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撤縣設區熱」該降溫,城市簡單粗暴合併有四大副作用

2020-12-11 澎湃新聞

城市擴容,風起雲湧。

自2020年6月起,各地行政區劃調整密集官宣。截至目前,共有成都、長春、煙臺、邢臺、蕪湖、南通、六盤水等7個城市完成擴容。所謂城市擴容,一般通過「撤縣設區」來完成,此前相對獨立的縣域便可納入市管轄,實現全市域統籌發展。

從本次擴容的城市來看,成都和長春為省會城市,蕪湖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煙臺是山東省第三大城市,南通是準萬億俱樂部城市。這一類中心城市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區劃調整成為做大做強之策。

拉長時間來看,這一現象表現尤為顯眼。不完全統計顯示,近10年,全國共撤銷了138個縣,同期增加了112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四大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武漢等省會城市,已進入到「無縣時代」。

那麼,中心城市為何熱衷增設「市轄區」?這一股熱潮的背後實質是什麼?聽聽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怎麼說。

新增市轄區是新增設市城市的8.5倍

Q1:今年以來,區縣一級的行政區劃調整呈現燎原之勢,這一現象在中心城市表現尤為明顯,您對此有何觀察?

李鐵:最近看到兩類消息:一類是一些省會城市頻繁通過「縣改區」等形式新增市轄區,另一類是為增設市轄區喝彩的文章,認為增設市轄區有助於增加中心城市資源配置的統籌協調能力。

對此,我一直有異議。人們往往沒有搞清楚,增設市轄區到底是有利於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要素和資源,還是強化了等級化城市管理體制下計劃配置資源的方式?

從上世紀末強化耕地保護開始,中國嚴格限制了設市審批。從2000年到2015年整整15年間,設市的城市數量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7個。

此後,雖然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要支持中小城市的發展,但是從2015年到2019年,設市城市僅僅增加了21個。與8億多的城鎮人口相比,中國的城市數量顯然嚴重不匹配。而且,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比,中國城市數量都是偏低的。

按照中國設市城市管轄範圍和人口規模,達到千萬人口或者500萬人以上的城市確實很多。但是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對城市人口的認定,可能很多城市的人口規模只是一種統計的結果,這與中國現行城市管理體制有直接關係,不符合國際上通行的城市標準。

為了擴大城市規模,許多城市都採取了增設市轄區的方式。從2000年到現在,中國新增市轄區178個,相當於新增設市城市的8.5倍,也正是因此,很多城市因為達到了一定人口規模,而自詡「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很多人以為,增設市轄區等於發展了中心城市,這顯然存在不小的誤解。如果市轄區是沿著中心城市邊界自動向外擴展,通過城市的吸納作用,把人口、資源和要素聚集起來,這是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

但如果一個中心城市,例如省會城市或者地級城市,把距離自己較遠的縣或者縣級市,甚至是其他地級市納入到自己的行政轄區內,並改為市轄區,這顯然偏離了城市的發展規律,只不過是在盲目地擴大行政區。

我們調查過,一些市轄區與中心城市的距離達到400多公裡,有的達到100多公裡,還有的幾十公裡不等。就算市轄區和中心城市只相距十幾公裡遠,未來要想使得兩個不同區域形成連接,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更重要的是,這種簡單粗暴的合併,並沒有改變中心城市及其主城區的規模和形態,只在行政管理上擴大了空間面積和人口規模。

「長春經濟圈」

為何熱衷增設市轄區?

Q2: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中心城市熱衷於增設市轄區?

