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讚歌 | 藝術人文學院線上教學展

2020-12-22 澎湃新聞

Introduction

- 引 言 -

這段非常期間,全球共克時艱。學校始終秉持著藝術創造與教書育人的學脈風骨,在防疫抗災、線上教學、學術研創、學科與黨建等各方面的工作,一直都在有條不紊地組織與推進。疫情伊始,藝術人文學院為了安排落實好各項事務,在內部採取線上會議交流的同時,我曾先後以書面的形式寫了三封致藝術人文學院全體同事的工作信函:凡事預則立(2020年2月2日);我們各自宅家,卻早已工作在一起(2020年2月12日);作為「藝術」的藝術教育(2020年2月28日)。

訴諸書面文字,雖然費時費力,但可以表達得更清晰也更加深入。這些信函雖然只是匆匆草就,文詞粗陋,但還記得當時在家裡靜坐碼字,心裡確有一份濃濃的誠意。今天重讀這三封書信,我發現它們不僅是疫情期間相關工作的安排與思考,更是記錄了學院老師們的一些具體工作。正是全體師生的努力和協作,保證了教學的正常運轉,甚至還化危為機形成新的教研格局。

「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如期舉行。藝術人文學院也遴選了三門課程參加展覽。其中,外國美術史比以前更是加強了團隊協作,老師們結合疫情期間同學們居家獨處多有自我反思的情況,布置了通過解讀與臨摹「名作」來創作自畫像的作業,讓史論的課程與上手的實踐相結合。外語的教學則充分利用了各種線上的資源,同時老師們更是開創性地錄製了譬如《藝術的故事》英文朗讀等很多自主教學的作品,充分顯示出外語教學的國美特色。王霖老師的專業課程《中國古代名畫講讀》則努力貫通史論學生在歷史與當下、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鼓勵同學們將讀史讀畫與動手體驗結合在一起。三門課程各有特色,都有不少可圈可點的用心地方。雖然藝術人文學院的史論課程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在線展覽只能呈現冰山一角,但一樣可以強烈感受到師生們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中所充滿的創造能量。在第三封工作信函中,我曾經和同事們一起討論思考:藝術教育本身如何可以也是一門藝術?每位授課老師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此問題做出回應。

這段時間裡我們更是加強了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兩天一篇的各類推文,就是為了讓同學們在家「讀」講座。而一則則的「編者按」,其實就是我們學院寫給同學們的一封封公開書信。譬如,2月3日響應學校的號召,推出讀書養心,並贈三份「推薦書單」;2月7日推送「內美靜中參:黃賓虹畫學日課」,鼓勵大家以賓老為榜樣,堅持自己的「日課」;2月9日「雅各布·布克哈特:歷史的沉思」,如何從歷史上的危機中返觀當下的現實?2月11日「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一起思考危機之下個體的人性與倫理本色,思考災難對於社會整體文明的挑戰與考驗,思考何為良好生活?2月17日「童中燾:黃賓虹的筆墨天地」勉勵大家胸懷天下功無間斷,勵志為學守真志滿,也一樣可以養吾渾厚華滋之華夏精神。3月18日「範景中教授讀西湖」以範老師描寫西湖的文字來邀請同學們臥遊西湖。3月24日刊登喬納森·瓊斯的「瘟疫圖像:倫勃朗、提香與卡拉瓦喬如何面對疫病」和大家一起從藝術史中汲取思想的能量。4月8日則整理出滕固1938年國立藝專校訓「博約弘毅」及釋義與大家分享,一起過校慶日。在同學們即將返校的前一天,剛好是五四青年節。那一天我們選擇了王汎森的文章《天才為何總是成群地來》表達了對各位同學的期待之情。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還陸續請了學院的一些老師,一些學長學姐,交流分享讀畫與讀書的體會。這一切,都旨在強化學院作為一個「學術共通體」的凝聚力。

今天我們重聚在校園,感謝所有師生的努力。湖山無恙,人文依舊,我們當倍加珍惜,愛學術,愛生活!

