣感。呼氣時,用力前頂,增加指端末梢的脈衝量。一緊一松, 氣血逢奔,勞宮穴和指端收放氣的功能增強。兩臂屈肘收同時,氣由勞官問至臟腑,加強體內外的氣體交換。同時,頂力前推, 蓄勁於腰,發力於指,增強兩臂的蓄勁和指端功夫。
第二式 大鵬展翅
1.接上式。兩肘後挺內夾,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同時伸肘,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用頂力緩緩向兩側推至肘直,力達指端,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向前平視(圖5)。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 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臂外展用頂力。
3.深呼氣,臂再用力外展。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內收,兩掌用內勁緩緩收至胸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6)。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引丹田之氣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呼氣時,由大椎穴左右分開,沿手三陽經至指端。再吸氣時,意念回至大椎穴。以此來往運氣,疏通手三陽經,並加強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的功能。
第三式 霸王舉鼎
1.接上式。深吸氣,掌指用力伸展,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掌用託力緩緩上舉,舉於頭前時,掌根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兩掌指端相對,向上用頂力推至肘直,如託舉重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7)。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用頂力上推。
3.深呼氣,掌再用力上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外旋屈肘,掌心相對,指端朝上,用內勁緩緩下落,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成仰掌收至胸側;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8)。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運五臟之氣於兩手勞宮穴;呼氣時,用頂力如舉鼎勢向上託舉。
由於肩押與胸廓的上抬,使整個內臟都處於氣血升騰狀態,勞宮承天;放鬆時,直接將自然界清陽之氣貫入五臟六腑,加強人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本式對臟腑機能衰退的一類病症有顯效。
第四式 順水推舟
1.接上式。左腳向左平跨一步,腳尖內扣,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塌腰,收腹斂臀;眼平視前方(圖9)。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內旋前伸掌心朝前,高與肩平,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同時,兩腿漸漸屈膝半蹲成馬步;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0)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臂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臂外旋,虎口朝上,掌心相對,成直掌用內勁緩緩屈肘收回,至胸前時,掌心轉朝上,左右分開,成仰掌收至胸側;同時,兩腿漸漸伸直,腳尖內扣,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塌腰收腹斂臀;眼平視前方(圖11)。原理和作用:吸氣時,下肢伸直,身體上升,力由足跟而發,沿足三陽經傳於腰,由腰達於肩; 呼氣時,兩臂內旋前推,力由肩傳至指端末梢,加上兩臂回收時的外旋,勞宮穴相對,觸動和加強手三陰、手三陽經氣的互流,也直接鍛鍊了上肢的旋轉肌力。兩腿下蹲成馬步,將下肢氣血聚於膝部,起立時通關開竅,對疏通下肢經各和增強下腳步力量有獨到之處。
第五式 海底撈月
1.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兩掌在胸前立掌交叉,腕部相靠,右掌在外,用頂力緩緩前推至肘直,力達掌根,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2)。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掌根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掌用內勁緩緩向左右分開,成一字形,指端朝上,掌心朝外;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13)。
4.隨著呼氣,上體徐徐前俯;同時,如抱物狀,兩臂向下用合力緩緩抄抱,肘微屈,兩掌置騎下,掌心朝上,中指相對,距地面5-10釐米;兩膝伸直,腳掌踏實,圓胸蓄腹;眼視兩手(圖14)。
