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航空距離有將近1萬公裡;雖然說裡程漫長,但無礙加拿大成為長期以來華人主要移民聚居的國家。據加拿大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華裔人口目前已經成為了加拿大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數量達到近200萬,約佔總人口比例的5.1%。
在分布於加拿大各地的華人群體中,尤以溫哥華地區的華人比例最高。整個大溫哥華地區(溫哥華市及其周邊市鎮組成的都市圈)的華裔人口達到了50萬左右,佔總人口逾20%。而大溫地區中的列治文市,華人比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0%。可以說走在街上一眼望去,無時無刻都能看到熟悉的黃種人面孔。
▲加拿大主要城市的華裔人口比例,溫哥華獨佔鰲頭
地理距離遙遠,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華人不斷來到大洋彼岸的楓葉國?而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他們是因何選擇溫哥華作為自己的落腳地?在異鄉的生活中,他們又形成了什麼樣的文化特色和社群氛圍?
▲溫哥華唐人街。這裡是當地華人最初的聚居地,也是全加拿大歷史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唐人街
一、「情定」溫哥華
華人最早出現在加拿大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左右。當時的北美大地,被多個殖民國家進行了勢力劃分。而如今的加拿大大部地區,則處於英國和法國殖民者的統治之下。為了進一步挖掘蘊藏的豐富資源,殖民當局在當地發展了多種形態的經濟部門,涉及種植業、木材業、煤炭業以及鐵礦開採業等。
那個時候東部法屬加拿大(今魁北克),一直是發展相對較好的重心區域,人口也十分集中。而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則顯得較為落寞。從19世紀開始,因為金礦等資源被開採,當地掀起了一股「向西部進發」的熱潮,這也是加拿大歷史上的西進運動。
而18世紀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王朝的衰落時期。百姓們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又不斷升級惡化,因此產生了大量向海外奔走謀生的人群,他們大多數來自沿海地區。在這些人當中,有乘著南海風浪向南洋行進的,也有到歐洲探尋資本奧秘的,更亦有跨越汪洋至新大陸發現賺錢商機的。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因為被強制販賣到異國的悲慘勞工。
1788年,一群來自澳門的木工跟隨英國海軍隊長來到了英屬哥倫比亞,這也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批到達的華人。而湊巧的是,這批木工當時登陸的地點恰好是現在的溫哥華地區。
▲「每英尺的鐵軌下就躺著一個中國人的靈魂」。對於在加拿大太平洋公路修建中有過突出貢獻的華人勞工,曾有人這樣生動形容
修建鐵路的工人徵用,雖然是對華人勞工的極度剝削,但也算是為處於生活底層的他們,提供了一條謀生的出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隨著服務於西進運動的太平洋鐵路等基礎設施修築完成後,加拿大也不再需要他們。
而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還是有不少人選擇出逃而改善生活。1867年,在北美及美洲國家獨立運動熱潮的影響下,加拿大聯邦也宣告成立。為了防止大量華人湧入加拿大,搶奪這個新生國家本就匱乏的工作崗位,加拿大政府開始向進入加拿大的華人收取每人50加元的人頭稅。後來又因為效果不顯著,最高曾漲到500美元。
第一批群居在溫哥華的華人,甚至比這座城市的歷史還要悠久。1884年,一個超過100人的華人團體來到布拉德內灣(在今溫哥華地區),他們當中有鋸木工、廚師、洗衣工以及商人等。而這一年,距離溫哥華正式建市還有兩年時間。
▲溫哥華成立時因火災而臨時搭建的市政廳
雖然加拿大當局幾次想通過稅費提高的手段,去限制進入加拿大華人數量,但總體而言,華人數量仍呈現一個持續上升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改革不斷、推翻封建的動蕩時期,統治極其腐朽,人心渙散;其次是聯邦建成不久的加拿大,正處於一個建設熱潮時期,提供相當多的工作機會,同時又傳說著金礦等令人無比神往的財富資源。
這波來自東方的移民集團讓加拿大的領導人們感到越來越不安,他們認為華裔人數的持續上漲,會對本土的就業環境甚至是統治基礎造成威脅。為此,在增加稅種舉措依然不力的情況下,他們決定以嚴苛的法案去限制華人對加拿大地區的輸入。
1923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取消人頭稅的規定,同時通過了《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法案規定:除了商人,外交官員,留學生和特別個案以外,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境內,到後來適用範圍擴大到所有亞裔。這是一部明顯針對特定族群而設定的法案,旨在以強硬的法條去控制亞洲人進入加拿大。一經出臺,就受到了加拿大少數族裔尤其是亞裔的強烈不滿。
▲20世紀初加拿大排華成風,這樣的歧視性標語隨處可見
民怨的激怒,就勢必會倒逼加拿大政府的轉變。而他們的轉變,始於二戰時期。1939年9月,加拿大正式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外作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為此加拿大曾以政府名義發行了特定的戰時債券。
此時加拿大中華會館本著大度的胸懷,在呼籲華人購買中華民國債券的同時,也鼓勵他們入手加拿大的戰時債券,為自己籍國的正義抗爭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從此之後,華人在加拿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觀。
