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晚7點,著名體育電視人師旭平來到北體卓越新聞講堂,與北體師生分享了他對體育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心得和感悟。
師旭平,著名體育電視人,人稱「大師」。曾擔任《體育沙龍》《五環夜話》主持人。擔任製片人的《世界體育報導》欄目被稱為「最具文化品味」的體育節目,《體育人間》欄目被視為「極具人文情懷」的體育節目。為奧運會製作的系列紀錄片《走希臘》《奧運檔案》也都是體育電視紀錄片中的經典。著有《廓除疑雲——師旭平體育隨筆選》一書。
一向實話實說的師旭平,一開場就對主持人介紹他時用的兩個詞語——「霸氣」「冷峻」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說,自己是個和藹可親的人。
緊接著,他便開始批評當下的國內電視:片面追求收視率,以搞笑低俗的節目迎合觀眾,拉低了觀眾品味。在他看來,電視不但有消遣娛樂功能,還有提升文化修養的功能。其中,紀錄片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電視節目形態之一。自己擔任製片人的《世界體育報導》在文化層次較高的觀眾群體中很受歡迎,雖然曾被批評曲高和寡,但卻在體育電視節目中開風氣之先——以體育為載體傳播文化。
師旭平還向同學們推薦了自己今年看的三部紀錄片——《白藍白》《德國與以色列的九十分鐘》《生門》。其中,德國電視二臺攝製的《德國和以色列的90分鐘》,講述德國人和猶太人在足球上的百年歷史,題材宏大,選題、手法獨樹一幟。《白藍白》講述了阿根廷足球名宿阿迪列斯於1978年世界盃奪冠後效力英國熱刺隊併名噪一時,後因英阿馬島戰爭(1982)爆發不得不離開,繼而又回歸的故事。《生門》是一部跟蹤40個產婦家庭後記錄下來的「生死產房」故事,展現了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直指人心。
對照國內某些一味炫技的紀錄片,師旭平深有感觸。他認為:第一,人文價值和史料價值是紀錄片的根本價值、核心價值;第二,製作人的業務能力、思想境界、認識水平決定著紀錄片的質量;第三,中國紀錄片可在中西文化的「求同」上多做文章;第四,製作紀錄片時,應小處著手,深入挖掘。
師旭平將紀錄片按形式劃分為敘事類、夾敘夾議類、政論類,並認為敘事類是基礎。
在他眼裡,敘事類紀錄片又分為兩類:人物類和事件類。其中,人物類紀錄片要人因事顯,即用事件表現人物;在事件類紀錄片裡,要事因人生,即要在事件中揉進人物。
無論是人物類紀錄片,還是事件類紀錄片,都要講述事實。最有教育意義的不是理論,是事實;最有說服力的不是理論,是事實。因為理論會因時代發生改變,事實不會。為此,師旭平告誡同學:做紀錄片,要多講事實,少發議論,少下結論。
其次,製作敘事類紀錄片時,要分清「故事」和「事」。「故事」和「事」都是真實的,但「故事」不能枯燥乏味,「事」卻可能是乾巴巴的;「故事」和「事」都應該來自生活、反映生活、接近生活,但「故事」要有戲劇性,「事」則不必有。
師旭平擔任製片人的《奧運檔案》,是CCTV播出的解密北京奧運會幕後故事的紀錄片,曾被《新周刊》評為「最具故事發掘力奧運別傳」。該節目由將近40個「你不知道的、你看不到的、你想不到」的奧運幕後故事組成,內容涉及奧運會開閉幕式、火炬傳遞、場館、安保、帕運會、奧運經濟等多個方面。其中第七集講述了「氟碳漆」的故事——為獲得公司年終表彰,來自大連的一家塗料公司的銷售經理來到北京,和20多家國內外公司一起競標鳥巢鋼結構防腐用漆。經過專家現場觀測,這家默默無聞的塗料公司戰勝了實力不菲的其他公司,一舉中標。可因為競爭對手懷疑這家公司進行了商業賄賂,給有關部門寫了一封告狀信,致使此標作廢。在未發現違規情況後,這家公司參加了新一輪招標並再次競標成功。最終,這位銷售經理因成功推銷了公司產品,站到了公司最高領獎臺。
以「氟碳漆」為例,師旭平指出,一個好的「故事」要有下面幾個要素:第一,要有規定情境,環境越尖銳,故事越有意思;第二,有強烈欲望,或為改變環境,或有抱負;第三,有行為和行動,既符合常識,又出人意料;第四,有障礙及克服障礙的努力,這樣才能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富有戲劇性;最後,要有結局。
《奧運檔案第7集 鳥巢停工·酒鋼進京·氟碳漆》截圖在師旭平看來,紀錄片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表現,而是如何發現。發現則有賴於創作者的觀察力。觀察力不同,表現出來的作品必然不同。遺憾的是,很多媒體人不重視也不善於觀察,由此造成了或視野狹窄、視角單一,或表面膚淺、不求甚解,或表述空洞、千人一面的情況。
