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於鬼谷縱橫派的弟子,《史記》中所談到的第一個人便是蘇秦,並且在史記的吹捧下,蘇秦和張儀並列成為了在戰國中期最有名的兩個縱橫家,也成為了鬼谷派最具代表的兩個人。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談到鬼谷派的時候給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句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這句話所說的並非蘇秦和張儀,而是犀首和張儀。據悉《滕文公下》這篇文章創作於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389年之間,也就是說這時候的蘇秦要麼是沒有入仕,要麼是還未成名。
合六國拒秦的謊言
在《史記·燕昭公世家》中指出,蘇秦月在公元前334年就成為了六國聯盟的盟長,同時還兼任六國的宰相,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六國已經是統一戰線中北對付秦國了。但是也是在這一年,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秦惠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燕國的太子,聯盟中的諸侯和自己的敵人結親,聯盟還能延續長達十五年之久,這顯然是說過不過去的。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第一次入仕的時候是公元前338年,當時是直接投奔了秦國,但是正巧趕上秦孝公去世,商鞅被殺。蘇秦提出願意輔佐秦惠王一統天下,但是當時的秦惠王給出的回答是,秦國的羽翼尚未豐滿,也就是說時機不到。
要知道六國之所以聯合,實際上就是擔心秦國東進的步伐不可阻擋,但是如此有序的六國統一結成聯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公元前341年的時候,趙國聯合齊國等共同削弱了魏國的勢力,此舉也使得趙國成為了三晉之中最強大的諸侯。隨後趙肅候繼位,而他則是當時七國的雄主,甚至曾出兵攻打稱王的齊國和魏國,並且和秦國在政治上還是保持著相當不錯的關係,也就是對當時的呃中原諸侯來說,最有威脅的實際上是趙國,那麼六國聯合抗擊秦國也就不太有可能了。
就《戰國策》中給出的蘇秦去世的時間是公元前284年,這一年齊國被樂毅連下七十多座城池,齊湣王流亡,齊國近乎滅亡。而《戰國策》中給出的蘇秦正是在這一段時期努力使齊國走向滅亡。但是《史記》在講述這一段史實的時候卻用了蘇秦的弟弟蘇代來幫助蘇秦完成遺願,就事件上和戰國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蘇秦聯合六國抗拒秦國是假,代燕使齊而顛覆齊國的社稷是真。
真正的聯盟盟長
在《史記》中所記載的還有一個人通過合縱而成為了多國的宰相,那便是犀首,但是書中卻寥寥幾筆,並沒有什麼詳細的記載。
《史記·張儀列傳》在篇尾談到犀首的時候指出,犀首和張儀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張儀原本是在秦國擔任宰相,到了魏國之後同樣被任命為宰相,但是犀首覺得張儀在魏國身居要職對自己不利。隨後派遣手下人對韓國的宰相韓公叔說,張儀已經讓秦國和魏國聯合了,並且揚言要一起攻打韓國,如今韓國的南陽已經被佔領了,如果韓相願意將政務託付給犀首,讓犀首擔任韓國的使者而出使魏國,那麼秦、魏的聯盟就會瓦解。
果然,犀首出使魏國以後,秦魏聯盟瓦解,犀首還被任命為魏國的宰相。張儀則是回到了秦國繼續擔任宰相,義渠君(當時的一個非常有名的蠻夷部落的首領)到魏國訪問,犀首提出,如果中原各國不聯合起來抗擊秦國,那麼秦國便會攻打義渠,之後犀首聯合齊、楚以及三晉共同抗擊秦國。
秦國的大夫陳軫意識到齊國在這時候必須安撫義渠,不然將腹背受敵,也會死齊國便派人給義渠送去了"文繡千純,婦女百人",義渠君隨後召集大臣說,這大概就是當日犀首對自己說的情形了,什麼情形呢?就是犀首已經成功聯合五國準備抗擊秦國了,所以義渠君領兵伐秦,大勝。
張儀和蘇秦
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道,張儀原本是魏國人,曾經和蘇秦兩人共同拜在鬼谷子的門下,並且蘇秦自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不如張儀的。張儀準備入仕的時候,蘇秦卻已經是說服了當時的趙肅候並領命聯合中原諸侯。蘇秦怕秦國破壞自己聯盟各國,認為應該在這時候派遣一個人前去秦國幫助自己穩住局勢。
蘇秦暗中派人前去引導張儀投奔自己,等張儀到了之後先是閉門不見,隨後是各種嘲諷。張儀哪受得了這個,隨後奔赴秦國。等到張儀到了秦國之後,蘇秦則是對自己身邊的人感嘆說,張儀才是當今天下最有才能的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但是自己擔心張儀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放棄大志,因此才叫過來將其羞辱了一番。之後蘇秦派親信前去侍奉張儀。
之後蘇秦又將這件事告訴當時的趙肅候,隨後派人帶著禮物錢財暗中跟隨張儀,之後又在客棧將財物送給了張儀,但是並沒有說明是誰給的。在張儀的追問下,蘇秦派來的人開始說,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實際上就是蘇秦提前賄賂了張儀一波,以保證自己合縱計劃的完美實施。
個人拙見
就《滕文公下》中的記載,也就是說在張儀成名之前是沒有蘇秦什麼事情的,即便是蘇秦利用了不怎麼光彩的手段成為了六國聯盟的盟長。那在當時看來能夠保持十五年的和平也是相當了不起的,自然也就比犀首厲害。
實際上在當時,或者說整個春秋歷史上,同擔任個諸侯國宰相的人只有犀首一人,但是卻只是五國的宰相,唯獨缺少燕國。當然其中有可能和蘇秦有關,也有可能是當時的燕國對秦國是事情還是漠不關心的態度。
《史記》在記載秦國給義渠君送禮物的時候用了一個字"會",似乎是不期而遇,其實際上就是一個犀首聯合五國成功的信號,因為當時的交通並不是很發達。而這件事的真實度要高於蘇秦和六國的事情。
參考文獻:
《史記》《孟子·滕文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