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鬼谷派第一人犀首和蘇秦、張儀

2020-12-18 墨漓說史

前言

關於鬼谷縱橫派的弟子,《史記》中所談到的第一個人便是蘇秦,並且在史記的吹捧下,蘇秦和張儀並列成為了在戰國中期最有名的兩個縱橫家,也成為了鬼谷派最具代表的兩個人。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談到鬼谷派的時候給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句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這句話所說的並非蘇秦和張儀,而是犀首和張儀。據悉《滕文公下》這篇文章創作於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389年之間,也就是說這時候的蘇秦要麼是沒有入仕,要麼是還未成名。

合六國拒秦的謊言

在《史記·燕昭公世家》中指出,蘇秦月在公元前334年就成為了六國聯盟的盟長,同時還兼任六國的宰相,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六國已經是統一戰線中北對付秦國了。但是也是在這一年,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秦惠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燕國的太子,聯盟中的諸侯和自己的敵人結親,聯盟還能延續長達十五年之久,這顯然是說過不過去的。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第一次入仕的時候是公元前338年,當時是直接投奔了秦國,但是正巧趕上秦孝公去世,商鞅被殺。蘇秦提出願意輔佐秦惠王一統天下,但是當時的秦惠王給出的回答是,秦國的羽翼尚未豐滿,也就是說時機不到。

要知道六國之所以聯合,實際上就是擔心秦國東進的步伐不可阻擋,但是如此有序的六國統一結成聯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公元前341年的時候,趙國聯合齊國等共同削弱了魏國的勢力,此舉也使得趙國成為了三晉之中最強大的諸侯。隨後趙肅候繼位,而他則是當時七國的雄主,甚至曾出兵攻打稱王的齊國和魏國,並且和秦國在政治上還是保持著相當不錯的關係,也就是對當時的呃中原諸侯來說,最有威脅的實際上是趙國,那麼六國聯合抗擊秦國也就不太有可能了。

就《戰國策》中給出的蘇秦去世的時間是公元前284年,這一年齊國被樂毅連下七十多座城池,齊湣王流亡,齊國近乎滅亡。而《戰國策》中給出的蘇秦正是在這一段時期努力使齊國走向滅亡。但是《史記》在講述這一段史實的時候卻用了蘇秦的弟弟蘇代來幫助蘇秦完成遺願,就事件上和戰國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蘇秦聯合六國抗拒秦國是假,代燕使齊而顛覆齊國的社稷是真。

真正的聯盟盟長

在《史記》中所記載的還有一個人通過合縱而成為了多國的宰相,那便是犀首,但是書中卻寥寥幾筆,並沒有什麼詳細的記載。

《史記·張儀列傳》在篇尾談到犀首的時候指出,犀首和張儀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張儀原本是在秦國擔任宰相,到了魏國之後同樣被任命為宰相,但是犀首覺得張儀在魏國身居要職對自己不利。隨後派遣手下人對韓國的宰相韓公叔說,張儀已經讓秦國和魏國聯合了,並且揚言要一起攻打韓國,如今韓國的南陽已經被佔領了,如果韓相願意將政務託付給犀首,讓犀首擔任韓國的使者而出使魏國,那麼秦、魏的聯盟就會瓦解。

果然,犀首出使魏國以後,秦魏聯盟瓦解,犀首還被任命為魏國的宰相。張儀則是回到了秦國繼續擔任宰相,義渠君(當時的一個非常有名的蠻夷部落的首領)到魏國訪問,犀首提出,如果中原各國不聯合起來抗擊秦國,那麼秦國便會攻打義渠,之後犀首聯合齊、楚以及三晉共同抗擊秦國。

秦國的大夫陳軫意識到齊國在這時候必須安撫義渠,不然將腹背受敵,也會死齊國便派人給義渠送去了"文繡千純,婦女百人",義渠君隨後召集大臣說,這大概就是當日犀首對自己說的情形了,什麼情形呢?就是犀首已經成功聯合五國準備抗擊秦國了,所以義渠君領兵伐秦,大勝。