師旭平在2000年曾和某體育雜誌的一位老記者去西班牙的潘普洛納,拍攝有關奔牛節的紀錄片。期間,師旭平注意到一個慘兮兮的流浪漢,就讓攝像師去拍,擔任翻譯的老記者感到不理解。通過採訪,師旭平了解到,這個流浪漢今天剛到潘普洛納,無法融進當地的節日氛圍,內心很痛苦,甚至留下眼淚。可當攝製組再次遇到流浪漢的時候,發現他正高興地和大家一起跳舞。最初的悲傷和後來的歡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了奔牛節的節日氣氛和感染力。這樣,一個在別人眼裡無關緊要的人物成了節目的亮點。片子播出後,老記者感慨道,看完這個片子,感覺自己好像沒去過奔牛節。師旭平說,這就是觀察和發現的力量。
究竟應該觀察什麼?如何觀察呢?師旭平給出了如下建議:
第一,抓住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會讓你產生與日常生活或基本常識有所不同的感性體驗。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期間,師旭平臨時接受了一個拍攝申雪、趙宏博訪問當地學校簡訊的任務,原計劃30秒。他一進入學校,就發現了當地學校與國內學校的巨大差異,並讓攝像師記錄下來,最終完成了一個近8分鐘的專題。
第二,尋找反差,呈現戲劇衝突。廣州亞運會時,師旭平要和兩位20多歲的撞球運動員劉莎莎、付小芳完成一期訪談節目。一開始,他有些抗拒,不知該如何切入對這兩個年輕女孩的採訪。經過了解,師旭平發現這兩人都來自河南蘭考農村。一面是貧窮的生存環境,一面是高雅的室內運動,強烈的反差讓師旭平意識到這裡面一定有故事!有文章!由此入手,他順利地完成了訪談。
第三,捕捉細節。鏡頭要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包括環境、物件、人物表情、動作、音響等。師旭平在拍攝時強調「不停機」,就是怕遺漏掉重要細節。1999年,師旭平赴巴西採訪前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讓攝像師紀錄了阿維蘭熱拿倒話筒的細節、和衝洗汽車工人握手的細節、親自上客運汽車講解客車性能的細節、為他們叫車並付費的細節,真實反映了這個國際足壇大腕平易近人的一面,讓人動容。
第四,發現閃光點。閃光點可能是信息點,也可能是情節點,但都讓人難忘。雅典奧運會前,《體育人間》做了中國奧運冠軍系列節目。在製作洛杉磯奧運會舉重冠軍吳數德那期節目時,編輯最初記錄下的是「領導開會」模式(吳數德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後在師旭平的追問、啟發下,發現了吳數德收養數名孤兒的信息,並將此作為人物的閃光點和節目的拍攝重點。
第五,觀察構成敘事架構的其他要素,並找出要素之間的關聯。
「合格的記者是把事情說清楚,優秀的記者是把事情說得有意思,說得耐人尋味。」「觀察的過程,也是思考、消化、提煉、升華的過程。」對於觀察,師旭平又做了這樣的總結和補充。
表現是紀錄片製作的關鍵一環和最後一環。師旭平認為,在表現時,重要的不是你想說什麼,而是別人想知道什麼,以及如何用觀眾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對於紀錄片的表現力,師旭平提醒要注意這樣幾點:第一,要有一個好的開頭,要儘快亮出最吸引人的點;第二,要有獨到的角度。「慢一步,深一度」,對紀錄片而言,速度不是主要的,角度、深度、廣度更為重要。製作《奧運檔案》時,考慮到國內外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的拍攝、報導幾乎是無孔不入,師旭平決定另闢蹊徑,並將報導重點從「解密」調整到「解讀」,著力挖掘奧運會幕後故事的來龍去脈。雖然推出較晚,但因角度新穎、挖掘深入,《奧運檔案》從一眾奧運電視報導中脫穎而出,受到觀眾的關注和認可;第三,表現細節時,要真實生動,有可視性、可信性;第四,要給觀眾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間。實踐證明,適當留白比飽和更能達到傳播的預期效果。
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師旭平侃侃而談,學生則受益匪淺、意猶未盡。
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體育電視紀錄片創作的認識,也感受到了一位資深體育電視人的人格魅力。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2009年已經退休,但師旭平一直活躍在體育電視領域。去年開始,喜歡騎馬的他又以馬術賽事解說員的身份參與到了CCTV-5的賽事轉播中。此外,他還時常參與體育和紀錄片類的評獎活動,還在電影《廢墟》中客串了一個角色。日子過得分外灑脫!
希望我們未來的體育媒體人快速成長,接過老一代體育媒體人的接力棒,在體育新聞傳播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