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 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最知名的卡農是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創作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 2010年出現很多版本卡農,如小提琴獨奏版、弦樂四重奏版、陶笛獨奏版、吉他獨奏版、豎琴獨奏版、長笛協奏版、銅管合奏版、美聲無伴奏合唱版等諸多版本。當然,最為大家熟悉的還是卡農鋼琴版。
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卡貝爾, 1653-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從來沒有哪一首音樂能象卡農,準確地說,是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讓人們如此瘋狂地迷戀,伴隨我生命過程中的所有快樂與憂傷。
有人寫道:「它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透脊骨的顫抖,直達靈魂」-對我來說,每次聆聽卡農,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儘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千遍,儘管我有近40個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會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思緒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之中。
因為聆聽卡農;當年年輕的帕卡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準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在帕卡貝爾的卡農誕生後約三百年,好萊塢將其改編成電影《凡夫俗子》的配樂,首次進入流行文化和大眾視野,至今魅力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作品,卻也因此被美國作家保羅o福塞爾在其名作《惡俗》中列為惡俗音樂。儘管如此,人們絲毫不減對卡農的熱愛,在生命的某個幸福或不幸福時刻,仔細聆聽卡農,體會其中包含的無窮音樂元素,一種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卻又攜帶著一絲甜蜜和安靜。《詩經》裡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此般安寧的追求,地老天荒的愛情,又何嘗不是卡農所要表達的呢?
喬治·溫斯頓改編的卡農深情自然,旋律和聲極富現代新世紀音樂的心靈風格,直入人心。在《我的野蠻女友》一片中,因為劇情需要,音樂監製將喬治·溫斯頓的樂譜作了適當的修改,但其魅力卻絲毫不遜於原曲,為電影平添了幾分靚色。
喬治·溫斯頓,作曲家兼鋼琴家,1949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1972年錄製他的首張個人專輯演奏專輯《Ballads & Blues》。他的專輯《森林》榮獲1995年格萊美音樂大獎。《十二月December》是他「四季」四張專輯裡的最後一張,也是最聞名的一張。
柔美優雅極富文人氣息的清新曲風,使其成為新世代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喬治·溫斯頓因為優異的音樂才華而多次獲得葛萊美獎和格萊美提名的極高榮譽,每年都因樂迷們的強烈要求而進行100 多場全球巡演,受到世界各地觀眾們的熱忱歡迎。
他成長的蒙他那州的季節變化景象,豐富了他的靈魂。這些優美的鋼琴樂曲都是大自然季節變換時賜給溫斯頓的天籟之音。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疼痛科 劉壘
一流醫院 一流專家 一流服務 一流技術」
0531-89269365 89269169
微信號:sd-pain
分享給您的朋友:
您的朋友也可能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屏幕右上角,可以直接【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讓我們一起傳播正能量!
關注微信公眾平臺:
1、題下藍色公眾號【疼痛聯合診療中心】選擇關注;
2、【添加好友】---【搜號碼】---搜索劉壘教授個人微信號「sd-pain」,進行關注;
3、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