(楊振宇 藝術人文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

課程名稱

外國美術史

課程學時

80課時

課程指導

曹意強、楊振宇

任課老師

範白丁、洪瀟亭、葉丹、張君(按姓氏拼音排序)

課程簡介:

一、目的與要求

文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命脈和遺產,而我們要能感受它、看到它、觸摸它,就只能通過藝術。藝術是文明的命脈,每個時代最具有典型性的藝術作品構成了藝術史的骨架。通識必修課「外國美術史」的核心內容是以世界公認的著名藝術家及他們的傳世作品構成。簡單地說,就是講述藝術的故事,通過藝術往往能將歷史看得更加真切、更加有溫度。

藝術從來就是人類社會中由信仰、儀式、道德與宗教規範、巫術、科學、神話及歷史所組成的複雜結構的一部分。在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視覺藝術的敏感性訓練,了解藝術所帶來的種種視覺發現,進而深切認識和感受人類的文明及其價值。對於學院裡年輕的創作者來說,對美術史的了解有助於他們對於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探索;相對於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需要更為腳踏實地,並且易於操作。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了解西方藝術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末的歷史背景,熟悉主要藝術家的活動、風格特徵、代表作品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關聯,以及各自影響力逐漸深化的過程。

二、課程質量與成果

在這段特殊時期裡,四位任課教師緊密合作,對於教學方案、教學進度和評價體系進行整合和統一,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資源和經驗的共享。為了更好地發揮線上課程的特點與優勢,每位任課老師都放棄了原來的現成授課方案,每一周都為過去的一周做教學總結,又為新的一周做重新準備。在這一過程中,每位任課老師撰寫並且反覆修改教案和知識大綱。並且在各位老師的協同努力下,又推出了與之相應的隨堂測驗這種新的教學形式。雖然工作量較之以往線下授課有所增加,但實際卻收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截止日前,「外國美術史」課程任課老師總共撰寫ppt 40個,共計957頁,教案40個,共計97215字,各種通知資料84份,共計38844字。文字撰寫總量超過13萬6千字,編輯圖片千餘張。

每周作業——每周有一份和該周教學內容相關的客觀作業題。

中期作業:請仿照一張你喜歡的「外國美術史」課程中的肖像畫(文藝復興到19世紀末),繪製你的自畫像。

作業完成情況:大多數同學都能及時、認真地完成。

課程安排:

第一講:從哥特到文藝復興——義大利十四世紀的藝術

第二講:人文主義與古代遺產的魅力——義大利十五世紀的藝術

第三講:盛期文藝復興與三大師——義大利十六世紀的藝術(上篇)

第四講:盛期文藝復興與三大師——義大利十六世紀的藝術(中篇)

第五講:威尼斯畫派與樣式主義——義大利十六世紀的藝術(下篇)

第六講:單元複習

第七講:義大利之外的文藝復興藝術

第八講:北方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時代

第九講:「肖像畫」與「自我演繹」

第十講:什麼是巴洛克?——歐洲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初的藝術

第十一講:啟蒙運動及其影響——歐洲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藝術

在美術史教學方面,藝術人文學院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學術帶頭人的組織下能夠迅速構築起一個互聯共享的網絡。實際上,在「外國美術史」課程背後的隱藏的主角是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在這次的課程中,通過採用楊振宇教授在上海圖書館所作的系列視頻講座「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十講」作為主線教學視頻,使課程內容更為清晰,有助於在課堂教學、閱讀經典、經典拓展以及線上互動之間形成循環,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充實。

課程名稱

中國古代名畫講讀

課程學時

80學時

指導老師

王霖

課程簡介:

內容與目標

中國繪畫史學習既需要充分的歷史文獻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古典繪畫理論基礎訓練,但尤其重要的仍是對中國古代繪畫經典名作的圖像解讀。學生不僅需要充分貫通繪畫史的文獻知識和理論知識,還要學會從材料、工具、技法、風格乃至美學史、社會史、物質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來全面理解中國繪畫的源流、發展,以及它的嬗變和問題,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視覺感受力、鑑別力和欣賞力,同時讓他們具備洞察圖像與歷史關係的能力。

課程特色

1、結合名畫臨摹實踐,引導學生辨別材料、工具的豐富性和差異性,進而啟發他們探究材料、工具與風格、技法、趣味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同時激發他們對繪畫實踐的興趣,加深對技術的切身理解。

2、結合畫史問題,通過對比觀察,引導學生分辨歷代名畫的真偽、優劣。

3、注重風格流派間的圖像比照,也適當引入西方名畫對比講解,以培養學生的風格辨識力。

4、要求學生將已習得的畫論知識與圖像進行印證,將理論轉化為真實的感知力。同時結合畫史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較深入的圖像與理論研究,為接下來可能選擇的結課論文乃至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作有效的準備。