李鐵:道理很簡單,首先是能夠利用現有的城市等級管理體制擴展行政管轄空間。中國的城市實質上是行政轄區的概念,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沒有對城市管理體制進行及時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同時管理著農村和下轄的城鎮,更方便中心城市通過行政等級管理的優勢,調整下轄城鎮的行政區劃,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

其次是通過改區擴張城市的人口規模和面積,可以更好地在新增市轄區內利用土地資源。原來的中心城市主城區發展到一定階段,會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用地緊張。增設市轄區後,相當於增加了中心城市的土地資源,也使得利用土地更加方便。

例如,開發新區和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增加企業投資,進而擴大中心城市政府的稅收,同時通過開發房地產來彌補政府招商引資投入的成本,進而增加中心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可大大改善中心城市的財政狀況,也實現了中心城市的GDP增長。

再次是通過縣改區和市改區,可以減少與周邊城市的競爭。如果按照原有的「城市不能管理城市」的法律框架體系,城市之間,各種不同等級的城鎮之間其實是處於一種競爭格局。由於城市管理事實上是行政轄區管理,特別是對轄區幹部的管理,因此高等級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限制下轄城市的規劃權和發展權,並獲取一定的財政和土地出讓的收益權。

作為一個法定的設市城市和建制縣,在管理體制上具有各自相對的獨立性,上級政府雖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限制下轄縣市的發展,並從中獲取一定收益,但要想實現土地空間的擴展,還是會受到較大的制約,不能夠隨心所欲。現在,把下轄縣市改為市轄區後,情況就不同了,中心城市可以統一管理和調配市轄區的資源,減少了原有管理體制中可能出現競爭的矛盾,顯然對於中心城市主城區的發展是有利的。

第四,增設市轄區也是中心城市政府追求政績和形象的重要體現。最近有關部門提出要在全國抓一批國家級中心城市,並相應提出了人口規模和產值規模等標準要求。按照中心城市主城區原有的人口規模和產值規模,顯然達不到國家級中心城市的要求。但通過增設市轄區,不僅可以在空間上擴大規模,而且重點數據如人口、產值以及財政等各項指標都會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此一來,就可以大大提升自己在全國城市中的排名,進而增加了自己爭取國家級中心城市的機會。

當然也需要客觀地看到,由於受到多年來耕地保護制度的制約,設市城市審批受到嚴格限制,地方政府不得不採取增設市轄區的辦法,以尋求更大的城市發展空間。

中心城市是指主城區還是轄區?

Q3:新一輪區劃調整開啟後,一批中心城市或明確、或暗示地透露過「縣改區」的衝動,這是否是中心城市做大做強的必經階段?

李鐵:一旦看到了增設市轄區的好處,意識到這種管理制度有可利用空間,地方城市、特別是高等級城市就會傾向於用這一做法發揮自己的體制優勢。正因此,各省會城市和較大的地級城市,有著強烈的市改區和縣改區的動機,並且逐步轉化為現實。

特別是當中央有關政策文件提出,要加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建設,更加催生了縣改區和市改區的熱度。很多人認為,只要增設了市轄區,就可以統籌規劃,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志來調配資源,增加中心城市主城區的收益來源。

中心城市如果得到發展,毋庸置疑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也要去甄別,中心城市發展到底是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要素,還是按照行政主導的方式來配置資源要素,顯然只能是前者,才能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我們還要看到,中心城市是指主城區還是轄區?可能對絕大多數不了解城市的人來說,以為凡是稱為「市」的都是城市,想當然地認為涉及到人口多的「市」顯然就是中心城市。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中國的城市實際指的是行政轄區,而大部分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市都有一個主城區,而真正代表所謂中心城市的應該就是這個主城區。如果我們把一個冠以「市」名的行政管轄空間區域都看作城市的話,那顯然會形成較大的誤解。

例如重慶市到底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叫做「市」的行政區域,我們當然認為重慶是一個冠以「直轄市」名稱的行政區。拿「成渝雙城經濟圈」來舉例,「渝」應該指重慶市的轄區,還是主城區?顯然是主城區。否則我們就該叫「川渝經濟圈」了。

關於中心城市,到底是指城市的主城區,還是行政轄區,目前還是沒有準確的定義。這一設置的本意是通過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但如果中心城市自身概念沒有明確界定,就會給各省會城市和個別地級城市通過對下轄縣市改區,甚至是行政轄區外的縣市改區來抬高人口規模和產值規模,創造了機會和條件。

