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由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主辦,雲南省臨滄市人民政府協辦,雲南智德鴻昌茶業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雲南臨滄·石生古樹茶高端峰會】在昆明洲際酒店召開。
此次峰會規格較高,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臨滄市臨翔區人民政府、臨滄市農業農村局、雲南省茶葉評價檢測溯源中心、臨滄市茶葉商會、臨滄市茶葉協會、《普洱》雜誌社等重量級機構組織。同時有:《雲南日報》、《雲南經濟日報》、雲南電視臺、《普洱》雜誌社,新華網、今日頭條、新浪網,搜狐網,百度及新茶媒、八方茶媒等多家知名自媒體參與報導。
2020年昆明仲夏的氣溫比往年都要熱一些,當天氣溫高達29℃,洲際酒店會議廳雖然早早開了空調低檔,但擋不住會場氣氛的熱烈,峰會領導和嘉賓精彩紛呈的發言仿佛應景而來,將峰會氣氛推向高潮。
峰會以臨滄最具標誌性的「曼崗石生茶」為切入點,以政府、協會為主導,雲南·臨滄智德鴻昌茶茶廠承辦,集結學術界、行業界、傳媒界、市場營銷及網際網路運營多個領域精英。圍繞「石生古樹」這一深具發展潛力和市場成長空間的普洱茶品類,展開在「生產、工藝、產品、營銷及產業鏈延伸」全體系,多維度的研討和發布。真正形成:對行業有震蕩,對市場有牽引,對消費有刺激的「石生茶」品牌符號。
峰會上,智德鴻昌茶業創始人張廣義致辭,雲南省原副省長、省政協原副主席,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創會會長陳勳儒講話,臨滄市領導、臨滄市臨滄區領導講話,來自國內、省內的各位專家參加論壇。
新茶媒刀哥、八方茶媒王磊一行有幸作為應邀媒體參與此次峰會,共同見證了智德宏昌茶業和曼崗石生茶的發展歷程,聆聽並由衷感受到行業領導和專家從不同角度對曼崗石生茶和臨滄茶產業發展的深刻見解和拳拳關切之情。
峰會中,企業外腦專家方一知做了《曼崗石生茶的產品內核和發展方向,企業外腦如是觀》的發言。更是將「曼崗石生茶」概念從內核到外延進行深度剖析,創造性地首次提出「布朗味、景邁香、曼崗韻」新概念,以一種全新的視覺和維度為解決時下普洱茶發展瓶頸以及曼崗石生茶價值再發現的難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辦法。
現將方一知老師的發言稿《曼崗石生茶的產品內核和發展方向,企業外腦如是觀》摘錄如下:
尊敬的陳主席,尊敬的各位專家,尊敬的張總,在座的媒體朋友,各位相識和不相識的智德鴻昌的家人們,大家下午好!
很榮幸參加石生古樹茶的高端峰會,並藉助這個平臺向大家報告,企業外腦是怎樣看待石生茶的。或者說從一個茶葉策劃人的角度,講一講曼崗石生茶背後的故事,以及對石生茶最新的認知。
去年,我寫了《一知在說:企業外腦實戰普洱茶》這本書,記錄了企業外腦服務近20個普洱茶企,參與普洱茶策劃15年的心得體會,其中一個案例寫的就是智德鴻昌與曼崗石生茶。
這裡順便爆一點書外的料:曼崗石生茶的命名,受到了老領導陳主席的親自指導,是在陳主席點化和指導下,由張廣義董事長和智德鴻昌團隊策劃的。初定名稱「石生普洱」,全稱「曼崗石生普洱古茶」,簡稱石生茶,曼崗石生茶。同時,受到了雲南知名茶人徐亞和老師「石介茶」的啟發。
顧名思義,石生茶,就是石頭縫裡生長的古樹茶。點石而成金,經過老領導的點化和資深茶人的啟示,石生二字的提煉,是形象而準確的。
自2017年提出曼崗石生茶的概念,迄今已三年了。普洱茶市場從裡到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石生茶的能量挖掘和價值再發現,也要適應形勢的變化,提升至一個新的層次。
我不是茶葉學者,不懂茶,只從市場運作和品類創新的角度,不怕以偏概全,堅持營銷常識,聚焦、聚焦、再聚焦,不然泛泛而談,面面俱到,我們的曼崗石生茶就會在普洱茶市場的汪洋大海中淹沒掉。這裡提出一點奇談怪論,也可能是偏見,供各位探討。
首先,我們要弄清曼崗石生茶的產品內核是什麼。
毋容置疑,最初我們是被曼崗石生茶的外表所吸引的,邦東雲海,石頭和茶樹共生的環境,非常具有震撼力。所以當時提煉的廣告語是:石頭縫裡長出來的古樹茶,好看更好喝。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外表呀,更打動人的是其內在的美,那麼曼崗石生茶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
也許提出的名詞不嚴謹,但是這個問題必須要回答。
我也查過百度,石韻、巖韻,巖韻的傳播度更高一些。企業外腦對石生茶的認知,可以如此描述:亂石叢生,十裡絕景,造就了曼崗石生茶滋味鮮爽、巖韻花香的獨特氣質。如果簡化為兩個字,姑妄言之:巖韻。上者生爛石,巖韻天成。也就是說,曼崗石生茶的辨識度,在於巖韻。如果划去巖子,濃縮為一個字:韻。你看我們這樣表述,就能形成一個新的視角:
布朗味,景邁香,曼崗韻。
如此一來,是不是曼崗石生茶一下子就高大上了?邦東茶區、曼崗茶區與布朗茶區、景邁茶區齊頭並進了?
