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你覺得你是有好看的皮囊,還是有有趣靈魂,還是二者皆有呢?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是誰會想讓自己真的用一張醜陋的皮囊面對世人呢?又有誰能夠真的接受有趣的靈魂、醜陋的皮囊呢?
在之前我覺得皮囊就應該是好看的,或者是醜陋的,或者是平常的,但是今天我所理解的皮囊不再只局限於外表,它可以有很多的定義,讀完《皮囊》以後你就會懂得它應該是什麼?
《皮囊》中扎心的一句話,忍不住落淚,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找的最初的自己,找的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
人們可能都是有一種誤解的,都覺得皮囊之下必定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不一定是有趣的,但是一定會有,可是皮囊之下真的會有靈魂嗎?
《皮囊》只自傳體散文中的一篇,手中的故事基本都是在作者的家鄉中發生的,這是一個福建的沿海小鎮,書中講述的是作者的阿太、父母、鄰裡、同學之間發生的故事。
「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開頭,這是作者的阿太經常說的一句話,同時也吸引了很多翻開書的讀者買下這本書。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作者只是在感悟世間的人情冷暖,可是細細品讀以後就會發覺,這裡面的人是那樣的真實,真實到仿佛在寫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副沉重的皮囊,在皮囊下,我們這些普通人都在努力的生活著,我們想要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
起初的吸引到最後讓讀者的內心有所觸動,《皮囊》每一篇文章的後面,每一個看點都會讓我們不得不撕開偽裝的面具,卸下沉重的皮囊,面對真實的自己。
白巖松是這樣評價《皮囊》的,他說:《皮囊》這本書說的不是關於成功的事業,不是詩和遠方,他寫的是每個人的內心,讓我們在內心中尋找真實的自己,直面自己需要面對而又一直逃避的問題。
《皮囊》不寫成功、不寫名人,寫的是每個普通人的內心,讓我們拋棄拖住我們的肉體和欲望,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輕盈,讀過《皮囊》以後才知道原來生命本該是輕盈的。
《皮囊》中說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集合在一起才構成了我們本身,它說皮囊標誌著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而不是局限於外表。
《皮囊》之下也絕對不只是靈魂,而是更加真實的自己,一個輕鬆沒有偽裝的自己,不管皮囊之下時好時壞,只有撕下偽裝的面具,卸下沉重的皮囊才能看到現實的自己。
剛來到世界的我們,全都是沒有沉重的「皮囊」的,我們就是那個最初的自己,輕盈的生命,活潑而又真實,但是現實生活的那些殘酷的打磨,讓我們的開始披上了一件沉重的「皮囊」,路越走越遠,皮囊也越來越重。
漸漸地忘記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麼,為了那個不明確的目標,開始迷失自己,丟失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但是卻依然不自知。不經意間自己也不再是那個輕盈活潑真實的自己了,不知何時自己也會虛偽的微笑,虛偽的與不喜歡的人寒暄。
面對生活中的磨難,不再是勇往直前地與之抗衡,慢慢的被這幅「皮囊」拖垮。而《皮囊》這本書卻能夠讓你一層一層卸下這個沉重的外表,在外表之下尋找真實的自己。在《皮囊》中一個個描寫的鮮活的人物、一幕幕或溫馨、或冷漠、或殘酷的場景中看到了那個真實的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皮囊其實就是一個面具,我們不想看清現實的殘酷,同樣也不想讓別人看透自己,我們以為用這幅面具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但實際上面具下是疲憊迷惘的自己。
人要學會跟自己妥協,直面生活的殘酷,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不管現實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要直面它們,既然它出現就必定有解決的方法,不要總是用自己的面具去逃避這些問題,即使你現在逃避了,問題依然存在,總有一天它還是會冒出來。
在讀《皮囊》的時候,你讀著讀著就會發現,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你,他經歷的過的你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他仿佛是昨日你的寫真。這些故事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往事如同電影一般與他們重合,最終形成自己的經歷。
再次扒開自己的過往,這個過往或許甜蜜、或許悲傷,對我們讀的人來說或許會有幾分殘忍,但是卻能夠讓我們直面自己的內心。
有的人永遠不懂得與自己妥協,終其一生都沒有成為真實的自己,當暮年的時候,回首往事,發現自己身上背負的東西真的非常的沉重,他們也一直都沒有感到快樂,這是因為他們始終捨不得放棄那副偽裝真實自己的「皮囊」。
人這一生會遇到挫折是一定的,有的人或許從此一蹶不振,有的卻能夠藉此迎來自己的新世界;有的人一生都忙忙碌碌,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有的人對於一件事情非常的執著,可是最終也沒有得到心中所想……
如果你也是這些人其中的一個,不妨空閒一段時間,讀一讀《皮囊》這本書,找到最初的那個自己,找尋自己與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
與自己和解,與生活和解,卸下偽裝的「皮囊」,找尋最真實的自己。
生活本沒有那麼累,一本好書找尋真實的自己,讓生活不累。
感興趣的朋友記得點擊下方連結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