「市轄區熱」該降降溫

Q4:從外界的反映來看,對於一些中心城市通過「縣改區」的評價褒貶不一,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鐵:增設市轄區,就可以通過空間面積的擴大,人口規模的擴大和產值的增加,最後使得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產值規模等達到了所謂的標準。相應也就增加了可發展的產業空間,對中心城市利用政策優勢通過擴展空間增加收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當一個城市通過行政手段來促進要素集中,就會帶來明顯的副作用。

一是把過多優質資源集中到中心城市主城區,導致中心城市主城區與周邊城市的公共服務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在公共服務供給差別化的前提下,更多要素源源不斷向中心城市集中,也會造成區域發展的嚴重不均衡。

三是周邊地區的優質資源和要素逐漸通過行政手段向中心城市轉移,影響了周邊城市的發展機會。

四是抬高了中心城市的要素成本,也抬高了人口流入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務成本,使得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難以推進。

Q5:中心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李鐵:目前,國內一些城市在提高城市化發展和城市治理水平時,面臨著一個艱難選擇,就是繼續按著原有的制度慣性,來促進所謂「市轄區熱」主導的「中心城市」帶動型模式,還是遵循市場配置資源和要素的規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我認為,繼續把重心放在審批市改區和縣改區,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應該更多發揮城市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增加城市數量,按照市場規則和成本遞減規律,一方面吸引優質資源向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主城區集中,另一方面通過功能疏解,讓中小城市來吸收一部分人口和其他各類要素,應該是當前中國制定城市化政策和城市發展策略的最優選擇。

正是因為如此,應該給「市轄區熱」降降溫,多增設一些人口密度高、空間相對獨立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而不是通過擴大中心城市的管轄範圍,人為地製造一些「偽中心城市」和「偽特大城市」。