5.隨著吸氣,上體徐徐抬起,頭平項直,挺胸收腹;隨上體抬起,兩掌提至腹前,沿身體中線用內勁緩緩託起,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收至胸側;眼平視前方(圖15)。
原理和作用:吸氣時,蓄力於兩掌;呼氣時,兩臂用頂力向前推,使背部肌肉韌帶得到牽拉鍛鍊,脊柱儘量拔長,有利貫通督脈,運氣至手掌。兩臂平展開胸,意將體外清氣吸入心肺,沿任脈導向丹田,俯身合抱,意念隨動作抱地陰上託,沿足三陰經上升與丹田氣合。本式意在吸地陰補體陰,加強任脈承任全身陰脈之功能。
第六式 風擺荷葉
1.接上式。左腳向右收回,兩腳間距與肩同寬,膝挺直,腳尖朝前,腳趾抓地;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16)。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內旋,掌心朝下,用合力在胸前緩緩攬攏,兩前臂橫於胸前,兩臂間距5~10釐米,左臂上左手勞宮穴朝下對右臂曲池穴,右手外勞宮向上對左臂少海穴,使兩臂經氣互流;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7)。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意念加強兩臂經氣互流。
4.隨著吸氣,兩臂在胸前用內勁緩緩左右拉開,至兩掌中指心轉朝上;兩膝挺直,腳掌踏實,腳趾抓地;上體正直,挺胸收腹,頭平項直;眼平視前方(圖18)。
5.隨著呼氣,身體右轉90°,兩臂屈肘內旋,掌心朝下,用合力在胸前緩緩攬攏,兩拳臂橫於胸前,兩臂間隔5~10釐米,右臂在上,右手勞宮穴朝下對左臂曲池穴,在手外勞宮向上對右臂少海穴,使兩臂經氣互流;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19)。
6.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意念加強兩臂經氣互流。
7.此動同圖18,唯左右相反(圖20)。
8.隨著呼氣,身體左轉90°,兩臂直肘合至體前,與肩同寬,掌心朝上,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21)。
9.隨著吸氣,兩臂屈肘,兩用內勁緩緩收至胸側,掌心朝上;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22)。
原理和作用:呼氣時,兩臂向胸前攬攏,上手勞宮穴對下臂曲池穴,下手外勞宮對上臂少海穴,使經氣在兩臂間互流,並沿任脈下行;吸氣時,轉體牽動帶脈,運轉督脈,經氣上升至大椎穴到肩背部,達於兩臂。如此任、督兩脈運轉,氣機一升一降,陽升陰降,並左右交替進行,維持機體前後和左右的陰陽平衡,加強任、督、帶三經脈的經氣流通。
第七式 仙人指路
1.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左臂外旋前伸,仰掌變立掌用頂力緩緩向前推出至肘直,力達掌根,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高與肩平;圓胸蓄腹,氣沉丹田;兩膝挺直,腳趾抓地;眼視左掌(圖23)。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 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左掌用內勁前推。
3.深呼氣,左掌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左臂外旋屈肘,虎口轉朝上,立 掌變直掌用內勁緩緩向右沿水平線劃向右掌,轉掌心朝下,兩掌勞宮穴相對,間距 5-10 釐米 (圖24)。
4: 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加強兩勞宮穴間的經氣互流。
5.在右胸前,左臂外旋,右臂內旋,兩掌同時互相繞轉半周,變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兩勞宮穴相對。隨著呼氣 右俯掌成立掌用頂力緩緩向前推出,力達掌根,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 高與肩平;左掌同時向左收至左胸側, 掌心朝 上;圓胸蓄瘦,氣沉丹田; 眼視右掌(圖25)
6.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右掌用內勁前推。
7.此動同圖24,唯左右相反(圖26)。
8.保持上式姿勢,吸呼各一次。加強兩勞宮穴間的經氣互流。
原理和作用:呼氣時,單掌用頂力前推,意運手三陰經氣達於手
掌;吸氣時,將外氣攏至另一手勞宮穴,使兩勞宮六互感經氣對流,通過兩掌相互對繞,意將氣領至另一手掌再用頂力前推。這樣可使兩手不斷交換,經氣漸漸加強,指端衝量不斷加大。有利於經氣循環
第八式 頂天抱地
1.接上式。隨著吸氣,至胸右側;左腳向右腳靠攏, 右臂外旋,右掌變仰掌經胸前向右收至胸右側,左腳向右腳靠攏。
兩腿並步站立,膝挺直, 腳趾抓地;眼平視前方 (圖27)。 頭平頂直, 挺胸收腹;
2.深吸氣,兩肘後挺,蕩力待發。隨著呼氣,兩掌用託力緩 緩上舉,舉至頭前時,掌跟外展,腕部背屈,掌心朝上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 兩掌指端相對, 再向上用頂力推至肘直 如託舉重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28)。