基於二戰期間華人對加拿大軍方資金的大力支持,加拿大政府於1947年廢除了排華法案並恢復了在加華人的公民權力。經過長達數十年的付出與抗爭,加拿大的華人群體終於得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居留權。
▲當時加拿大的一處中華會館
雖說加拿大國土面積廣大,但真正坐擁卓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契機的城市,可以說並不多。而溫哥華,就是其中的一個。和東北部常年嚴寒不同,溫哥華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既能「迎面」感受到來自北太平洋吹拂的暖流,也能夠讓落基山脈的寬大「臂膀」,阻擋住突襲而來的寒流。溫哥華的如此氣候,不僅十分適宜人生存,同時也是城市發展絕好的先天條件。
▲溫哥華的地理位置及坐標
從第一條大型太平洋鐵路修建開始,溫哥華的基礎設施建設便走上了正軌。19世紀末建成城市電車系統、溫哥華港逐步成為全加最大的港口、生物科技及電影業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溫哥華城市競爭力的不斷上升,吸引了越來越多到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將其作為自己居住的首選。而溫哥華的崛起,只是西部這些年來逐步趕超「老大哥」東部的一個縮影。
▲大溫哥華地區的二級行政規劃。強大的輻射能力,使得周邊形成了一個以溫哥華為中心的巨大都市圈
溫哥華現今已經發展成為全加第三大都會區,也是西部最大的都會區。悠久的華人移民史、宜人的氣候以及繁華的都市風貌,讓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青睞於選擇這裡。溫哥華也成為了北美僅次於舊金山之後,第二大的華人聚集地。
二、特色與烙印
溫哥華不僅華人數量眾多,祖籍地也有很強烈的地方特色。第一批來到加拿大修築太平洋鐵路的華工中,就大多是來自中國廣東地區。此後,由於前人的開拓引導作用,使得不少廣東地區的居民,經過親戚和朋友的介紹,先後來到溫哥華地區謀生。
在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華人人口普查中,全溫哥華16700的華人居民中,北方人只有50人左右,其餘的均為四邑廣府人(分布在今廣東江門及中山一帶)以及客家人。
▲2011年大溫哥華地區華裔人口普查情況
華人群體的壯大,尤其是祖籍地的深刻影響,豐富了溫哥華的語言文化。由於廣東地區華人眾多,讓粵語、客家話以及潮汕話等語言,在當地十分盛行。尤其是粵語,曾長期是當地華人主要的使用語言。近年來隨著華人移民加國的地區越來越寬泛,普通話才逐漸開始挑戰到了粵語在溫哥華華人圈中的主導地位。
▲粵語和國語的普及程度,無論是在溫哥華都會區還是全加拿大華人圈中,都佔據著領先的位置
不止是語言,中國的漢字、飲食等傳統文化,也已經深刻地紮根在溫哥華的土壤裡,成為當地多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在溫哥華,不僅僅是唐人街,很多的街頭巷角,你都可以看到賣剪紙、對聯等中國特色的百貨店;而中國菜餚的餐廳,更是不計其數。
▲在市場裡隨處可見的中文廣告牌。這不單單成為了華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更多溫哥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幾代移民人的影響下,今日的溫哥華,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鮮明華人特色的城市。語言、文字、餐飲以及商業等,越來越多的中華特色,融入到當地原本的生態中,增添了一抹來自東方的亮色。
三、當代的移民們
和原先的門檻較高不同,新時期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呈現出了較為寬鬆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當地族裔呈多元化形態上。據加拿大本世紀初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加人口突破十萬的族群多達34個,而其他的小族群更是不計其數。這其中很多是後來搬遷而來的新移民。
▲亞裔在加拿大的人口比例僅次於歐裔,而華裔又是亞裔族群中佔比的佼佼者
而隨著國內社會環境的穩定,如今向加拿大移民的人群,不再是將謀生作為直接需求,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社會福利、薪資待遇、教育保障以及醫療體制等。
從溫哥華的少數族裔新移民勞動人口數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現在新移民的華人在數量上佔優,但從事工作勞動的比例,卻遠比其他族裔低得多。這其中很多是辦理戶籍卻不在本地上班,亦或是在當地讀書的移民學生等。
▲溫哥華都會區少數族裔新移民勞動人口參與率情況
除了在數量上呈現了持續上升的特點,華人還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廣泛的影響力,尤其是以溫哥華都市區表現得最為顯著。在政壇上,包括聯邦國會議員、省議員、市議員以及各單位公職人員等,均有華人分布,他們致力於服務溫哥華地區;而在商界或文娛界上,也有不少人是來自溫哥華。他們以華裔的身份,在大中華區甚至北美都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
▲溫哥華議會特別會議中出現的中文,是華人在當地政壇影響力卓著的一種表現
強大影響力的另一面,是新移民來到西方社區後的不適感。近年來,溫哥華社區裡陡增的華人數量,經常會引起其他族裔居民些許的不滿。這表現在對社區公共事務參與的冷淡以及對社區環境的治理維護的不力等。
▲溫哥華列治文的華文媒體增多,讀者表現出的「另類」情緒
雖然說華人是溫哥華的外來移民,是少數族裔中的一部分。但經過了數百年、幾代人的艱苦奮鬥,他們已經從被排斥的一群人,蛻變成了具有廣泛號召力的一群人。華人在溫哥華的故事,必將會繼續精彩。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