張儀和蘇秦

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道,張儀原本是魏國人,曾經和蘇秦兩人共同拜在鬼谷子的門下,並且蘇秦自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不如張儀的。張儀準備入仕的時候,蘇秦卻已經是說服了當時的趙肅候並領命聯合中原諸侯。蘇秦怕秦國破壞自己聯盟各國,認為應該在這時候派遣一個人前去秦國幫助自己穩住局勢。

蘇秦暗中派人前去引導張儀投奔自己,等張儀到了之後先是閉門不見,隨後是各種嘲諷。張儀哪受得了這個,隨後奔赴秦國。等到張儀到了秦國之後,蘇秦則是對自己身邊的人感嘆說,張儀才是當今天下最有才能的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但是自己擔心張儀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放棄大志,因此才叫過來將其羞辱了一番。之後蘇秦派親信前去侍奉張儀。

之後蘇秦又將這件事告訴當時的趙肅候,隨後派人帶著禮物錢財暗中跟隨張儀,之後又在客棧將財物送給了張儀,但是並沒有說明是誰給的。在張儀的追問下,蘇秦派來的人開始說,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實際上就是蘇秦提前賄賂了張儀一波,以保證自己合縱計劃的完美實施。

個人拙見

就《滕文公下》中的記載,也就是說在張儀成名之前是沒有蘇秦什麼事情的,即便是蘇秦利用了不怎麼光彩的手段成為了六國聯盟的盟長。那在當時看來能夠保持十五年的和平也是相當了不起的,自然也就比犀首厲害。

實際上在當時,或者說整個春秋歷史上,同擔任個諸侯國宰相的人只有犀首一人,但是卻只是五國的宰相,唯獨缺少燕國。當然其中有可能和蘇秦有關,也有可能是當時的燕國對秦國是事情還是漠不關心的態度。

《史記》在記載秦國給義渠君送禮物的時候用了一個字"會",似乎是不期而遇,其實際上就是一個犀首聯合五國成功的信號,因為當時的交通並不是很發達。而這件事的真實度要高於蘇秦和六國的事情。

參考文獻:

《史記》《孟子·滕文公下》

相關焦點

  •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出處原來是秦時引用這裡的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句霸氣無比的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著名的國漫《秦時明月之天行九歌》就引用過這句,第一次出現是在紫蘭軒中,韓非初遇衛莊時脫口而出。然後就成為了劇中鬼谷傳人蓋聶和衛莊的標籤了,很多秦迷都對它印象深刻,大多數人也許只在天行九歌中聽到過,但並不知道它真正的出處。其實它真正的出處源自於《富貴不能淫》中景春和孟子的對話。原文是: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戰國策》並不是一本史書,它記載的張儀和蘇秦也多不真實
    在戰國時代,由於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十分複雜,戰爭和和平瞬息萬變,外交說辭也就是變得重要起來。於是就出現了張儀、公孫衍、蘇秦、範雎等說客,他們被稱為「縱橫家」。諸侯之間聯合抗衡秦國為「合縱」,秦國和東方國家聯合為「連橫」。在戰國末期,就逐漸形成了這些縱橫家的說辭總集,主要是作為縱橫家學習的範本。
  • 史書上為什麼稱公孫衍為犀首?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的身份是張儀的對手。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公孫衍,戰國時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人。名衍,號犀首,公孫衍一生歷仕秦國、魏國、韓國。他是戰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聯合諸國,一起合縱抗秦。
  • 犀首連齊魏以破合縱,蘇秦丟相位回燕絕齊,燕易王付出終得報
    後來秦國派遣犀首(原名公孫衍,犀首也可以稱為是他的外號,意思是犀牛的角,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公孫衍在諸侯各國之中是非常有名的。)出使齊、魏兩國,隨後使詐欺騙齊國和魏國同秦國聯合攻打趙國。看到自己的盟友齊國和魏國突然出兵攻打自己,趙肅候開始責備聯盟的盟長蘇秦,隨後蘇秦申請出使燕國,聲稱一定要滅亡齊國。
  • 鬼谷子的弟子們,張儀和蘇秦,孫臏和龐涓,為何不能善終?
    鬼谷子是一方隱士,卻有通天徹地之能,精通百家學問,門下弟子眾多,像我們所熟知的戰國名人,幾乎都是他的弟子,可以說,鬼谷子以一己之力,攪動戰國局勢,形成雲詭波譎之勢。而鬼谷子比較著名的徒弟有這麼四位:張儀、蘇秦、孫臏、龐涓。
  • 秦國大良造:其實受封之人不只有商鞅和白起,還有一位人獲此殊榮
    「大良造」,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施行的「十七級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也是後來形成的「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六級爵位。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大良造」是秦國的高級官職、高級爵位,縱觀秦國的歷史,出任「大良造」的好像只有商鞅和白起。
  • 蘇秦、張儀與合縱連橫
    他們負責接待各國不同等級的使者和賓客,以維護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和睦。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一落千丈,宗法封建制下國與國之間的秩序開始瓦解。各個諸侯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兼併和爭霸戰爭。原本隸屬於周禮體系下的王官,在這一時期開始轉型為多國爭霸的國際秩序下的職業外交官。隨著各國之間外交活動的日趨頻繁,各諸侯國的外交關係日漸複雜,作為外交人員所需要掌握的辭令和技巧也越來越專業化。
  • 縱橫家張儀生平簡介 歷史上的張儀怎麼死的?
    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餘即卒於任上,死後葬開封市東郊宴臺河村。  張儀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和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徒弟,在學術方面,「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張儀-巧言令色解諸侯
    張儀是今山西人,當時屬於魏國。而且出身貴族,身份不一般。蘇秦和張儀可謂戰國版的瑜亮之爭。在蘇秦篇章我們說了,蘇秦是主張合縱的,就是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大家一起對抗秦國。張儀是主張連橫的,遊說其他國家和秦國合作,雖然是師兄弟,然而雙方可謂是冤家路窄,當然這都是後話。
  • 憑三寸不爛之舌擊退無數場戰事的張儀是怎麼死的?
    憑三寸不爛之舌擊退無數場戰事的張儀是怎麼死的? 張儀是怎麼死的?張儀本是魏國的貴族後裔,在楚國受辱後而為秦國效力,在那硝煙四起的年代,張儀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平息了不少戰事,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後秦武王繼位無用,張儀辭官而去,張儀此去再無回秦宮。張儀辭官後為何不回秦國?是因為死於外地嗎?那麼歷史的記載張儀怎麼死的呢?
  • 戰國縱橫一脈再出奇才,較之張儀蘇秦更顯英雄本色!