3.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 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用頂勁上推。
4.隨著吸氣,兩臂用內勁向兩側緩緩左右下落,至肩平時,轉為呼氣,上體徐徐前俯,兩臂繼續下落,兩手掌在腳前合攏相疊,掌背貼地,左手在上;兩膝伸直,腳掌踏實;眼視兩手(圖29)。
5.隨著吸氣,上體徐徐抬起,頭平頂直,挺胸收腹;隨上體抬起,兩掌相疊,沿身體中線用內勁緩緩向上託起至胸前時,左右分開收至胸側;眼平視前方(圖30)。
原理與作用:雙手託天,意在勞宮穴承天陽,下降以補體陽;抱地時意在湧泉吸地陰,上升以補體陰。陰陽交,體安和。動作
向上陽氣升,動作向下陰氣降, 形成一種陽升陰降,上虛下實的生理常態,久練可通大小周天。由於上體的前俯, 鍛鍊了腰背部肌肉、筋骨,增強了腰背肌力量和下腳柔韌性。
第九式 羅漢伏虎
1. 接上式。 深吸氣. 兩肘後挺 蓄力待發。 隨著呼氣, 兩腿漸漸屈膝全蹲 腳掌踏實; 同時, 兩臂前伸內旋 掌心相對, 直掌用頂
力緩緩前推至肘直, 四指併攏, 拇指用力外分, 高與肩平;上體儘量保持正直 圓胸蓄腹, 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 (圖 31)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意想兩勞宮穴經氣互流,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兩掌再用力前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腿漸漸直立,膝挺直,腳趾抓地;同時,兩臂屈肘外旋,用內旋緩緩收回,成仰掌貼靠胸側;頭平頂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隨後, 左腳向左平跨一步,兩腳間距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圖32)
原理和作用:髖、膝、踝是下肢的主要關節,俗稱「三關」。而膝關節不僅是全身最強大的關節之一,並且凡是運行至下肢的
經脈均通過膝關節,膝關節周圍是主要經絡最密集的地方,所以增強膝關節的功能對全身經絡的經氣流通作用重大。
第十式 深海斬蛟
1. 接上式。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前伸,兩仰掌在胸前交叉,腕部相靠,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外分,左掌在上,兩掌用頂力緩緩向前推至肘直,邊推邊拇指向下傾斜,保持掌平運行,如託物狀;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視兩掌(圖
33)。
2.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向前用頂勁。
3.深呼氣,掌再用力前頂。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兩掌用內勁緩緩向左右平分至體側。掌心朝上,高與肩平,成一字形;頭平頂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34)。
4. 上動不停繼續吸氣,兩臂屈肘,兩掌用內勁緩緩向頭部合擾,掌心對耳門(圖35)。
5.隨著呼氣,兩用力緩緩向前、向下劈至肘直,落至髖部側後方,力達掌根,掌心相對;圓胸蓄腹,氣沉丹田;眼平視前方(圖36)
6 隨著吸氣,兩臂向前屈肘,掌心朝上,如託重物,用內勁緩緩上託,成仰掌貼靠胸側;頭平頂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圖37)。
原理和作用:兩手交叉,用頂力前推,意從手,反應在人體表現為:筋骨強健,體魄健壯。
第十一式 烏龍鑽洞
1.接上式。 左腳向左邁一大步,身體左轉90°, 左腿屈膝半蹲, 右腿伸直,成左弓步;頭平項直,挺胸收腹;眼平視前方
(圖38)。
2.深吸氣,兩肘後挺,蓄力待發。隨著呼氣,兩臂內旋前伸,兩腕背屈,虎口轉朝下,掌心朝前,指端相對,用頂力緩緩向前
上推出至肘直;上體隨勢前俯,腰脊拔長,頭朝前鑽; 後腿蹬伸,以助其勢;眼視前下方(圖39)。
3.保持上式姿勢,呼吸氣各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掌向前用頂勁。
4.深呼氣,兩臂再用力前推。隨之,肩、臂、指松沉。隨著吸氣,上體漸漸抬起,兩臂外旋屈肘,掌心朝上成仰掌,用內勁緩級收至胸側。隨之,腳跟碾地, 身體右轉 180°,頭平項直,挺胸收腹;右腿屈膝半蹲,左腿伸膝蹬直;眼平視前方(圖40)。
5.此動同圖39,唯左右相反(圖41)。
6.保持上式姿勢,吸呼氣各 一次。吸氣時放鬆,呼氣時兩掌向前用頂勁。
原理和作用: 呼氣時,兩掌盡力前推,後腿用力後蹬,使臂、頸、肩、腰、背、 腿儘量伸展拔長,使全身經氣流
暢,起到氣血調和,祛病強身的作用。
第十二式 葉落歸根
1.接上式。上體漸漸抬起,重心後移,身體左轉90°右腳尖轉正朝前,重心再右移,左腳向右收回,腳尖朝前,兩腳間距與肩同寬;同時,兩掌側分左右下落至腹前,掌心朝上,指端相對;眼平視前方(圖42)。
2.隨著吸氣,兩臂外旋, 徐徐向兩側分開,
中指相對,掌心朝下對百會穴;眼平視前方 弧形上舉至頭頂,(圖43)。
3.隨著呼氣,兩中指相對,兩掌從頭頂向下沿身體中線下落至腹前,隨兩掌下按,身體各部節節放鬆直達湧泉;(圖 44)。 眼平視前方4.重複練習數遍,最後下按至腹前,兩掌左右分開,貼靠髖側,意守丹田,呼吸自然平穩。
原理和作用:此為全套功法的收功動作。意將練功場上體外之氣貫人體內,並導引體內使氣息平穩,不致散亂,調和形神,精神飽滿,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