來源 | 決策雜誌

作者姚成二

原標題:《中心城市為何熱衷「撤縣設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慶有望「合併」的兩個縣,一旦成功,或將「撤縣設區」
    作為一個宜居宜業的城市,重慶的城市實力在西南地區也是屬於領先的地位。這裡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也是多個城市圈的中心城市。目前重慶一共有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在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中,不斷合併城市周邊區域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重慶的市區周邊就存在兩個縣,墊江縣和忠縣。
  • 四川有望「合併」的兩個縣,或將「撤縣設區」,成為瀘州新市區
    這裡是多個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也獲得過國家文明城市等多個榮譽。目前,瀘州共有三個市區、四個縣。在下轄的四個縣中,敘永縣和古藺縣就是四川有望「合併」的兩個縣,合併後或將實現「撤縣設區」,成為瀘州新市區。敘永縣與瀘州市的納溪區相連,與雲南、貴州的縣市相鄰,而古藺縣西面與敘永縣接壤,如果這兩個縣可以得到「合併」,這快區域的發展也會變得更好,有望在未來實現「撤縣設區」。敘永縣自古就是四川的邊陲重鎮,也是遠近聞名的川南名城。這裡的面積達到了2977平方公裡,境內還擁有著著名的旅遊景點丹山。
  • 南通海門撤縣設區 城市為何競逐「無縣時代」?
    6月以來,撤縣設區的「官宣」不斷。前有四川撤銷新津縣設立成都市新津區,山東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臺市蓬萊區,後有河北將邢臺縣、任縣和南和縣併入邢臺市區,各地行政區劃調整不斷,撤縣設區成了潮流。就在昨天,海門撤縣設區的消息再度刷屏,南通市轄區多了一位「新成員」。
  • 韶關一縣,有望與新豐「合併」,若成功「一體化」,能否撤縣設區
    韶關一縣,有望與新豐「合併」,若成功「一體化」,能否撤縣設區大家對於新豐縣有過了解嗎?這個距離廣州只有區區一百多公裡的城市,一直被大家非常看好。這裡不僅是東江的發源地,而且還是多個城市的重要港口。這不,最近大家又在討論韶關內的一個縣城,是否有機會能夠和新豐「合併」。這個縣城不是別的,就是在我們韶關管轄之下的翁源縣。關於翁源縣,可能有的朋友對它有所了解,有的朋友卻一無所知。不要緊,在接下來的文章內容當中,小編都會對這兩個縣城進行一個詳細的介紹。關於韶關,小編在這裡先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
  • 江西湖口縣符合撤縣設區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有望「撤縣設區」
    江西省有這樣一個縣,已經實現了撤縣設區,這個縣屬於九江市,處在江西省的北部,它就是柴桑縣,現在該叫它柴桑區了。早在2018年的時候柴桑區的生產總值就達到了142.25億元,可以說對比其它的區級城市完全不弱。
  • 樂山有望「合併」的兩個縣,一旦成功,或將「撤縣設市」
    其實,除了旅遊業,樂山的城市建設的成績也是十分優秀的。樂山是省內重要的工業基地,也是周邊區域的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在2019年,這裡實現GDP1863.31億元。目前,樂山下轄有4個區、6個縣、1個縣級市。其中,犍為縣和井研縣就是樂山有望「合併」的兩個縣,合併後,或將「撤縣設市」,成為縣級市。
  • 四川相隔39公裡的兩個縣城,如若「合併」發展,或將「撤縣設區」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地區內陸,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常住人口接近8400萬人,著名景點有九寨溝,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等,這裡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彝族,四川公計有183個縣,近年來四川省的經濟發展也不錯,為了加快發展各個地區都卯足了勁,其中一些縣城如果合併的話,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或將實現「撤縣設區」。
  • 瀋陽或將「合併」的兩個縣,如若聯合發展,有望「撤縣設市」
    我國這幾年來整體國力一直在上升,國內各個地方都有著非常好的經濟發展,生活在祖國這片大地上,我想大家對這些都深有體會,我國這幾年來有著非常頻繁的區域調整,比如說合併、撤縣設市、拆分等等,有許多人身邊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城市發展多樣化,而這些行政區劃的調整也是一種政策的施行,對當地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遼寧省在我國東北地區,不知道大家對於遼寧都是什麼樣的印象?
  • 合肥或將新增一大區,一縣有望「撤縣設區」,助力合肥坐穩新一線
    這兩座城市的發展同樣不可小覷,可見,合肥如果想要坐穩新一線,也是需要不斷的突破自己,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最近幾年很多城市也是通過不斷合併周邊區域來加強自己的城市實力,合肥如果將周邊區域進行一個系統的規劃,或許也能帶來一個更加又活力的發展。合肥或將新增一大區,一縣有望「撤縣設區」,助力合肥坐穩新一線。這個有望「撤縣設區」的縣就是肥西縣。
  • 信陽有望「合併」的2個縣,一旦成功,有望「撤縣設市」