作業與成果

本課程重在引導學生加強相關圖像的延伸閱讀,重視讀畫筆記的撰寫和課堂筆記的記錄,重視課前預習,也重視線下作品臨摹。作品臨摹及讀畫筆記、課堂筆記將作為學生作業的一部分予以評分,並納入平時成績考核(佔總分40%)。

結課考試採用論文考察形式,在課程的第1周即提前布置,以便學生斟酌選題、搜集資料和深入思考,總評成績以論文成績為主(佔總分60%)。

課程安排: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本課程前半期採用線上教學模式,通過QQ群教學平臺,從中國繪畫史的相關問題出發,將具有典型性與針對性的古代名畫進行對比講解,由此建構一種基於作品圖像的中國繪畫風格史、鑑藏史、趣味史和觀念史,使學生自覺建立起觀察歷史的新視角。同時,以一定的課時比例,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臨摹實踐,強化經典圖像的記憶、分析能力。學校復學後,將結合線下講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考察博物館的藏品實物。此外還將通過觀摩高仿複製品和《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等質量較高的大型畫冊,讓學生充分了解原作、高仿複製品、一般的圖像製品(包括畫冊等印刷品和電子圖像)之間的視覺差異。

第1周:

1、講解課程總綱及考核要求;

2、討論由歷代作品勾連起來的中國繪畫史所引發的10個基本問題;

3、講授古畫臨摹要點;

4、課外製作臨摹示範視頻上傳分享。

第2、3周:

安排學生線下臨摹名畫兩周,提前錄製臨摹示範教學視頻,供學生參考;全周全時段線上答疑。

第4、5周:

1、線上講析學生習作,講授各家原作的畫法源流與風格成就;

2、由中國畫史中深厚的「摹古」傳統引出「師古人」與「師造化」的關係問題,進而引發對繪畫的再現性問題的探討。

第6、7、8周及以後:

由50餘個畫史問題引發對歷代名畫的進一步討論,其間貫穿對歷代名家、大家作品的風格辨析和源流梳理,強化學生的圖像記憶。同時圍繞傳世圖像與歷史文本的錯綜關係,探討「圖像證史」的意義和邊界。

課程名稱

英語視聽說拓展課程

課程學時

80學時

指導老師

胡昊華、李力群、陸蘇華、王莎麗、喻旭燕、王亞明、王煥珠、宋瀟瀟、周瑛、任汶、張穎、張瑜、葉芙蓉、王葉紅、楊馮、夏冰、侯衛東、張莉、王莎璦、徐莉

課程簡介:

課程內容與目標

本課程核心內容為「網際網路+」的大學英語配套教程,以外研社U校園為主幹平臺,採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及《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等大學英語教材,增加新四級強化閱讀、新聞聽力、藝術經典導讀、《藝術的故事》聽讀小課堂、經典文學作品賞讀等特色內容,深化利用網絡資源如VOA、BBC、TED TALK等,突出資訊時代的學習特點,以促進英語學習的移動性、即時性和自主性。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融合通用英語與藝術英語,突破時空局限,創建網絡環境下聽說自主學習系統,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使語言學習個性化,豐富化。課程重視目標語文化背景的滲透,增強藝術語境的導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溝通技巧,並在此基礎之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課程特色

1、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監控學習表現。U校園平臺對學生的每一步學習情況都設置了任務,練習和測試,精細化管理學習流程、時長和學習效果。

2、藝術與文學特色。結合藝術經典文獻與藝術文學類經典,設置各種任務類型。

3、翻轉課堂教學。素材豐富,貼合單元教學流程並緊跟時事,具體包括BBC/VOA新聞英語,實用英語對話,TED剪輯等自建資源,慕課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

4、精準教學評價。便捷的學習操作、全方位的數據記錄,不僅增強了課堂的實際學習體驗,而且為教學效果的評價提供了新的方式。

作業與成果

課程線上學習總分=教程學習+課堂表現(其中包括考勤、在線時長、問答環節、隨堂作業完成情況等)。

1、校園平臺上全流程化精細管理作業

2、《藝術的故事》篇章聽寫系列

3、經典藝術作品賞讀/翻譯系列

4、經典詩歌朗讀系列

5、BBC/VOA紀錄片與新聞系列

6、英語書寫體臨摹(選做題)

7、英語命題作文一篇

課程安排:

第1-3周:《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第1單元課文精讀,詞彙發音、跟讀;長難句分析;Welearn隨行課堂配套詞彙習題;擴展閱讀1&2+課後長難句解析、句型解析習題;經典詩歌欣賞與誦讀;《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 第1單元 BBC 視聽說,open up, sharing, listening, short conversation, long conversation,passage1&2,BBC/VOA或TED視頻聽說練習;《藝術的故事》聽讀小課堂。

第4-6周:第2單元內容繼續按1-3周推進;BBC/VOA或TED視頻聽說練習;《藝術的故事》聽讀小課堂;藝術經典閱讀與翻譯「大英館藏系列:女史箴圖」。

第7-9周:第3單元內容繼續按1-3周推進;《藝術的故事》聽讀小課堂;藝術經典閱讀與翻譯「大英館藏系列:青銅頭像(Chatsworth Head)」;英語書寫體臨摹1,哥特體與草書(自選題);英語書寫體臨摹2,18世紀「大都會館藏」書寫機器人(自選題)。

第10-12周:第4單元內容繼續按1-3周推進;BBC/VOA或TED視頻聽說練習;《藝術的故事》聽讀小課堂;藝術經典閱讀與翻譯「疫情主題系列經典繪畫」卡拉瓦喬/倫勃朗。