其次,曼崗石生茶不僅僅是臥龍·鳳鳴。
2017年臥龍·鳳鳴的設計,是取巧的。恰好臨滄市邦東茶區最大的兩塊石頭,就在我們智德鴻昌的茶園裡,近水樓臺先得月,得來全不費工夫,既然一塊石頭像臥龍,一塊像鳳,於是,契合中華民族龍鳳文化的明星產品「臥龍·鳳鳴」問世了。
但是,這幾年,整個的雲南茶區已經打通了。勐海的茶企也可以出品臨滄的冰島、昔歸茶,臨滄的茶企業可以跑到易武茶區製作颳風寨、曼松茶。
作為企業外腦,這裡提出一種構想。
如果說,當時定位曼崗石生茶,是為了突出臨滄的小產區、特色茶,是為了區別石生茶的品飲風味與其他茶區的古樹茶不同,為了建立一塊貼著顯著標籤的茶葉特區,那麼現在我們應該走出曼崗的半徑,走出臨滄,站在一個高點上,跳出曼崗石生茶看曼崗石生茶。從而提升一個層面,從曼崗石生茶升華至「雲南石生茶」。
企業外腦給出的方向是:巖韻+。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只要不越過質量的紅線,產品是創新出來的,市場是創造出來的。
從強調純料走向拼配,以曼崗石生茶為基礎原料,以巖韻為底蘊,與雲南頂尖茶區的原料拼配,不同年份的新老料拼配,是不是曼崗石生茶的拓展空間就更寬闊,口感層次更豐富,後期轉化更有想像力呢?
當然,石生茶新品的開發要賦予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要創造超級的視覺符號,肯定比臥龍·鳳鳴的設計更具挑戰性。
第三,雲南石生茶的價值之美,不僅僅表現於企業價值的層面,還在於其超出小區域、特色茶的產業價值。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就像班章、冰島,不僅僅是一個寨子、一個山頭,而是一個行業素材,行業熱點,產業課題。從盈利模式的角度講,尋找到了一個行業的高利潤區,呈現出的是高於一般企業商品利潤的產業利潤區。
你看,一個茶企什麼茶都做,辛辛苦苦一年賺千萬,而陳昇號做班章,賺了多少錢?縱觀雲南各大茶區,幾乎每家茶企都在做班章、冰島,茶人們都想吃唐僧肉。
企業利潤做加法,產業利潤做乘法。如果一個茶廠的銷售額是千萬,那就停留在企業利潤的水平線。很簡單的道理,產品背後如果沒有支撐點,是短命的,或者說市場生命周期是很短的。而設定為一個產業課題,從品種、工藝、文化、經營模式等各個層面不斷地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層出不窮,含金量至少會以億為計量單位。最近一些茶企不約而同地炒作班章有機茶,也就是俗稱的大白菜,可見班章的價值層出不窮,一輪一輪割韭菜。
這樣我們反觀石生茶,它的上升空間還有多大呢?它的產業利潤區有沒有發現金礦呢,內在價值被挖掘出來多少呢?
總而言之,一方面懷持開放性的包容的態度,不斷地擴展石生茶的邊界;一方面深挖石生茶的價值,突出石生茶的標誌性符號,從而使石生茶站得更高,立得更穩,做得更精,走得更遠。
企業外腦真誠地祝願,曼崗石生茶能走出臨滄,走向雲南石生茶,更大的目標是走向全國和世界。那麼中國石生茶的價值之美,會被千千萬萬的茶友發現,藏在深山人未識,一朝美名天下揚。
——企業外腦 方一知
雲南石生茶的概念其實早已不新鮮了,早在90年代,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茶葉專家徐亞和便多次到邦東曼崗一帶進行考察,首次提出石介茶的概念,並在後期在其專著《石介茶》中進行詳細論述,後來在馬颱風行一時的雲南巖茶,也是圍繞這一概念發掘、整合邦東、馬臺一帶的石生茶資源,再後來智德鴻昌在曼崗昔歸一帶深耕細作,進一步完善並推廣曼崗石生茶,然而,對於雲南石生茶價值的再發現和市場推廣似乎遇到了瓶頸,除了茶本生的辨識度,石生茶的美譽度、消費市場的接受程度以及和茶產業捆綁發力的結合度皆遠遠不夠。
方一知老師在《曼崗石生茶的產品內核和發展方向,企業外腦如是觀》中,從更高的角度,更寬的視覺和更遠的深度,重新規劃和設計了石生茶的發展方向,如此,則未來的雲南石生茶產區,一定是超越曼崗小產區,比肩布朗山茶區和景邁茶區的明星產區,未來的雲南石生茶,一定是超越一般古樹茶的雲南明星茶。
圖文編輯:新茶媒刀哥
(更多好文及普洱茶知識交流請關注【新茶媒】或【刀哥說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