    戰國縱橫一脈再出奇才,較之張儀蘇秦更顯英雄本色!戰國縱橫策士大興,最聞名者莫過張儀、蘇秦,其修習口舌之學,但憑一口利口走遍天下,是後世外交事業的開山鼻祖。縱橫大家張儀、蘇秦,說動六國框定天下,靠得從來不是講道理,而是靠對天下各國形勢和對方心理動機的絕對把握,繼而動之以情,曉之以勢,壓之以力,無所不能為其所用,只為達到目的。《孟子》云:時人曰「張儀、公孫衍、蘇秦,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張儀:沒有人比他更成功
    張儀以商於之地欺楚,最後演變為秦、楚藍田之戰→秦惠文王(一臉懵逼):老子明明是要打齊國,怎麼跟楚國幹起來了??分析發現,秦國之所以和五國發生戰爭和面對十分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很多情況是秦國自己作的——而無論是稱王、攻齊、攻韓、攻周王室,這些費力不討好,使秦國賺的滿身罵名而被群起毆之的事件,其中都少不了那一道靚麗的身影——張儀。
  • 秦時明月:鬼谷縱橫門檻有多高,安居則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
    鬼谷縱橫派在諸子百家中,雖然屬於人數最少的門派,歷代鬼谷子只招收兩名弟子,一為縱,二為橫,加上鬼谷子,也不過三人。但天底下沒有任何一股勢力敢小覷鬼谷,數百年來一直左右著時代的興衰,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每一代王朝的興衰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鬼谷。固有安居則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這句話世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史記》裡的大烏龍:蘇秦和張儀根本就不是同時代人
    蘇秦便北走燕國,得到了燕文侯的賞識,在他的資助下,得以聯絡趙肅候、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促使六國合縱以拒秦。蘇秦也被尊為從約長,佩六國相印,顯赫一時。十五年之後,犀首聯絡齊、魏攻伐趙國,導致合縱破裂,蘇秦被迫離開趙國,繼續追隨燕易王。當時齊宣王討伐燕國,取十城。
  • 戲說歷史,《大秦帝國》之蘇秦,上演最驚心動魄的一怒為紅顏
    因為未曾看過崛起,所以小C只能一邊追劇一邊補課,時至今日,我終於看到了那個足以比肩張儀的縱橫名士——蘇秦。蘇秦雖然歷經苦難,但或許也是印證了「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這句話吧,蘇秦終於還是迎來了他的蛻變。
  • 張儀流落街頭,卻遭蘇秦當面羞辱,背後的原因令人感動
    張儀本欲發火,轉念一想,人在屋簷下,豈能不低頭,便默默地忍受了這一切。過了一會兒,蘇秦忽然大聲訓斥張儀:「你自稱才華橫溢,居然混成這個樣子?不是我不想幫你,實在是你太不爭氣了,你不值得我收留。」蘇秦說完,餘怒未消,喊來管家,讓他把張儀給轟出府門。
  • 曾帶六國相印的蘇秦,實則是燕國的臥底,原因竟是一個女人
    他們遊走於各個大國之間,以三寸不爛之舌引導天下大勢,被孟子評價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在這些縱橫家中,「並相六國」的蘇秦無疑是佼佼者。蘇秦的人生經歷還是比較勵志的。他早先跟隨鬼谷子學習,之後出山尋找機會,可惜四處碰壁,蹉跎了很多年。家裡的人都因此嘲笑蘇秦,於是他把自己關在屋裡,攻讀奇書《周書陰符》。一年以後學有所成,繼續週遊各國。
  • 一石五鳥,先秦時期的頭號說客不是蘇秦、張儀,而是孔子門生子貢
    說到古時的謀略、博弈,我們一定會想到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等縱橫家。這些人頭腦精明、目光如炬、思維縝密,僅僅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能「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嘴上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斷言:這些鬼谷子的弟子,就是先秦時期謀略家的巔峰?極有可能也許並不是。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七:佩六國相印——蘇秦列傳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縱橫家是指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獨特的謀臣群體,他們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權力和地位是他們活動的主要目標。縱橫家們沒有立場和原則,他們在各個諸侯國之間或主張合縱,或主張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蘇秦在外遊歷數年,但他的意見都沒有被諸侯國君採納。蘇秦長期滯留在外,「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無法維持生活,只好返回洛陽老家。
  • 《武林外傳》中弱不禁風的呂秀才化身秦國縱橫家張儀!
    喻恩泰憑藉自身豐富的演技生動刻畫出秦國丞相張儀一角,一改武林外傳中滿腹書生氣的呂秀才,片中展現的觀眾面前的成熟穩重、舌戰群儒的智多星。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喻恩泰飾演秦朝歷史上有名的縱橫家張儀。該劇講述了張儀如何從一市井之徒一步步的登上秦國相國位置,憑藉口才雄辯、縱橫捭闔在戰爭四起的時代,遊說列國諸侯,玩轉戰國政治,在秦國四面受圍之時,如何利用自己的外交手腕使秦國在夾縫中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