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些外國領導人誤以為,外交辭令無非是客氣、得體而無實際內容的話,或者說,外交辭令,就是「沒有錯誤的廢話」。
但是,我國的外交辭令都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一旦發出,那是言必踐,行必果的。
其中,最嚴厲的措辭是——「勿謂言之不預」。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出了事別後悔,不要說我事先沒有警告過你。
按理說,這樣的話一看就懂,但還是有些人當作耳邊風,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最終摔跟頭、吃苦頭,慘不堪言。
老實說,新中國歷史上,我們通過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對外說出「勿謂言之不預」這句話,總共也就使用過三次。
第一次是196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結尾處:「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第二次,是1967年7月3日,新華社發表通訊,指出「就蘇聯駐華商務代表處人員在我國非法進行竊取情報的活動我國外交部向蘇修提出強烈抗議」,文章結尾處點明「勿謂言之不預也」。
第三次,是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們要嚴正警告越南當局,如果你們仗恃有蘇聯的支持,得寸進尺,繼續恣意妄為,必將受到應得的懲罰。我們把話說在前面,勿謂言之不預。」
這三次對外聲明,對方領導人都沒有很好讀解這句話的嚴厲意味,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這裡特別說一下第一次使用時,被警告者印度尼赫魯政府當時的態度。
印度總理尼赫魯是以第三世界領袖自居的,他本人在印度的聲望很高,被稱呼為「偉大的學者」。
但是,他的缺點也非常突出。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領導者》一書中這樣評價他:「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
這麼樣的一個人,是不大會把別人的忠告、甚至警告聽進耳朵裡去的。
何況,尼赫魯自己後來也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己所帶領的印度「一直都生活在自己想像的虛幻世界之中」。
他有一個最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是維護印度從英國人繼承下來的所有特權,盡一切可能尋求擴張,侵佔中國的領土。
當年,英國在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地區,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進行明目張胆的侵略擴張。
這「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者單方面劃出來的,中國政府從來就沒承認其合法性。
印度於1947年獲得獨立後,就想繼承英國霸權主義者的基因,強迫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甚至還想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在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在新中國忙於發兵援朝抗美時期,印度人不斷趁火打劫,蠶食和吞佔了中國不少領地。
胃口越開越大,1951年10月,甚至駕馭直升飛機越過高山,圈地、劃地,強行建立兵營。
到了1954年,印軍已侵佔的「麥線」以南原屬中國版圖的9萬平方公裡領土,但仍不肯放停侵佔的步伐。
最讓人忍無可忍的是,從1954年到1958年四年間,印度又再侵佔了中國多個地區,但他們認為這種侵佔速度太慢,竟於1959年3月寫信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倒打中國政府一耙,誣說中國「侵佔了印度領土」,獅子大開口,索要總面積約佔12.5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12.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中國政府斷然拒絕印度人的無理要求。
尼赫魯表示自己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1959年4月25日,尼赫魯派兵越過「麥克馬洪線」,於侵佔了該線以北的朗久,相繼侵佔了塔馬墩、兼則馬尼(沙則)等地,並在8月25日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開槍射擊。
當時中國正處於困難時期,美蘇均明確表示支持印度,而且當時在第三世界印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尼赫魯有恃無恐,斷定中國不敢反擊,膽子越來越大。
但是,他錯了。
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面對印度軍的武力侵略,沒有退卻,舉槍還擊。最終,印度軍留下了兩具屍體,倉皇撤逃。
尼赫魯以此為藉口,通過蘇美向中國施壓。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接受了尼赫魯交予拉偏架的任務,於1959年10月2日前來北京,一上來,就不問青紅皂白,對新中國領導人橫加指責。
毛主席這樣回答赫魯雪夫,說:「這個問題還是要把事實搞清楚。別的事情我們管不了,對有關中國的事情,我們的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為天下先。但是誰要欺負我們,那是不行的。誰都不行。」
懾於毛主席的威嚴和氣勢,赫魯雪夫沒有多說什麼,灰溜溜走了。
但是,改日,赫魯雪夫在海參崴發表演講,像個噴子一樣,噴中國是「冒險主義」。
赫魯雪夫的支持,使尼赫魯誤以為「正義和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裡,更加肆無忌憚了。
到了1962年初,印軍向前推進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
印度國土部長拉爾?巴哈杜爾?沙斯特裡(Lal Bahadur Shastri)看中國政府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愈加狂妄,於1962年2月4日曾宣布:「如果中方不從他佔領的地方撤出,印度將重複其在果阿的行動,把中國軍隊趕出去。」
尼赫魯也認為中國軟弱可欺,更加驕橫,於1962年10月12日發表聲明說,他已經「命令印度軍隊把中國人趕出去。」
必須有點表示了。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
在會議上,毛主席嚴肅地說:「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
主席還喃喃自語地說:不管你說印蘇聯軍,還是美印聯軍,即便是再來一次八國聯軍,我們中國也要與你們打!打出一個真理來。
經過會議討論,對印還擊的任務交給了地區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由總參和張國華共同擬制的計劃。
根據總參提出的建議,反擊時間為10月20日。
張國華在飛往前線前,專門向毛主席辭行。
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議室裡,站在巨幅地圖前,嘴裡念念有詞,大手指著印軍據點猛地一劈,大聲說道:「掃了它!」
10月20日7時30分,解放軍對著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進行了一頓劈頭蓋臉的暴打,到9時30分,印軍的第一個據點便被拿下。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
23日,中央致電稱讚:「作戰部隊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作戰,乾脆地殲滅了敵人。」
實際上,我東線部隊僅用四天時間就殲滅了印度主力4個旅。
西線部隊也如電閃雷鳴,發起了凌厲的攻勢。
印度一看前線「風緊」,急調克什米爾的王牌部隊「傑克聯隊」支援。
這支部隊為殖民時英國所組建,有100多年歷史,參加過兩次對中國的鴉片戰爭,火燒過圓明園,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1904年隨英軍侵越過西藏……可謂罪行累累。
對於這樣一支臭名昭著的部隊,毛主席發出指令:「百年國恥,全部殲滅!」
主席發的話,效率奇高。
很快,這支印度引為驕傲的聯隊,從此萬劫不復,永遠的從印度軍隊序列中消失了,永遠地從地球上抹掉了!
短短的30天時間,印度軍隊全軍潰敗,其中8940名印度軍人葬身山谷,1370名士兵被俘,印軍王牌第七旅旅長旅長達維爾被生擒,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準將被擊斃。
我軍大獲全勝。
這場戰爭,被世界軍事家稱之為:「小刀切黃油戰爭」。
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從此一落千丈,印度軍隊更是被眾多國家瞧不起,至今也沒能翻身。
對於中印邊境之戰,毛主席最後的總結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經過此戰,不但徹底粉碎了印度作為所謂不結盟運動領袖在道德上凌駕於其他國家的迷夢,也使眾多的第三世界國家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開始支持和擁護中國。
這也是中國繼韓戰之後,再一次向世界人民傳遞出這樣一個強烈的信息:新中國,即使是在困難的時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辦的——別等頭破血流了,才想起中國人事先說的那句「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