來源 |藝術人文學院

編輯 |胡心雲 李詩妤

審核 |楊振宇 廖垣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原標題:《眾志讚歌 | 藝術人文學院線上教學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眾志讚歌|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創作記
    期間,中國美術學院遵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廳的指示精神,「停課不停學」,積極開展線上教學。為秉承「大義在胸、大愛在心、大責在肩」的精神擔當,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生命讚歌,學校將於5月17日舉辦「 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 」,以此獻給舉國上下戰鬥在前線的抗疫英雄,讚頌無數醫護工作者「樸素的執守」。
  • 眾志讚歌|中國美術學院抗疫主題性創作進行時 ——設計藝術學院...
    期間,中國美術學院遵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廳的指示精神,「停課不停學」,積極開展線上教學。為秉承「大義在胸、大愛在心、大責在肩」的精神擔當,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生命讚歌,學校將於5月17日舉辦「 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 」,以此獻給舉國上下戰鬥在前線的抗疫英雄,讚頌無數醫護工作者「樸素的執守」。
  • 眾志唱響 禮讚新時代 中國美院舉辦「眾志讚歌」第八屆校園合唱節
    眾志唱響 禮讚新時代 中國美院舉辦「眾志讚歌」第八屆校園合唱節 2020-12-05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眾志讚歌 |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師生創作及線上教學展
    置身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全體附中人沒有坐以待斃:一方面,學校積極組織廣大師生以藝術為媒介,聚焦抗擊疫情中的英雄形象與英勇事跡,用文藝作品向戰鬥在一線的人們致敬;另一方面,學校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積極組織師生開展高質量的網絡教學,以實際行動表達我們攻克時艱的堅強意志與戰勝疫情的美好祈願。
  • 以網絡為課堂,為人生而藝術——一次深化藝術教育內涵的線上教改
    5月16日,我校全面返校複課的第二周,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出「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匯報展」(),以200餘件主題創作、30門線上專業課程、1000餘件居家寫生,向社會匯報抗疫期間的教學成果。展覽開幕至今,已先後迎來了李蘭娟、曹啟峰、劉利民、何強、陳亞崗、虞洪等數百位援鄂醫療隊醫護工作者以及全省十餘個部門的專場參觀,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讚揚。
  • 一場永難忘卻的人生大課 一次史無前例的線上創新
    指導學生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開展創作製作,倡導富有巧思、系列化的小型作品,居家完成畢業創作,並按期參加線上畢業創作展。為全校學生發放特別網絡流量、學習資料和作品製作補助費,增加專項教學投入1000餘萬元,專門用於線上教學和居家學習費用。
  •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線上教學第八周:用好戰「疫」生動教材!
    開學第八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線上教學工作整體平穩運行,全院本、專科教學開課課程門數456門,涉及上課教師465人、上課學生76198人次。  2、線上教學監控範圍全覆蓋  繼續實施線上教學監控計劃。由院領導、各二級學院(部)教學院長、教學督導、教務處全體老師、各二級學院(部)教務辦主任(教學秘書)、教研室主任以及部分專任教師組成的線上教學質量監控督導小組,繼續負責組織和開展本學院線上教學質量監控工作。
  • 看看今年的中國美院藝術畢業生在忙些啥?
    本階段網絡教學中實行三課並行,雙線互動,注意四個強調。一方面,要有調整有創新地開展好本階段教學,並做好返校後課程的銜接。另一方面,要思考教學創新與課堂創新,探索線上藝術教學的模式與經驗。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高世名要求網絡在線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以作業為驅動」,強調「自主學習、獨立研究、群體分享」。
  • 文化館「市民藝術學校——2020年度 書畫教學成果展」開展
    文化館「市民藝術學校——2020年度 書畫教學成果展」開展 2020-12-21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職院舉行「抗疫藝術作品展」,展現新青年一代大愛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9日訊(晶報記者 謝晨星)12月17日上午,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立達書院主辦,人文學院及其文化社團留仙詩社承辦,藝術設計學院心理站、商務外語學院學生會、校書畫社協辦的「抗疫藝術作品展」開幕式及頒獎大會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知行園A座一樓大廳舉行。
  • 透視數字人文的奧秘!P8星球線上駐留藝術家群展對外開放
    12月20日,位於長沙遠大城微笑金字塔內的無用博物館,開啟了「數字人文P8星球線上駐留藝術家群展」。蔣若禹等來自6個國家的11位藝術家,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藝術化展現了他們對於科技、人文以及社會的理解。據策展人喻瑩介紹,此次展覽作品涉及油畫、版畫、裝置、雕塑,以及影像、VR、AR等方面的形式。
  • ...疫情期間馬克思主義學院線上思政課教學側記、東風嫋嫋時 滿...
    二版:扶貧攻堅        ●90後「金點子」書記探索脫貧路 —— 記我校青年教師 宕昌縣駐村第一書記冮皓        ●跨越1700公裡問診   送上醫療扶貧天津大學召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研討會         ●天津大學:「網際網路+」鍛造思政「金」課        ●新方式 新手段 新辦法 —— 疫情期間馬克思主義學院線上思政課教學側記
  •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抗疫藝術作品展」暨頒獎大會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 12月17日上午,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立達書院主辦,人文學院及其文化社團留仙詩社承辦,藝術設計學院心理站、商務外語學院學生會、校書畫社協辦的「抗疫藝術作品展」開幕式及頒獎大會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知行園A座一樓大廳舉行。
  •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線上教學井然有序
    按照「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積極應對,多措並舉,及時制定延期返校期間安排,充分動員,紮實推進黨建、教學、管理等工作,有效落實學校防疫防控的各項部署。近日,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各黨支部紛紛開展各項線上專題組織活動和為抗疫捐款活動。
  • 「2020脫貧攻堅的讚歌」 主題書畫作品邀請展開展
    本報訊 8月24日,「2020脫貧攻堅的讚歌」主題書畫作品邀請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幕,近百幅書畫作品展現出貴州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豐碩成果。此次展覽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畫院(貴州美術館)承辦。據介紹,今年4月,省文化和旅遊廳面向全省文藝工作者發出「開展脫貧攻堅題材藝術作品創作」的通知,全省書畫家隨即投入採訪、創作之中。他們深入各村寨,了解脫貧攻堅工作中湧現的勵志故事,並將這份感動傾注於筆墨。此次書畫展展出作品,包含書法、中國畫、油畫。
  • 羅莎琳‧德奇談「海的讚歌:來自關塔那摩灣的藝術」 | ARTFORUM雜誌
    阿瑪爾·阿爾-巴魯什,《關塔那摩灣眩暈症》,2016,紙上炭筆和水彩,9 × 12".重建'海的讚歌'藝術家的人性的任務和為關塔那摩灣的被關押者爭取公正待遇的努力之間的聯繫究竟是什麼?所以2017年底,當32件色彩豐富的紙上繪畫作品以及由八位囚禁在這個恐怖機構內的囚犯製作的精巧雕塑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標題「海的讚歌:來自關塔那摩灣的藝術」(Ode to the Sea: Art from Guantánamo Bay)在紐約市立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展出時,我們不得不表示震驚了。
  • 非遺繩結「禧」遇現代藝術教學 打造獨特創意家具展
    元旦期間,由湖南工商大學與禧小館在馬欄山文創小鎮為長沙市民們帶來一場「禧」結良緣繩結創意家具展。部分展品 曉棠/供圖展覽以「禧」結良緣為主題,分為「禧」從天降、天生素雅、綠野「線」蹤三個展區,共展出三十餘組作品。作品以廢舊家具結合非遺繩結技藝改造,由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生設計創作,耗時數月手工編制而成。