    而且當地的礦產資源比較匱乏,唯一只有水資源還比較豐富,有7.84億立方米。但是息縣是一個非常努力上進的縣城,因此它也獲得了該有的成績,在2019年的時候成功的「擺脫」了貧困縣的帽子。正陽縣是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的一個縣城,這裡的交通相當便捷,就其公路方面來講,有大廣高速、新陽高速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交通方式,將正陽縣的「大門」打開,讓其他城市看到了它,這個正陽縣其實也是以農業為主,所以說,和息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它倆「合併」的話,會比較容易適合,而且也離得很近
  • 太谷區、懷仁市……撤縣設區和撤縣設市有啥區別?
    那麼,為什麼有的縣是撤縣改區,而有的縣則是撤縣改市?撤縣設區和撤縣設市有啥區別?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以下幾點: 一、適用地區不同 縣級市適用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市轄區適用於城市化程度高,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達的地區。
  • 青島繼即墨區之後,有望「撤市設區」,可能由這兩個縣市合併而來
    (文:旅行日記官,歡迎轉載與分享,創作不易,請註明出處)青島作為山東的經濟中心,近幾年的發展也一直都是處於領跑山東的地位,城市也在不斷的建設中。目前,青島市有七個下轄區和三個縣級市。其中,即墨區的發展在青島的各個強區中也是十分亮眼的那一個。
  • 宿州有望「合併」的兩個縣,未來「撤縣設市」,經濟或將超越市區
    宿州下轄的只有1個轄區和4個縣,其中有兩個縣延伸的比較遠,就是蕭縣和碭山縣。這裡兩個縣位於安徽最北部,也是宿州最北部,被淮北市的濉溪縣有點分割與宿州之外的感覺。從地形和地圖上看,蕭縣和碭山縣未來都很有希望「合併」發展,而且未來成功合併,一旦撤縣設市升級縣宿州代管的縣級市,經濟超越宿州市區也是有可能的。
  • 哈爾濱一「黑馬」縣市,「3大縣城」合併而來,有望「撤縣設區」
    在這一個時代之中,東北的很多城市發展的都沒有那麼良好,經濟實力有一點點落後,然而哈爾濱卻沒有在這一個時代中落後太多,2019年的GDP總理依舊有5249.4億元。這一個城市之中,還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非常地有名。
  • 安徽蕪湖兩縣撤縣設區獲批?!真相在這…
    早在蕪湖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無為縣、南陵縣按照中等城市標準加快縣城建設,推動撤縣設市;支持蕪湖縣、繁昌縣按照主城區標準提升建設水平,推動撤縣設區。相信今年蕪湖縣、繁昌縣會加快邁入市區的步伐,「蕪湖區」、「繁昌區」指日可待,靜待官方文件的出爐!
  • 貴州有望「撤縣設區」的縣,一旦成功,或將成為貴陽新市區
    貴陽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國範圍內的大型的鐵路樞紐城市。這裡承擔著連接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商業貿易等交流的重任,四條一二路在貴陽縱橫交錯,各種高鐵也在建設之中。2020年,全市的總面積為8034平方公裡,其中市區的面積為360平方公裡。近幾年,貴陽的行政區域調整也只是在享有的市區之間進行調整,目前全市下轄有六個區、一個縣級市和三個縣。
  • 撤縣設區對當地人有哪些影響?
    最近幾年,作為行政單位縣的數量正在快速銳減。但是市轄區的數量卻在不斷的增長,民政部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國一共撤銷了141個縣,同期增加了110個市轄區。而且北上廣深,武漢,天津,南京,東莞,佛山這九個城市都已經進入「無縣」時代,那為什麼要進行這樣操作呢?2000多年的郡縣制難道它不香嗎?
  • 黑龍江有望「合併」的兩個縣,一旦成功,或將實現「撤縣設市」
    全市的面積為42500平方千米,這裡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有著絕美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歷史遺蹟,因為市內交通條件完善,名勝古蹟眾多,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了我國的一個新興的旅遊城市。其中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最受歡迎的一個景點,每年都會有來自各地的遊客在這裡觀賞丹頂鶴與絕美的自然風光,因為是丹頂鶴重要的棲息地,齊齊哈爾也有著「鶴城」的別稱。
  • 邢臺撤縣設區 未來邢臺縣就不存在了!
    來源 | 楊濤有料6月23號,我們南邊的鄰居城市邢臺發生了一件大事——國務院批覆同意河北省調整邢臺市部分行政區劃,簡單說就是「撤縣設區」。先是把邢臺市橋東區更名為襄都區,把橋西區更名為信都區,然後襄都區和信都區合夥把邢臺縣的地盤給分了,邢臺縣就不存在啦。
  • 鳳翔撤縣設區,劍指寶雞市域副中心
    當年,國務院批覆關中天水經濟區,寶雞被賦予了區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此後,鳳翔也開始轉變思路,走上尋求撤縣設區的道路。2011年寶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積極推進鳳翔撤縣設區」,並於當年獲得陝西省民政廳審批。此後寶雞市一直在持續推進鳳翔撤縣設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